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昨天,安醫大一附院舉辦「愛耳日」義診活動,近500名前來就診的患者中,一半以上是先天性聽障患兒。專家提醒,孕媽媽吃錯藥或是感染、生產時缺氧窒息、新生兒黃疸都可能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聽障高危人群最好做個基因檢測,隨時「跟蹤」孩子的聽力情況,3歲以前每年做兩次聽力篩查。》》》推薦閱讀:除夕至元宵節合肥違規燃放煙花爆竹僅20起 肥西2020年全縣禁放
父母聽力正常,寶寶卻是重度聽力損失
在昨天的「愛耳日」義診活動,一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獻上了一場精彩演出。其中,5歲的平平(化名)表演了一段單口相聲,引得臺下觀眾們捧腹大笑,鼓掌稱讚。他們並不知道,平平是個重度聽力障礙患兒,能說會唱對他來說極為不易。
平平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平平出生3個月後被診斷為先天性重度聽力障礙。
7個月大時,平平戴上了助聽器,隱約能聽到外界的聲音。為了教孫子說話,爺爺奶奶煞費苦心,平平聽不清,他們就一遍遍地大聲說,抓著他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感受發音,無論颳風下雨都按時帶他去做康復訓練。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平平的聽力穩定,語言功能逐漸形成,終於可以與人正常溝通。
11個月大的萌萌(化名)出生時,爺爺病重,家裡亂成一團,錯過了新生兒聽力篩查。3個月左右,兒保體檢時,醫生發現萌萌不太會逐聲,對外界幾乎沒有反應。經過專業檢查,萌萌被確診為先天性聽力障礙,雙耳聽力100分貝, 只能通過耳蝸植入手術「重建」聲音。這個結果,對於聽力正常的萌萌父母來說,是始料未及的重擊。
聽障高危人群3歲前最好每年篩查2次聽力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增聽障患者約8萬餘名,其中,患有先天性聽障的新生兒近3萬人,每千名新生兒中就有1~3人聽力損失。目前,合肥市持有殘疾證的聽障人士約3000人左右。
「先天性聽障患兒中,近六成是遺傳因素導致的,也就是父母雙方都是聽障人士,或是攜帶聽障遺傳性基因。」安醫大一附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童步升介紹。另四成患兒的致聾原因可能是多樣的,比如:孕媽媽使用致聾性藥物或是感染風疹、弓形體、梅毒、巨細胞病毒等,生產時窒息、產鉗損傷、新生兒黃疸等,都可能造成新生兒先天性聽障。
一般來說,新生兒出生3天內,即可通過聽力篩查初步檢查有沒有聽力問題。需要提醒「新手」爸媽的是,若是孩子沒有通過48小時之內的聽力篩查也別過於驚慌,極有可能是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產生耳屎導致的,42天再復篩一次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有聽障家族史的「準媽媽」,孕期最好做個基因篩查。「懷孕16周到22周時做個羊水穿刺,若是胎兒確定有聽力障礙或是攜帶聽障基因,可以早幹預、早治療。」童步升提醒道。有上述聽障高危因素的孩子,通過了聽力篩查不能大意,若是隱性耳聾或是遲發性耳聾,可能因為一次感冒、意外磕碰就致聾,一定隨時「跟蹤」孩子的聽力狀況,3歲以內最好每年做兩次聽力篩查。
80分貝以上聲音可能會讓寶寶聽力受損
「躲」過了先天性聽障也別徹底放心,隨著年齡增長,永久性聽力障礙持續增加。研究顯示,5歲前聽力障礙發病率上升到2.7‰,青春期則高達3.5‰,老年人患病比例高達73.58%。生活中,「偷」走聽力的「小偷」可不少。
眾所周知,經常戴著耳機聽歌,或者長時間打電話,會導致聽力下降。而對於小寶寶來說,80分貝以上聲音就可能造成聽力損傷,「兒童對聲音感知的靈敏度要高於成人,長期聽超過80分貝的聲音可能會對孩子的聽力系統造成傷害,而且是不可修復的。」安醫大一附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邱建新提醒,噪聲對聽力系統的損害還可能影響兒童腦部發育,會導致情緒焦慮、反應不敏感等問題。
年輕人易發突發性耳聾,「工作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熬夜疲勞,容易導致內耳血管痙攣或堵塞。另外,久坐伏案,缺乏鍛鍊,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感染,也會引起突發性耳聾。」邱建新提醒,突發性耳聾一定要抓住就診「黃金期」,否則可能會重度耳聾。
另外,若是家人總是「只聞其聲,不知其意」,極可能是患上了神經性耳聾。耳朵和大腦之間的神經「通道」出了問題,聽到的聲音不能及時傳給大腦,才會反應不過來。晨報記者 王靚/文 卓旻/攝 通訊員 張薇》》》推薦閱讀:今年合肥建成三個備用水源工程 力爭2020年前完成老舊漏損管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