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修仙、煉丹,現有換血、冷凍,人們對長壽的追求似乎並未隨著時代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而降低熱情,反而有些越演越烈。
當我們的科學家在全力解鎖壽命密碼時,人類與不同物種之間的壽命長短差異也隨之進入眼帘,雖然根據國際醫刊《柳葉刀》的報告我們知道,在二十年後,我國人均壽命會達到81.9歲,但是相比於動輒活了百年千年的圓蛤類來說,卻顯得微不足道。
在物種差異被關注的同時,性別差異之間存在的壽命差異也成為了困擾大家的難題,要知道,根據2018年我國的人口調查,女性平均壽命可是要比男性平均壽命高出五年之久,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著物種之間的壽命差異,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類性別之間的平均壽命差異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其中的秘密。
雖然以當下的科技水平,我們還不能完全的去解密決定壽命長短的因素,但利用現有的知識我們可以知道,人的一生,是一場細胞分裂的過程,由受精卵到成人,期間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分裂。
在當下,人們很大程度的將壽命長短與基因掛鈎,但根據《Genetics》雜誌在18年發表的一篇報告,我們可以看到當科研人員在統計了4億人的壽命後發現,基因卻在影響人類壽命中起到微乎其微的因素,壽命遺傳的概率在7%左右,而宏觀因素如生活環境等卻起到了決定作用。
當我們排除宏觀因素,再去探討人衰老的原因,發現科學界對壽命長短的結論也各持己見,但我們最常見被提到的就是新陳代謝,普遍認為新陳代謝率較高的動物壽命相對較短。
那麼導致不同生物壽命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根據現有的資料,發現主要包含兩方面「基因端粒」和「代謝速率」。
首先來看基因端粒,通俗來講,基因是物種隔離的核心,生物體的存在可以看做是由基因表達的一種現象,而基因序列卻是由多個染色體組成,不同物種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不同,而在染色體末端有一個控制細胞分裂次數的端粒,生物作為細胞分裂的一種產物,每次分裂都會伴隨著端粒縮短,當縮短到一定極限後,細胞停止分裂,生物開始衰老,而不同物種之間基因不同,染色體的端粒也不同,這從根本上導致了物種的壽命差異。
其次我們來看新陳代謝,從百科中我們知道,新陳代謝包括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主要是指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所有生命體存活的基礎條件,根據著名的克萊伯定律我們得知,生物個體大小影響著代謝速率,和體重的四分之三次方成正比,即體型越大代謝越慢,體型越小代謝越快。
而科研人員在不同物種壽命研究的實驗中發現,體型越小的物種壽命越短,並在發現這一規律後,也對同物種不同代謝速率對壽命的影響做了對照實驗,發現低代謝確實會延長一定的壽命長度,根據上面兩個實驗,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不同物種壽命長短不同和代謝速率不同有很大關係,雖然此結論仍受到多方的質疑。
心跳與壽命的關係
在了解完人類為什麼和其他物種壽命不同後,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男性平均壽命低於女性平均壽命。
在解釋之前我們要先明白什麼是平均壽命,所謂平均壽命並不是指人類自然死亡的平均壽命,期間還包括了意外死亡等,畢竟意外是我們無法預測的。
首先拋出戰爭等因素,在現在的和平時代,男性的性格缺陷是導致意外死亡的主要因素,如車禍等,根據科研人員的調查,發現高速和城市內有關死亡的車禍主要肇事者有60%-70%都是男性,發生交通事故的性別比也由男性佔了六成,這單方面的提高了男性意外死亡率,所以女司機其實不可怕,由男性性格導致的路怒和酒駕才是罪魁禍首。
其次在這個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時代中,由於男性情緒抒發受阻,壓力過大,導致的疾病是奪走男性生命的一大因素,期間伴隨的不良習慣如吸菸、喝酒等也是導致男性比女性更早到達生命終點的主要因素。
雖然在當今科技水平下,人類還沒有完全的得到長壽的秘訣,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長壽將不會再是難題。
而對我們來說,壽命的長短其實並不在於多活了幾年,中國著名現代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只有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畢竟誰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我們偉大的國家建設添磚增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