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西郊農民畫」源於灶頭畫、蠟染畫、手繪年畫和各種民間吉祥圖案等新涇早期的傳統農民畫。時代不同了,同樣是視覺藝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但今天的「西郊農民畫」與其前身相比,在視覺表達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藝術表達的繼往開來
民俗風情和濃鬱的鄉土氣息,是新涇傳統農民畫的主要特點,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給了新涇人和新涇大地以豐富的藝術滋養。面對厚重的積澱,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高金龍為代表的一批農民畫作者懷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做了大量挖掘繼承的工作。在藝術表達方面,他們在留住民俗風情和濃鬱鄉土氣息的同時,充分汲取了中國畫的藝術表達之美,在其作品之中經常可以找到學習和借鑑的痕跡。
《蓮藕仙子》高金龍
高金龍(1945-1996年)是「西郊農民畫」早期的代表性作者。他的《蓮藕仙子》選擇了9位年輕婦女挑擔趕路的場景,形象地表現了她們在勞動中的快樂。這個作品造型生動、線條飄逸、構圖細膩,展示了中國畫常見的以形傳神的形象美。高金龍的另一幅作品《端午家慶》,又讓我們見識了中國畫的筆墨之美。筆墨是繪畫的基本語言,中國畫墨分五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作者以「焦、濃、重、淡、清」的墨色變化,收放自如地表現了一個普通農戶家庭的節慶活動。
《庭院秋實》胡佩群
1970年出生的胡佩群是「西郊農民畫」中生代的代表性作者。從她的《庭院秋實》中,不難發現中國畫隨類附彩的萬千氣象。中國畫的設色不像西洋畫那麼寫實,但頗具裝飾感。作者充分運用了這種設色的表現力,把農民秋後的庭院描繪得五光十色。在中國畫的薰陶下,「西郊農民畫」的藝術表達繼往開來,既留住了傳統的根,也極大地豐富了自身的藝術感染力。
內容表達的與時俱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西郊農民畫」的內容表達與時俱進,呈現了一派大破大立的新氣象。反映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欣欣向榮,充分體現了這個畫種在思想性方面的追求。可以將這樣的與時俱進歸納為三大特點。其一,多維。所謂「多維」就是注重題材的豐富性、多樣化地反映生活。比如,《蓮藕仙子》《採摘棉花》《哺情連心》 描繪的是農民生產勞動和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庭院秋實》《添丁之喜》《搖籃曲》是新中國成立後新農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新涇的鄉風民俗則在《端午家慶》《新年序曲》《水鄉花娘》等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二,嘹亮的主旋律。「西郊農民畫」積極向上、團結奮鬥、愛我家鄉的主流精神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有力地推動了新涇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三,「多維」和「主旋律」在創作實踐中的完美結合。這種順乎時代的結合,湧現了一大批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開拓創新走進新時代
《向上的力量》胡佩群
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大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大變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與此同時,「西郊農民畫」也在大踏步地奮進前行。在新涇鎮黨委和鎮政府的重視下,這些年來新涇鎮史陳列館多次舉辦畫展,積極引導並推動「西郊農民畫」與時代同呼吸共奮進。2017年,胡佩群的近作《向上的力量》脫穎而出,併入選了當年的「全國農民畫創作展」。作品以陸家嘴天天向上的樓群為背景,塑造了建築工地上四位生龍活虎的「建築蜘蛛俠」,突破了農民畫只能表現農民和農村的舊框框,展現了當今大上海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向上的力量》問世,標誌著「西郊農民畫」有了新的視野和境界,並昂首闊步走進了新時代。這是胡佩群的再出發,也是「西郊農民畫」的再出發。
喜看今朝,70年的傳承和創新,從小草到美麗綻放的鮮花,「西郊農民畫」以文化涵養人文溫暖,用藝術傳遞勵志情懷,滿懷激情地謳歌社會主義農村的萬紫千紅,為新涇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寧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shcnwx@163.com,並註明姓名、聯繫電話,一經發布,稿費從優。
猜你喜歡
作者:周頌魯
原標題:《【寧品讀】走進新時代的「西郊農民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