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搖滾植物學

2021-01-15 鳳凰網

很多人都曾經在這樣或那樣的場合被植物能對音樂產生反應的說法深深吸引。就連查爾斯·達爾文(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他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做了植物視覺和觸覺領域的開創性研究)也研究過植物是否能覺察他為它們演奏的曲調。達爾文在終生從事生物學研究之外,還是一位狂熱的大管愛好者。他做過的古怪實驗之一,是監測他親自用大管演奏的音樂是否能對植物生長產生效應,具體方法是看大管奏出的音樂能否誘發含羞草的葉子合攏(實驗結果是沒有合攏,這使達爾文認為這一研究是"蠢人的實驗")。

自達爾文的嘗試失敗之後,植物的聽覺能力這個研究領域就從未有過真正熱門的時候。光是去年一年發表的科學論文中,有關植物對光、氣味和觸碰的反應的文章就有數百篇之多,但是最近二十五年中發表的專門研究植物對聲音的反應的論文卻屈指可數,何況在這些論文中,大多數都不滿足標準,不足以讓我認為給出了植物能"聽"的真實證據。

我舉這些論文中的一篇(雖然是很荒謬的一篇)為例。這篇論文發表在《替代和補充醫學雜誌》之上。其作者是加裡·施瓦茨及他的同事凱薩琳·克裡斯。施瓦茨是心理學和醫學教授,克裡斯是光學教授;二人都在亞利桑那大學工作,施瓦茨在那兒發起了"VERITAS研究計劃"。這個研究計劃要"檢驗一個人在身體死後意識(或人格)仍然存在的假說"。顯然,研究人死後的意識會帶來很多實驗困難,所以施瓦茨也研究"治療性能量"的存在。因為參與研究的人能夠被暗示的力量強烈影響,施瓦茨和克裡斯改用植物進行實驗,以揭示"音樂、噪音和治療性能量的生物學效應"。當然,植物是不會被安慰劑效應所影響的,到目前為止,也沒聽說它們會被音樂偏好所影響(儘管做實驗和分析實驗的研究人員會受到這些影響)。

他們假定,治療性能量和"柔和"的音樂(由美洲原住民的笛子和自然界的聲音組成,他們說過實驗者自己偏好這種音樂)有益於種子萌發。[3]克裡斯和施瓦茨認為他們的數據揭示,比起安靜環境中的種子來,在柔和音樂聲響環境中萌發的西葫蘆和秋葵種子數目略多一些。他們還提到種子的萌發率也因為克裡斯用雙手摸過種子,給予了它們治療性能量而有所增長。[4]但沒人提到的是,這些結果從未被其他植物學實驗室的後續研究所證實;相反,克裡斯和施瓦茨引用的支持他們的實驗結果的文獻之一,是多羅西·雷塔拉克的《音樂之聲和植物》。

多羅西·雷塔拉克自稱是"醫生的妻子,家庭主婦,十五個孩子的祖母",1964年,在她最後一個孩子從大學畢業之後,她在現已註銷的坦普爾·布爾學院註冊為一名大學新生。雷塔拉克是一位專業的女中音,常常在猶太教堂、基督教堂和殯儀館演出,她打算在坦普爾·布爾學院主修音樂。為了完成科學必修課,她選了一門"生物學概論"的課,在課上她的教師要她做一些實驗--不管是什麼實驗,只要她感興趣就行。於是,雷塔拉克的生物學必修課和她對音樂的熱愛結合在一起,就成就了一本被主流科學厭棄,卻很快被大眾文化熱情接受的書。

雷塔拉克的《音樂之聲和植物》,令我們對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政治氛圍可見一斑,但也能清楚地展現出她自己的觀點。雷塔拉克給人的印象是一位社會保守派和一位"新時代"宗教[5]的唯靈論者的獨特混合。作為社會保守派,她相信吵鬧的搖滾樂與大學生的反社會行為有關;作為唯靈論者,她在音樂、物理學和整個大自然之間看到了神聖的和諧。

書名: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作者:(美)丹尼爾·查莫維茨

譯者:劉夙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向日葵是朝著太陽轉動的,那麼向日葵最終會不會扭到脖子呢!原來呀,向日葵白天隨著太陽轉動,晚上又反向轉到原位,周而復始,就不用擔心會扭到脖子拉!植物被每天早晨的第一束紅光叫醒,在黃昏最後一束遠紅光裡打卡下班,關閉氣孔停止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記住所看到的最後一種光。
  • 嗚莎解讀: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17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這本書。昨天有花友問我,這本書大概要講多久?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也許還需要再讀上15天吧,也許更長。我明白,在到處都在講求效率的今天,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來一起讀一本書,聽起來是一件相當久而且不划算的事情。
  • 科普一下植物學知識,了解植物規律,讓農作物生長的更好。
    植物學也是這樣的一門科學,都是在不斷的發展中,每次走進圖書館小編都會發現我們學習的課本知識,都是在圖書館裡無數書籍的經典提煉。所以也希望大家多進圖書館,走進書的世界,書的海洋。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植物學最基本的常識。什麼是植物?
  • 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如果是後者,又是哪種植物呢?通過對植物學、佛教文獻等的查閱和考證,以及多年的物候觀察及實地調查,畫作中的「雪中芭蕉」被認為其植物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在我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生長的特有植物——地湧金蓮。這是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和他的科研團隊日前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在資料庫中稍加檢索發現,他們今年還做過不少有趣的研究。比如,包粽子用到哪些植物的葉子?
  • 讓植物在味蕾上作畫-利用植物學知識滿足一位吃貨胃口的故事
    ,每種植物都像是一種色彩,經過不同的搭配可以產生無窮的變化,這也給了我們真正在味蕾上作畫的可能。而怎樣在我們的味蕾上作畫,不同的人自然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一位從事植物學的吃貨眼中,美味的畫作卻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例如有一天,他出差途中發現當地人常常將一種叫做水香菜的野菜用於涼拌或者燒湯,其味道清爽可口,略帶薄荷清香,味道十分特別,於是他就按圖索驥,首先在野外找著了這種植物,並查證各種書籍資料,知道了這是學名水香薷Elsholtzia kachinensis的野生香草。
  • 龍春林:為民族植物學「正名」
    如果是後者,又是哪種植物呢?通過對植物學、佛教文獻等的查閱和考證,以及多年的物候觀察及實地調查,畫作中的「雪中芭蕉」被認為其植物原型很有可能就是在我國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生長的特有植物——地湧金蓮。龍春林在授課。受訪者供圖這是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和他的科研團隊日前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在資料庫中稍加檢索發現,他們今年還做過不少有趣的研究。
  •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啟動評審
    6月27日,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徵鎰植物學獎首屆評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評審。本次評審會議評選出傑出貢獻獎一名,青年創新獎兩名。  吳徵鎰植物學獎由中國植物學會和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於2016年7月12日開展吳徵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聯合設立。
  • 抒情植物學:從盧梭、歌德到浪漫主義
    「植物學」是啟蒙時代的顯學,盧梭表面上表達對「植物學」的熱衷,又在字裡行間攻擊這種學問只知道對植物進行僵化的分類,以便讓上天播下的種子為人類自己的肉體和利益服務。我們應該將動物排在第二位,把植物排在第三位,把礦物排在最後一位……人有思想,因此他便成了根本沒有思想的所有生物的主宰。……是無生命物質的主宰……是植物的主宰……是動物的主宰……人通過社會來完善自己的理性,鍛鍊自己的思維,聚集自己的力量。 相較之下,歌德的植物變形學較多地跳出這種層級劃分,更加重視每一種單獨植物在演化過程中的變動過程。
  • 2010年國際C4植物學大會召開
    8月18日至20日,由計算生物學所主辦的C4植物學國際學術大會在上海生科院召開,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的140多位研究人員參加了大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為大會致開幕辭。
  • 不種植一株園林植物的植物學大會紀念園在深圳開園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軍 通訊員 揚子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開園暨2121計劃啟動儀式於9月12日在深圳福田舉行。據了解,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以下簡稱紀念園)有四個「不一樣」之處。
  • 2020年自考《藥用植物學》真題練習題
    自考藥用植物學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藥用植物學》真題練習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國際植物學「奧林匹克」上的「中國面孔」
    新華社深圳7月27日電(記者陳立新)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3日至29日在深圳舉行。與以往各屆相比,更多的中國植物學家登上這一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向世界展示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成果。  按照慣例,每屆植物學大會的全會報告以最近6年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植物科學成就為內容。
  • 我的世界mod介紹:植物魔法以及額外植物學中有關諸神遺物的內容
    其實並不是,植物魔法中強力物品還真的不少,這些物品有一個統稱諸神的遺物,其中植物魔法加入的遺物有天翼族之眼,奧丁之戒,託爾之戒,洛基之戒以及王之寶鑰,這些遺物在植物魔法辭典中都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龍魂來和大家聊聊如何獲取遺物。
  • BMC植物學農學領域精選期刊
    除此之外,在生命科學的農學和植物學研究領域,BMC也有了更多的涉獵。這種更廣泛的學科領域組合能夠更好地補充施普林格•自然的現有期刊,並且越來越高的開放獲取程度,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開放研究的益處。 一起來看看,BMC在植物學和農學領域的精選期刊有哪些吧!想要了解更多相關期刊,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 植物學泰鬥吳徵鎰(組圖)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2008年,這位一生與草木打交道的科學家,憑藉他對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的傑出貢獻,在92歲高齡之際登上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吳徵鎰1916年出生於書香門第,百年間吳家以「兩進士,四人傑」而被傳頌一時。
  • 【小凌老師植物學】今日--水果籃子 · 紅毛丹!
    引言紅毛丹啊,我曾經一度以為它是山寨版的荔枝,外形啊(你先忽略它那一身的毛刺),味道啊,都很像,直到很多年之後,我上了本科,學了植物學,才發現,它們根本就是兩種東西,雖然是同一科(無患子科),但是不同屬的植物
  • 《性、植物學與帝國》| 最初植物學的著作是寫給婦女看的
    林奈和班克斯都引進了非本土植物,並試圖讓它們適應自己的國家,在這一方面,班克斯要成功得多。事實上,班克斯相當成功地將動植物從一個殖民地移植到另一個殖民地。性和帝國的主題主導了這本書的植物部分。這本書篇幅很短,英文版168頁,中文版171頁,印刷尺寸適中,有13幅黑白插圖,但沒有索引。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這麼短是因為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跳過了林奈和班克斯令人印象深刻和不朽的成就。
  • 2010年國際C4植物學大會在滬舉行
    全體參會人員合影 8月18日至20日,由中科院計算生物學所主辦的C4植物學國際學術大會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隆重召開,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的140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為大會致開幕辭。 本次會議旨在圍繞C4植物的光合作用機制,從生物化學、生態學、植物進化、環境保護、遺傳調控、基因挖掘、系統建模、基因工程改造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與研討,以推動C4植物的研究與學科發展。
  • 一本書帶你完整解讀植物之謎
    在那個時候,植物學的發展還相當不成熟,即使最早的植物學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近代之前關於植物的研究,相信不少讀者也能想像到,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有關植物的理論都經不起嚴密推敲的。而充滿好奇心的質疑,則是今天我們故事的主線。植物學家們其實就應該像孩子那樣永遠充滿著好奇心,也時刻懷有敢於質疑的勇氣,當然了,當植物學家最珍貴的品質就是--耐心啊。
  • 2015考研專業介紹:植物學[071001]
    >一級學科/領域名稱:生物學  二級學科代碼:071001  二級學科名稱:植物學  植物學專業介紹  植物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植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等。目的在於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讓植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纖維、藥物、建築材料等。隨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把對植物的知識系統化,並且記錄下來成為植物學。以後,進一步注意到它們的結構、化學組成、各部分的功能和繁殖方式。而且自從人類懂得了栽培植物,研究內容更包括了其營養生長和繁殖,以及選育良種和對病蟲害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