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暴龍科的君王暴龍),大家首先想到的,除了它的一雙小短手之外,一定是它短而強壯的吻部了——這樣的結構有助於它產生巨大的咬合力。但最近在中國南方發現的一份新的恐龍化石證明,暴龍科中也有一支長著大長嘴的成員。
化石是在江西贛州南康市龍嶺鎮上白堊統的南雄組底層發現的,化石包括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大部分左側下頜、九塊頸椎、三塊前背椎、十八塊中後端尾椎、完整的右肩胛骨、部分左肩胛骨、部分髂骨、左股骨、左脛骨、部分左腓骨、左距骨、根骨及部分左蹠骨。這些化石都來自同一個恐龍個體,目前收藏於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的贛州博物館。
虔州龍頭骨線描與正模化石。
這種新發現的恐龍被命名為中國虔州龍,學名Qianzhousaurus sinensis,暴龍科(Tyrannosauridae)下的新屬新種。論文通訊作者呂君昌研究員表示:「在我們命名這個發現於贛州某建築工地上的新屬的時候,發現贛州、南康、江西、贛南等都地名都已被其它恐龍名字佔用了,因此我們採用了贛州的古稱『虔州』,用這個名字也可以讓人們想到贛州的歷史。」
虔州龍最獨特的特徵是它長長的吻部。與粗壯的霸王龍頭骨相比,虔州龍的頭骨顯得過於纖細了。當然虔州龍並非人們發現的第一種長吻暴龍,分別於1976年與2009年在蒙古發現的兩種歧龍(Alioramus remotus與A. altai)也擁有這種不同尋常的吻部結構。只是科學家們發現的歧龍化石均來自幼體,而暴龍幼體的頭骨普遍存在吻部偏長的傾向。新發現的虔州龍個體體長達9米,預計體重幾乎是歧龍的兩倍,也遠比兩種歧龍的正模個體成熟。將各種暴龍頭骨與股骨的比例列在一張圖裡,就不難發現虔州龍臉長得超凡脫俗。
虔州龍頭骨(左上)霸王龍頭骨(左下)對比圖,以及暴龍家族頭骨/股骨長度線性回歸圖。霸王龍頭骨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因為這個長鼻子,虔州龍還得到了一個「匹諾曹龍(Pinocchio rex)」的綽號。當然,童話裡的匹諾曹說了謊話鼻子會變長,而虔州龍長的就不只是鼻子,而是整張臉了。「相比以州名為名的學名而言,『匹諾曹龍』這樣的綽號可以突出虔州龍的長鼻子特徵,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呂君昌研究員表示,「同是以『某州龍』這樣命名方式命名的恐龍其實彼此之間沒有特定的聯繫,例如貴州龍是小型海生爬行動物,甚至連恐龍都不是。」
根據恐龍頭骨提供的分類特徵,科學家們將虔州龍代入到一系列已知恐龍中進行種系遺傳分析,樣本包括21個已知暴龍超科物種。在分析得到的樹狀圖中,三種長吻暴龍——虔州龍與兩種歧龍——被分為一支,與怪獵龍、懼龍、暴龍(霸王龍)、特暴龍組成的一支相平行。
虔州龍種系遺傳分析。
呂君昌研究員表示:「在晚白堊紀,贛州地區植被茂盛,水源豐富,適合於恐龍的生活。在那裡發現的恐龍包括大型蜥腳類恐龍贛南龍、竊蛋龍類的南康龍、江西龍等。」
「虔州龍、歧龍等長吻暴龍與吻形『傳統』的特暴龍廣泛地在亞洲共存,顯然它們佔據著不同的生態灶。因為吻部較長,它們的咬合力肯定是不如霸王龍的。虔州龍的個體相對小,可能其奔跑速度比霸王龍的要快,更具隱蔽性,可能獵殺的是在同一地質層位發現的竊蛋龍類等。」
虔州龍復原圖。圖片來源:Chuang Zhao
對於我們最關心的那個問題,呂君昌研究員表示:「雖然那部分化石缺失了,但是虔州龍前肢非常弱小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