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奇特雙性蝴蝶 雌雄各一色

2020-11-24 環球網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日前發現了一種非常罕見奇特的雙性蝴蝶,這種蝴蝶一出生就具備雄性蝴蝶和雌性蝴蝶的雙重性別特徵。

雙性蝴蝶的現象被稱之為「雌雄同體(gynandromorph)」,其一只翅膀與雄性蝴蝶一樣為粉紅色,另一隻蝴蝶與雌性蝴蝶一樣為白色。科學家表示,出現雌雄同體的蝴蝶在蠶繭破蛹而出時的概率僅為0.01%,而發生這一現象是因為受精時性染色體未能分開所致。

英國赫特福德郡蝴蝶世界計劃(Butterfly World Project )的首席鱗翅目昆蟲學家路易斯?霍金斯(Louise Hawkins)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感到很榮幸也很幸運能夠在參與蝴蝶世界計劃的過程中目睹到這難得的雌雄同體蝴蝶。」然而遺憾的是雌雄同體蝴蝶在破繭而出的過程最後並未能夠存活下來,但這一現象卻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高度重視。

相關焦點

  • 英發現首隻雌雄同體蝴蝶 翅膀一邊粉紅一邊藍
    騰訊科技訊(嘟嘟/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赫特福德郡發現了極其罕見的雙性蝴蝶,它的翅膀一邊是粉紅色,另一邊是藍色,屬於雌雄同體。雌雄嵌性現象在蝴蝶身上發生的機率是0.01%。正常的雌性紅斑大鳳蝶正常的雄性紅斑大鳳蝶  據悉,這種奇特的現象被稱作
  • 罕見的雌雄同體蝴蝶
    費城卓克索大學的志願者Chris Johnson近日發現了一隻不同尋常的蝴蝶——它半雄半雌。這隻蝴蝶的右邊兩片蝶翼具有典型的雌性特徵——更大,棕黃色的翅膀上有白色斑點。但是左邊的兩片蝶翼則更小、更暗,上面有著綠、藍、紫的斑點(這些是雄蝴蝶的體徵)。
  • 人類社會存在雙性人,動物世界也存在著雙性獅
    還真的存在這樣的情況,在非洲博茲瓦納的莫瑞米野生動物保護區,科學家發現了一群長了鬃毛的獅子,作為唯一的群居性具有社會等級的貓科動物 為了區分等級和分工就進化出雌雄兩態 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也就是雄獅子會長出鬃毛,雌獅子是不會的,荷爾蒙是形成鬃毛的直接原因,若雄獅被閹割,其鬃毛便會消失。
  • 美國發現奇異雙性鳥 專家試解其中奧妙
    怪異的雙性北美紅雀據美國《生命科學》網站5月27日報導,美國一名野生物攝影師發現自家後院的一隻北美紅雀外部特徵異於同類:這隻紅雀左半邊長著雄性特有的紅色羽毛,而右半邊卻是雌性特有的灰色羽毛。這名攝影師叫拉裡•阿曼,住在美國達拉斯市郊,同時還是一名統計學教授。
  • 雌雄同體的奇特蝴蝶
    這隻蝴蝶在英國赫特福德郡蝴蝶世界項目孵化,被一位眼尖的年輕人在學校旅行途中發現。這種奇特的現象被稱作「gynandromorph」。它雄性的一邊呈現粉紅色的翅膀,雌性的一邊呈現白色的翅膀,在蝴蝶身上發生的機率是0.01%。 這種現象是動物在受精過程中性染色體不能成功分離引起的,不過這隻蝴蝶出生時就沒有形成完整的喙、飼管,不久後就死了,但該蝴蝶將被保存起來作為今後的研究之用。
  • 世界著名的蝴蝶產地,全島已發現的蝴蝶有400餘種
    臺灣是世界著名的蝴蝶產地,「享有蝴蝶王國」之譽。全島已發現的蝴蝶有400餘種。究其原因,因臺灣地處亞熱帶,四季溫差不大,島上盛產各種水果,是蝶類生長,生存的樂園。臺灣到處都可見到蝴蝶,尤其是山谷林野,河岸林旁,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萬彩蝶在飛舞。
  • 福州網友發現像蟒蛇的蝴蝶 這八種蝴蝶你認識嗎
    前天,鄭先生前往永泰雲頂時,在一處樓梯上看到一隻趴著的「大蝴蝶」。這隻「蝴蝶」不僅體形比煙盒還大,身上的花紋更是奇特。「放大一看,身上的花紋3D感超強,真是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告訴記者,這隻「蝴蝶」已被鄭先生放生了。這隻「蝴蝶」到底是什麼呢?福建農林大學選修昆蟲學的陳同學表示,他諮詢教植物保護學的林老師後得知,這隻「蝴蝶」是枯球籮紋蛾。因翅面近外緣為細波浪狀紋,形態像籮筐,加上球狀的擬眼紋,因此而得名。在臺灣阿里山地區。它還被稱為「阿里山神蝶」。
  • 稀有的蝴蝶:盤點世界上存在的5種奇特稀有的蝴蝶
    蝴蝶,是浪漫的象徵,是美麗的代名詞。從不起眼的爬行毛蟲,到破繭而出,成為擁有雙翼的飛行昆蟲,每一個過程都是挑戰,讓它的美麗上,多了一份堅毅,使它更加可貴。但你可知,有些蝴蝶,比它的一些親戚朋友,似乎要多一點點的貴氣。
  • 荷蘭研究發現納米結構造就蝴蝶之美(圖)
    最近,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希拉爾多(Marco Giraldo)發現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通道。在研究了菜粉蝶和其他蝴蝶翅膀的表面後,希拉爾多揭示了這個秘密:翅膀上的納米結構正是蝴蝶的「色彩工廠」。「每日科學」等科學網站近日報導了相關消息。
  • 諾亞方舟殘骸被發現?科學家發現奇特地形結構,網友提出質疑
    最近,有科學家聲稱發現了諾亞方舟的疑似殘骸,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在諾亞方舟的傳說中,世界曾發生過一場淹沒一切的大洪水,而諾亞在上帝的指引下,打造出一條長150米、寬25米、高15米的船,它就是諾亞方舟。諾亞將自己的家人和許多動物帶到了船上,最終洪水消散後,諾亞方舟就成為了新世界的希望。
  • 臺民眾發現「阿里山神蝶」 外形奇特(圖)
    臺民眾發現「阿里山神蝶」 外形奇特(圖) 2008年05月15日 17: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臺灣嘉義縣一學校校長張文良在村落發現俗稱「阿里山神蝶」的枯球籮紋蛾相當高興,趕緊將牠介紹給全校師生。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張文良調查蛾類已達600種以上,卻一直未發現過枯球籮紋蛾,但學生家長都說發現過。張文良期待能記錄到枯球籮紋蛾,前晚終於在學校附近碰到。
  • 廈門罕見雙性人 長男孩性器官卻有女孩染色體
    近日,廈門市兒童醫院收治了一名十分罕見的小患者,雙性男孩。雖說是一名男孩,卻具有女孩的染色體(XX);雖說長著一副男孩子的性器官(陰莖和陰囊),而不是女孩的性器官,但是孩子的性器官發育不良,比普通男孩小很多;而且他的頭髮是金黃色的,臉蛋酷似芭比娃娃,很漂亮。兒童醫院外科主任周維告訴記者,這樣的患者十分罕見,比一般的雙性畸形人還要罕見。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因此科學家總是找不到打開大門的鑰匙,而且每次看起來破解了記憶之謎,可是很快就發現,這個研究跟記憶毫無關係,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大腦記憶的研究,已經有百年歷史,當年科學家認為大腦的記憶,主要是存儲在腦幹部分,通過視覺刺激大腦,之後形成某一些記憶。
  • 科學家發現恐龍滅絕原因新說:蝴蝶「殺死」恐龍
    中國網7月7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5日報導,美一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做出新解釋,認為蝴蝶與恐龍爭食導致恐龍滅絕。誰殺死了恐龍?迄今為止,很多科學家認為火山是罪魁禍首。火山噴發,火山灰布滿天空,導致溫度變化和海平面變化。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但是,現在出現了一種新說法——小蝴蝶殺死了大恐龍。
  • 科學家發現奇特扁蟲新物種:全身長著60隻眼睛
    英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擁有60隻眼睛的扁形蟲這一奇特扁形蟲不足12mm的身體上分布著60隻眼睛,非常神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今天公布了一個扁形蟲的全新物種。這隻獨特的扁形蟲擁有60隻眼睛,密密麻麻的長在其不足12mm的身體上,它是迄今發現的最奇怪的生物之一。  英國貝德福郡(Bedfordshire)、劍橋郡(Cambridgeshire)和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聯合野生動物基金會執行長布萊恩-埃弗斯海姆(Brian Eversham)在英國劍橋附近的草叢中發現了這隻非常怪異的扁形蟲新物種。
  • 紅河蝴蝶谷的蝴蝶種類很多,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在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馬鞍底鄉境內有一處蝴蝶非常多的地方,那就是紅河蝴蝶谷。從昆明自駕車到紅河蝴蝶谷旅遊有380公裡,需要6小時;紅河蝴蝶谷距蒙自123公裡,距金平縣城148公裡,距國家級口岸河口98公裡,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
  • 科學家發現異常奇特「粒子」
    近日,科學家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奇子」的亞原子準粒子。坐落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粉碎機」,可以在周長達到27公裡的隧道中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在所有這些複雜的混亂中,有時會出現奇特的模式。微小的粒子在眨眼間突然蹦出來,緊接著又有一個稍縱即逝的粒子出現,然後又出現一個。有時這些粒子的閃爍會以特定的序列或模式出現;有時甚至根本就不是粒子的閃爍,而只是碰撞混沌中的振動——表明某種瞬態粒子出現的振動。
  • 科學家發現奇特紫色球狀物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9日消息,在一段直播視頻中,「海洋勘探信託」組織的科學家利用調查船「鸚鵡螺號」,在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的海床上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紫色球狀物。 研究團隊成員在圖像左上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物體,馬上進行了放大。在近距離的觀察之後,研究人員認為用真空軟管將該物體吸上來是最適當的採集方法。
  • 火星發現外星人城市?科學家:沉積層侵蝕成奇特造型
    不過,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沉積層地形,經侵蝕風化逐漸裸露出地面而形成的奇特造型。火星勘測軌道器探測到的這一地區,就是火星著名的「夜迷宮」地區,位於水手峽谷與薩希斯高地之間。外星人搜尋愛好者堅持認為,這種造型應該是外星人建造的「地下城市通風設備的頂部」。美國宇航局火星研究專家則認為,這是一種沉積層地形,內部可能是一堆堆巨型卵石和沙丘。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奇特粒子 引發物理學界興趣
    中新網10月27日電 在美國德州國際實驗合作組(BABAR)從事研究的現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物理系主任婁辛丑與博士研究員葉樹偉所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奇特且被找到機率很小的粒子Y(4260),為實驗與理論物理界基礎研究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