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來臨,各公司機隊分批做起落架全勤,大部分人對於全勤都是憑經驗做,以737NG為例,以前都是主起充到5in,不管飛機上油量有多少。於是我對於充氣的多少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尺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冬天是否要充到上限?全勤曲線是如何得出來的?等等一系列問題想弄明白。於是在休息時間查閱資料,小有所獲,分享給大家。
1.AMM全勤關鍵步驟原理解析:
由AMM可以看出,全勤以及可以在地面做也可以在飛機頂升的時候做。
在勤務曲線上我選4個點後面會用到:
1.X=2in;P=3000psi。
2.X=3in;P=2000psi。
3.X=4in;P=1500psi。
4.X=5in;P=1200psi。
這4個點是完全在勤務曲線內的。
飛機在地面和頂升做全勤的原理基本相同,我們先以在地面做全勤為例。以下為主起落架地面全勤簡練步驟:
1.先放氣再放油。
2.充油。
3.充氣高度充到3.5in或者壓力達到1700psi。
4.使用壓力表來測量減震支柱的壓力。將減震支柱充氣或放氣,直到高度「X」值和壓力值都在勤務曲線上。
首先先複習一下相關物理知識:
克拉伯龍方程在pV=nRT中,p是指理想氣體的壓強,V為理想氣體的體積,n表示理想氣體物質的量,而T則表示理想氣體的熱力學溫度(它和攝氏溫度t相差273.15,即T=273.15+t),R為理想氣體常數,其與氣體種類無關、與單位有關。
摩爾(mole),簡稱摩,舊稱克分子、克原子,符號為mol,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是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每1摩爾任何物質(微觀物質,如分子、原子等)含有阿伏加德羅常量(約6.02×10²³)個微粒。使用摩爾時基本微粒應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及其他微觀粒子,或這些微觀粒子的特定組合體。
p—壓強(單位:帕斯卡,符號:Pa)
F—壓力(單位:牛頓,符號:N)
S—受力面積(單位:平方米,符號:㎡)
推導公式:F=pS(壓力=壓強×受力面積)1psi=6895pa
此處直接寫結論,因為我做的是一個反向推理,所以大家帶著結論去看會更加便於理解:
1.溫度T的大小確定氣體n的多少,這裡說的充氣量是氣體的摩爾量,不是體積也不是重量,而是氣體分子的個數。就是說在溫度不變的前提下,充氣量僅由溫度決定,飛機重量的改變不會影響充氣量的多少,哪怕飛機被頂起來,三個起落架全部離地充氣量n也是一個定值。2.理論上P是由飛機的重量決定的,飛機的重量通過3條減震支柱傳遞到地面,而在減震支柱內是通過壓縮氮氣提供支撐力。所以當飛機重量一定時。減震支柱內的受力面積s不變,p就可以確定且只要飛機重量不變p就是不變的。pV=nRT,v=sx,psx=nrt,這裡除了x都是確定量,那麼這就可以確認x的大小。默認減震支柱內部空氣高度等於外部光杆長度。
前面在勤務曲線上選個4個點:
1.X=2in;P=3000psi。
2.X=3in;P=2000psi
3.X=4in;P=1500psi。
4.X=5in;P=1200psi。X*P=6000。
每一個點都符合,曲線上的其他點也都大致符合。當全勤做好後,飛機重量變輕,x增大p減小,飛機重量變重,x減小p增大。這裡也驗證了psx=nrt,px=nrt/s。當溫度T確定時,p*x的值就是一個定值,r是一個常數,s受力面積也是一個定值,這裡唯一的變量n就確定了。充氣量N只與溫度T有關,且成反比關係,溫度越低,n越大。
我們實際工作中充氣時無法測量n的大小,只能測量到x和p的值。所以我們只能通過x和p去判斷n是否在合理。n=px*s/rt,飛機重量確定p,然後找到在曲線上找到x。只要px在曲線上,n就是合理的。
講到這裡我們再回頭看AMM中的步驟:
3.充氣高度充到3.5in或者壓力達到1700psi。3.5*1700=5950。與我們選點的6000相差不大,因為有摩擦力以及其他的因素的影響。
4.使用壓力表來測量減震支柱的壓力。將減震支柱充氣或放氣,直到高度「X」值和壓力值都在勤務曲線上。(這一步在確定了p後可以直接在曲線上找到x,直接充或者放到x就好了)充氣的時候不能讓飛機重量有太大的變化,比如加燃油。
是不現在就理解了這幾步步驟,但我到這裡的時候突然想到,為什麼是3.5in和1700psi呢?
正常我們都是航後去做全勤,不可能是航前加滿油滿客滿貨的時候去做。飛機的最大著陸重量決定了壓力的大小,1700psi,1700psi對應著3.5in。
我們的這個想法對不對呢?通過數據我們檢驗一下。
飛機上採集的數據(用於反推驗證):
數據都為約值
主起直徑:7in(17.78cm),前起直徑:4in(10.16cm)
我們先驗證一下,測量的數據是可用的:
前19in-700psi 主:4.2in-1300psi
油箱油量:中央油箱3000lb(1360kg)主油箱8630lb(3915kg)
以上數據是在飛機試大車前記錄的準確數據。G取9.8。
飛機總重:空重+油的重量=41413+1360+3915*2=50603kg
前起受力=ps=700psi*6895*3.14*0.05*0.05=37888N=3866kg
主起受力=ps=1300*6895*3.14*0.09*0.09=224087.5N=22866kg
起落架受力=前起+主起*2=3866+22866*2=49598kg
飛機總重-起落架受力=50603-49598=1005kg
當時飛機大約有8.9個人,按每人70kg算,9人共630kg。1005-630=375kg,除去壓力表頭誤差,讀數誤差,摩擦力等其他因素,誤差在可接受範圍內,起落架直徑數據可用。
取飛機最大著陸重量:66360kg
按比例計算前起和主機的受力:
3866/(22866*2)=前起/主起總
前起+主起總=66360
可算出:前起=5199kg,主起總=61161kg
一個主起受力=30580.5kg
P=f/s=30580.5*9.8/3.14*0.09*0.09=11783003.1pa
11783003.1pa/6895=1708.92psi
與1700psi相差不大,可以論證我們前面猜想的1700psi是由最大著陸重量得出的。前起同理。
那這裡我又產生一個疑惑,航後要求的主起高度是2in以上,這個2in是怎麼得來的呢?
詢問了一位老師傅後得知,這個數據是股份多年的經驗得出來的。
網上查詢了一下山東航空航後主起以3in以上為標準。
這裡我們知道1700psi在曲線上對應的是3.5in,那為什麼對應的是3.5英寸呢?
我們來看飛機設計原理(1996版)
通過大致了解,我簡單把我所理解的說一下:
首先飛機的各種重量及著陸速度都是確定的,然後通過理論及實驗的雙重驗證得出飛機在極限條件下,減震支柱和輪胎吸收全部的衝擊載荷減震支柱運動的長度A。這與減震支柱內部結構,空氣阻力流體阻力,阻尼孔的大小及油液的類型有關。以及密封封嚴可承受的最大壓力,理論上,減震支柱可以無限壓縮,內部壓力無限大。但實際上,當壓力達到某一值時,氣體會突破封嚴溢出。所以內部壓力有一個極限值,在不達到極限值的前提下,且在減震支柱結構受力範圍內,將飛機落地時的載荷全部吸收。
Pv=nrt,px=nrt/s。壓縮比和長度是反比關係。
A值應取在減震支柱的極限壓縮位,那麼停機時的長度應為1.9A,
減震支柱的總長為4A。再次驗證一下。
Ng主起全伸出為6.4in,停機長應為3.05in,極限壓縮應為1.6in。
由於沒有辦法得知飛機在降落時起落架的數據,我只能以停機長度為參考,與前文的3.5in雖然還是有一定差距但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註:飛機設計原理這本書不是波音737NG的設計手冊,只能作為參考,了解其設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