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米粒組織結構是由太陽中超高沸點物質包裹形成的高溫汽泡體

2020-09-03 巴蜀清流

近期,科學家拍攝到太陽米粒組織結構近似人體某些組織細胞。我分析這種形態,與太空中衛星抵達火山活躍區域上空,所拍攝到的最劇烈火山爆發有同功異曲之妙。也就是說,米粒組織就是我以前所說的自太陽內部衝出而形成的巨大高溫汽泡體。

相當長時間以來,我始終堅持認為,太陽光球層存在大量超黏稠性高沸點物質組成的汽液相混合態汽泡結構體。道理很簡單,在太陽內部,因為能量很高,便形成了大量的氣態物質。巨大汽化物質一旦衝出,就會在超高黏稠物的限制下,形成一個又一個汽泡體,並會進一步隨著汽化物增多再度劇烈膨脹,直到最終這些泡體被撐裂而噴發釋放出高溫氣體。而那些未能被汽化的物質,便會在有所冷凝中重新返回到太陽中原來位置附近,以待下一次形成汽泡體。

太陽米粒組織結構是由太陽中超高沸點物質包裹形成的高溫汽泡體。這些巨量汽泡體集中出現在太陽光球層,使得太陽這一圈層域近似排布並擠滿了超大泡沫。這確實非常令人震驚。這個觀點,攻破了一直存在的太陽米粒組織結構形態之迷。可以說在太陽物理研究方面,確實是一次飛躍性進步。

如果要論道這些太陽汽泡體中包裹的是些什麼成分,我認為這之中肯定有質子等帶電流,也會有各種金屬汽化物,成分十分複雜。太陽的質子流很可能就是以這些超大汽泡體破裂後噴發中逸出的。

實事上,質子流應該更多地還是這些具有高溫且存在巨大放射性的物質,在隨汽泡體破裂衝出過程中,迅速向外輻射出來的,並非單純的質子流大量存在於汽泡體中。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以後再議。

相關資料參考 http://t.cn/A6UQZpa6

相關焦點

  • 神奇而豐富的太陽表面活動:米粒組織、日針、日珥和日冕環
    其中光球層就是我們平時觀察到的太陽圓盤,其中就有黑子活動,除了顏色較暗的黑子之外,太陽光球層其他部分也不是光亮的一片,而是以米粒組織進行分割的。黑子和米粒組織太陽表面並不光滑,而是可以分割成無數的小單元,稱為米粒組織,每個米粒組織直徑約為1000千米,大的可以達到3000千米。
  • 照耀我們的太陽溫度有多高,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等離子是最常見的一種物態,在宇宙中這種物態佔可見物質的99%以上。所有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都是等離子態,而宇宙可見物質主要由恆星組成。現代研究認為,不可見物質佔有宇宙總質量的94.1%,人們把它們叫做暗物質和暗能量。
  • 太陽的大氣——結構,磁場
    而6000K的「太陽表面溫度」,指的就是這個光球層的溫度。黑子是發生在光球層的典型事件,後面會更詳細的介紹,使用可見光可以在光球層中觀測到的結構是米粒組織(如圖二是一張放大很多倍的太陽表面的可見光觀測圖像,中間黑色的是黑子,背景裡黃色的米粒狀的結構就是米粒組織)。
  • 太陽——不按套路出牌的火球
    太陽卻不同,太陽的能量來自於核心區的核聚變反應。核心區外依次有輻射層,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日冕。太陽主要結構示意圖1.核心區;2.輻射區;3.對流區;4.光球層;5.色球層;6.日冕;7.太陽黑子;8.米粒組織;9.日珥.然而,光球層表面的溫度僅有5770K(約5500℃),日冕溫度卻達到了百萬攝氏度。
  • 太陽的結構是怎樣的?科學家推論太陽一半質量集中到了1/64的區域
    太陽是顆熾熱的恆星,怎樣知道它的結構呢?我們當然無法去實際探測,所以目前只能靠猜!當然,對它的猜測是要有理論依據的。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星體,佔了太陽系可見物質總量的99.86%,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已經誕生了約50億年,目前仍在以氫核聚變的方式向外輻射能量,50億年來向外輻射的能量大約消耗了一百個地球的質量,科學家們認為太陽仍然有50到70億年的壽命。
  • 眾星之母:太陽的風採,你了解太陽嗎?知道它的組成結構麼?
    眾星之母:太陽的風採,你了解太陽嗎?知道它的組成結構麼?我們距抬頭可見的太陽,足有1化5千萬公裡。如果一個嬰兒乘坐時速200公裡高速列車太陽,到達時他已經自發蒼蒼了,因為需要整整86年。中心溫度高達1600萬度的巨大火球。
  • 照耀我們的太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層次結構和溫度?
    等離子是最常見的一種物態,在宇宙中這種物態佔可見物質的99%以上。所有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都是等離子態,而宇宙可見物質主要由恆星組成。現代研究認為,不可見物質佔有宇宙總質量的94.1%,人們把它們叫做暗物質和暗能量。
  • 太陽表面5500攝氏度,那6000度的高溫有東西能夠承受嗎?
    6000度的高溫什麼東西能承受?換個說法就是,在6000度的高溫下哪些物體能夠不融化?物質通常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從化學角度來看,融化的本質就是化學鍵的斷裂,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熔點,融化時所需要的熱量也不同。
  • 太陽有多熱?它是由什麼組成的?
    圖解:太陽上出現的C-3級耀斑(在左上角的白色區域),一個太陽海嘯(右上,波狀的結構)和多個絲狀的磁力線從恆星表面離開 太陽的中心溫度和太陽最外層的大氣層溫度都比光球層的溫度高。最外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日冕是在日全食時你看到的一層明亮的光暈。日冕離太陽最遠的地方溫度可以達到 200萬攝氏度。你沒有看錯,200萬攝氏度。你可能不會相信,日冕也不是太陽最熱的部分。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
    作為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地球上光和能量的主要來源。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流星,彗星,都在圍繞這顆巨大的火球旋轉。太陽的表面由氫、氦,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鐵、鎳、氧、矽、硫、鎂、碳、氖、鈣和鉻組成,其表面溫度高達5780 K(5506.85 ℃)。這顆恆星距地球約1.496 x 10^11米。
  • 光芒四射的太陽是什麼樣的物質形態和結構?
    有人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太陽是液體嗎?這點可能很多人都不認同,都知道不是。那麼太陽到底是這樣一個什麼物質狀態組成,是不是整體就是一團混沌狀呢?似乎很有必要弄弄清楚,那麼我們來討論一下。明確回答:太陽是等離子體,說的簡單直白些就是一團高溫高壓的火球。
  • 翁志遠:太陽核聚變理論存在很多嚴重的錯誤
    經過漫長的時間,表面溫度由1500萬℃降到6000℃,裡面溫度仍達10萬℃、20萬℃,甚至200萬℃、500萬℃、800萬℃、1000萬℃,核心區域溫度仍能夠達到1500萬℃,外面還包裹有超級厚度的隔熱層進行保溫。  水在一個大氣壓下沸點為100℃,隨著壓力的增加水溫度達到200℃、300℃仍然還是水。
  • 假如一個太陽大小的冰球與太陽碰撞,將會發生什麼?
    史瓦西則計算太陽物質與壓力的狀況得以了解太陽的大致結構,分成對流層和輻射層以及內核,太陽的核聚變則發生在內核,以輻射的方式穿透到對流層,再以對流的方式到達太陽表面,而太陽表面一個個米粒組織就是一個對流胞,而太陽整個就是一個等離子球體,但在太陽內核,則是幾近於白矮星物質的太陽內核,因為聚變產生的輻射壓而被支撐不至於坍縮。
  • 太陽在沒形成前,是什麼樣子的?
    太陽形成前是一片原始星雲,星雲塌縮才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我們太陽並非宇宙的第一代恆星,第一代恆星的特點是金屬豐度非常貧乏,而且恆星質量一般較大,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大多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生命。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以地球的經驗來說,地球太約和太陽同時形成,將近十億年後才出現生命,經過四十多億年後,才發展出高等智能的生物。因此,天文學家要找外星生命,只對生存期超過四十億的恆星有興趣。  太陽在晚年將成為紅巨星  太陽在晚年時,將己經耗盡核心區域的氫,這時太陽的核心區域都是溫度較低的氦,周圍包著的一層正在進行氫融合反應,再外圍便是太陽的一般物質。
  • 我國造出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可測太陽精細結構,或可解三大謎題
    ),這才是真正專業的太陽望遠鏡,它也是我國首套2米級太陽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所研製,孔徑1.8米,目前全球最大,綜合觀測能力極強。由南京天光所研製的位於雲南撫仙湖觀測基地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不過美國正在研製一臺直徑4米的太陽望遠鏡——4米級丹尼爾·井上太陽望遠鏡(DKIST),目前正處於設備安裝調試階段,不過它於2019
  • 太陽溫度高,然而人類製造的高溫遠高於太陽,溫度有沒有上限?
    在現實之中,自宇宙誕生以來,除了宇宙誕生後的一瞬之間,沒有任何時刻任何物質的溫度可以達到普朗克溫度。那麼現在宇宙間最高的溫度到底是多少呢?在生活中,我們很難接觸到真正的高溫,在我們的常識中,火焰就代表了高溫,但實際上紙張燃燒的溫度也不過200攝氏度而已,就算是燒煤的爐火也不過800度上下。然而在地球之外,高溫的物質比比皆是,遠的不說,就說太陽吧。
  • 地球上能有什麼物質靠近太陽而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有5500攝氏度,內核的溫度更是高達1500萬攝氏度,地球上是否有什麼物質是能夠靠近太陽卻不被融化的,甚至能夠隔絕太陽的熱量的嗎?太陽的結構太陽的主要結構有兩個部分,分別為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
  • 探索發現宇宙奧秘 ___來自太陽對地球的威脅
    在上次太陽活動高峰期,為了避免黑子爆發所產生的高輻射,影響人造衛星的正常工作,人類給衛星們暫時放了假,但太陽爆發的力度還是讓人始料未及。太陽表面發生多次劇烈爆炸,大量氣體被拋射出來,這一過程被稱為日免物質拋射或者日免順便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泡沫狀氣體被拋向日地空間,太陽望遠鏡記錄了這一過程,前所未有的x射線釋放量,窯般噴射至數萬英裡高空,帶電粒子以每小時800萬公裡的速度直哭地球,太陽成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武器,這場景比任何科幻小說都要來的震撼,而我們的地球首當其衝,感受到了武器的巨大威力。
  • 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科學家:先把水星拆掉
    ,而應該是由大量的圍繞著太陽的能量收集器組成,它們可以一個一個地獨立發射,隨著太陽能收集器的逐漸增多,最終會形成一個包裹住太陽的鬆散結構,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戴森雲」。那麼問題就來了,人類在未來應該如何建造能把太陽包裹住的戴森球呢?有科學家提出:我們只需要先把水星拆掉,就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的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