說起吳三桂等人在清康熙年間發動的「三藩之亂」,從清代到如今的史學家,都普遍給予其負面的評價。
清代的史家貶斥它那就不用說了,當代的史學家認為「三藩之亂」不值得肯定的理由則是:清朝的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了,「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已經形成,吳三桂等人在此際造反,等於是在破壞這一穩定繁榮的大好局面,因此不值得肯定。另外,吳三桂人品低劣,多次反覆,其造反的目的不過就是為了自保,進而為了取代清朝成為又一個封建帝王,沒有什麼進步意義。因為這些原因,三百多年來,吳三桂在史書上,以及歷史文學作品中始終都是負面的形象,也始終都被當作漢奸看待,他發動「三藩之亂」也被看作是跳梁小丑的行為,一直都遭到了貶斥。
對此,本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實在是不吐不快,所以在這裡提出來供網友們參考。
誠然,吳三桂確實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引清兵入關,到最後殺害永曆帝的行為都是令人唾棄的無恥之舉。他發動「三藩之亂」,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自保,同時也是為了取康熙而代之,自己成為一統天下的皇帝。
但是,「三藩之亂」本身還是應該有積極意義的,不能一筆抹殺,一概否定。
歸根結底,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的目的還是要用漢人的政權來取代滿清這個少數民族政權,這應該是「三藩之亂」積極的一面。
認為漢人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沒有什麼區別,誰來當皇帝都一樣,這是不正確的看法。即使是站在歷史進步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該得出結論:漢人王朝要比少數民族王朝更有利於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王朝是很多的,除了北魏主動地「全盤漢化」,自覺地融入漢文化之中以外,其餘的各個王朝無不是把漢人當作自己最大的敵人,想盡辦法壓抑鉗制,從而造成了國力的巨大內耗,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像元朝時期,蒙古當權者把天下民眾分為四等,壓抑漢人,甚至有殺盡江南漢人的瘋狂想法,這樣的舉措顯然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會起到消極的作用。
清朝是壓制漢人最典型的例子。清朝的統治者從順治到慈禧,心目中的頭等大事一直都是如何壓制住漢人,確保漢人不起來反抗。為此,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包括閉關鎖國,包括文字獄,結果使得整個國家變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機和活力,以至於到了鴉片戰爭時,中國要面臨西方的降維打擊,而整個國家對此還毫無覺悟,完全沒有意識到與對方的巨大差距。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像康熙、乾隆等人不是不知道西方的科學技術先進,只是他們在了解到西方的先進之處後,本能的反應就是不能讓漢人掌握這些東西,所以必須把它們藏起來束之高閣。因此,在所謂「康乾盛世」時期,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最多也只是宮廷內皇帝的業餘愛好,根本就不能流傳散布到民間,對整個中國社會沒有絲毫的影響。
鴉片戰爭後,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滿清統治者不得不承認西方的科學技術遠遠高於中國,也願意引進洋槍洋炮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滿清統治者依然沒有跳出「防漢高於一切」的思維窠臼,對於西方的文明還是採取首鼠兩端、欲拒還迎的猶豫態度。既想引進西方的技術增強自身的統治力,同時又對西方文化帶來的衝擊感到恐慌。特別是主持洋務運動的官員又基本都是漢人,所以滿清統治者在學習西方的過程總是進一步、退兩步,磨磨蹭蹭,瞻前顧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結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如果把滿清王朝換成一個漢人政權,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我們縱觀歷史可以看到,漢人王朝對於外來文化其實從來都是大膽吸收的。漢朝唐朝就不必說了,單說明朝,在明末西方文化開始進入中國之後,朱明朝廷從來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抵制的措施,民間更是有以徐光啟為代表的積極學習借鑑西方文化的一批文人士大夫。只是由於當時東西方交流的力度還很弱,同時當時西方也不夠先進,所以西方文化才沒有對中國社會造成什麼重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是一個漢人王朝——假如就是吳三桂的「大周」——面對著十八、十九世紀那樣的情形,我可以斷言,「周朝」的表現肯定會比清朝好得多。
作為漢人王朝,當然也需要壓制百姓的反抗,但是漢族統治者的自信心是滿清那樣的少數民族政權所不能比擬的。最顯著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漢人王朝對於文官集團非常信任,敢於放手放權讓文官集團治理天下,而皇帝往往避居深宮,不理政事;而滿清政權則絕對不敢相信漢人文官集團,一定要盡力壓制才行,皇帝也總是把一切權力都牢牢抓在自己手裡,絲毫不敢放鬆。
宋、明兩朝都是文官當政的時代,兩朝越到中後期越是如此,如果吳三桂建立了「周朝」,想必也不會例外。文官集團當政,帶有一定的君主立憲制的色彩,更易於吸收外來文化(可以參考明朝後期高拱、張居正等人主持的「隆慶開海」,另外明朝天啟時期的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及另一位高官徐光啟對於西方文化的重視也是一例)。我們可以想像:「周朝」那樣的漢人政權在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問題上,肯定會主動得多,而且成果也好得多。恐怕不等西方的堅船利炮打到大門口,中國就已經從西方吸取到了足夠多的營養,自身有了顯著的改變,足以應付重大變局了,退一步說,即使是面臨著鴉片戰爭那樣的局面,漢人政權也肯定不會像滿清那樣的狼狽不堪。
因此,吳三桂想要用漢人政權取代滿清,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把「三藩之亂」當成一次毫無意義的武裝叛亂事件來看待是不正確的,給吳三桂晚年的這次舉義予以平反,承認他在人生最後的時刻留下了光彩的一筆,是完全應該而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