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2020-12-24 光明網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記者 秦志偉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在IEE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發表文章稱,用納米級砷化鎵銦(InGaAs)可以構建集成度更高、功耗更低的電晶體。InGaAs電晶體技術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甚至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祿認真研究了MIT團隊這項工作,尤其是該項工作的原始數據。「該團隊發現了9納米(nm) InGaAsFinFET結構電晶體的彈道遷移率特性,是InGaAs電晶體技術上的一個突破。」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但其對以Si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矽基電晶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補充道。

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

人類使用的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等,都離不開電晶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晶體具有檢波、整流、穩壓、信號調製等多種功能,通常用作放大器和電控開關。但在集成電路技術出現後,大量電晶體可以封裝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內。

摩爾定律顯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晶片製程不斷提高,從32nm到22nm、16nm、14nm、7nm,一直到5nm。不難看出,單顆晶片上可容納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然而,輝煌了55年的摩爾定律逼近極限,馮·諾依曼計算架構也遇到「內存牆」(Memory Wall)問題。

傳統電晶體主要以Si材料製作而成。對於Si基電晶體而言,7nm堪稱物理極限。專家表示,一旦電晶體尺寸低於7nm,電子的行為將受限於量子的不確定性,電晶體中的電子容易產生隧穿效應,電晶體將變得不再可靠,晶片製造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也就是說,雖然Si基半導體材料和電晶體框架的創新持續推進摩爾定律發展,但摩爾定律確實逐步趨近物理極限。

後摩爾時代將會是什麼樣的,正成為業界當下討論的焦點。「目前摩爾定律要想進一步延伸,主要是要解決集成度和能效的關係。」王建祿說。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電晶體體積越來越小,種種物理極限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

尋找新材料替代Si,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電晶體成為共識。例如,利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鉬、黑磷、石墨烯、硒化銦等材料製作電晶體,但這些解決方案仍處在實驗室實驗階段。

InGaAs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

李晉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化合物半導體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除了上述材料外,InGaAs被看成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王建祿介紹,InGaAs這類半導體是InAs半導體和GaAs半導體的三元合金,是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的典型代表,可用於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以InGaAs製作的高速高靈敏的光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光纖通信領域,其他重要應用還包括雷射器以及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有關InGaAs電晶體的報導並不鮮見。例如,2012年MIT研究人員用InGaAs構建了當時最小的22nm節點場效應電晶體;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用InGaAs納米線構建了彈道傳輸的納米線電晶體,並預期溝道的長度可達到14nm甚至更小;2015年,英特爾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報導了基於7nm InGaAs的互補金屬有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尺度下退化。但MIT最新研究稱,這種明顯退化不是InGaAs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部分歸因於氧化物陷阱。

據稱,氧化物陷阱將會導致電子在試圖流過電晶體時被卡住。「在低頻下,納米級InGaAs電晶體的性能似乎退化了;但在1 GHz或更高的頻率下,它們工作得很好,因為氧化物捕獲不再是障礙。當我們以很高的頻率操作這些器件時,它們的性能確實很好。」MIT團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它們與矽技術相比是有競爭力的。」

在王建祿看來,解決氧化物陷阱問題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任何材料與矽競爭,實際上最終都是產業生態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道,目前主流晶片產業的生產、製造等都主要以矽材料為基礎來構建。

「用InGaAs來做電晶體的溝道材料確實不是主流關注方向。」南京大學一位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即使在微觀電子輸運性質上獲得進展,考慮到矽的先進位程技術的發展,以及集成電路產業加工工藝對特定溝道材料的重資產投入,這種材料代替矽幾乎沒有可能。

最新晶片仍採用Si基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有炓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5nm晶片是一個重要階段,將會孕育出重大創新。

目前臺積電和三星的5nm技術節點仍然採用Si材料作為溝道材料,華為麒麟9000和蘋果A14的最新晶片技術採用的也是5nm節點Si基技術。

在王建祿看來,近期,工業界關注的材料體系仍將以Si、SiGe等傳統半導體材料體系為主;未來隨著材料技術的突破,二維半導體、一維碳納米管等材料有可能進入工業界的視線。

「InGaAs電晶體尚無法對Si基形成威脅。」王建祿再次強調道,矽鍺技術仍然可能是3nm技術節點優選材料。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電晶體體積越來越小,種種物理極限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尋找新材料替代Si,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電晶體成為共識。
  • 場效應電晶體的特點
    什麼是場效應電晶體?場效應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是一種通過電場效應控制電流的電子元器件。場效應電晶體依靠電場去控制導電溝道形狀,因此能控制半導體材料中某種類型載流子的溝道的導電性。
  • 麻省理工的研究為非矽電晶體帶來新希望
    然而,矽的統治可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就很有可能動搖其霸主地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InGaAs(砷化銦鎵)的合金可能具有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電晶體的潛力。以前,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範圍內下降。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明顯的變質並非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不過新研究已經找到了問題關鍵,即所謂的氧化物陷阱,該現象會導致電子在流過電晶體時遭遇限制。
  • 地球上的矽能生產多少只電晶體?
    我們就以華為麒麟990為例做一個估算,麒麟990 5G是華為研發的新一代手機處理器,採用臺積電7nm FinFET Plus EUV工藝製造,集成了103億個電晶體,面積約100平方毫米。1個Transistor=5000億個矽原子第3個問題:地球上的矽能生產多少只電晶體?
  • 【技術】場效應電晶體的特點
    什麼是場效應電晶體?
  • 場效應電晶體的特點 - OFweek電子工程網
    什麼是場效應電晶體?場效應電晶體(Field-effecttransistor,縮寫:FET)是一種通過電場效應控制電流的電子元器件。場效應電晶體依靠電場去控制導電溝道形狀,因此能控制半導體材料中某種類型載流子的溝道的導電性。
  • 科學家攻克難題,矽基材料迎來技術突破,1nm晶片有望成為現實
    摩爾定律走到極限目前,製造電晶體的主要材料為三維矽材料,但已經走到矽基材料的極限。如今,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高達1.713億個/平方毫米。基於該工藝而成的蘋果A14晶片,共集成了118億電晶體,然而新工藝卻讓A14的性能提升十分有限。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近日,北京大學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科學網—新分子「派」出大本事
    在π鍵中,不同原子的電子云以「肩並肩」的方式排列重疊,原本束縛在某一個原子周圍的電子,能夠在形成化學鍵的兩個原子間移動。 更令化學家驚奇的是,在一些有機分子中,電子能夠在多個原子間自由「奔跑」,帶有這類π鍵的分子被稱為π—共軛分子。早在20世紀初,美國化學家鮑林就提出共振、雜化等概念,並對這類π鍵進行了深入思考,從此π—共軛分子進入科學家的視野。
  • 後矽時代,這種材料被看好
    然而,在石墨烯電晶體研究的早期熱情高漲之後,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由於石墨烯不具備適當的場效應電晶體運行所必需的帶隙,它將無法滿足這些高期望。就在電晶體界對石墨烯的興趣開始消退之際,受石墨烯成功製備的啟發,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獲得石墨烯以外穩定二維材料的各種選擇,二硫化鉬(MoS2)和二硫化鎢(WS2)等新的面向未來電子產品的2D電晶體的材料正在大受歡迎。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發展新的技術使器件尺寸進一步縮小仍是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 碳納米電晶體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不久後有望打敗矽
    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起開關作用的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最近,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望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且提供了一種比矽更容易製造電路堆疊層的方法。 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製造更好柵介質的方法。這是柵極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中,柵極上的電壓在溝道區域形成電場,切斷電流。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在晶片行業我們國家因為在相關方面的技術和人才積累較少,所以和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晶片行業是一個需要技術底蘊的,短時間想要追上的可能性不大,當然另一方面摩爾定律也開始放緩,越來越接近天花板,探索新材料晶片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任務。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
  • 碳納米電晶體體積更小 性能跟矽越來越接近
    這種控制對於確保在邏輯電路中起開關作用的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最近,人們對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興趣有所增加,因為它們有望比矽電晶體更進一步縮小尺寸,並且提供了一種比矽更容易製造電路堆疊層的方法。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製造更好柵介質的方法。這是柵極和電晶體溝道區域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中,柵極上的電壓在溝道區域形成電場,切斷電流。
  • MIT 研究人員新發現:利用石墨烯,製備各種非矽半導體材料
    矽元素是地球上既氧元素之後,儲量第二豐富的元素。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廣泛存在於巖石、砂礫以及塵土之中。矽雖然不是最好的半導體材料,但它是迄今最容易獲取的半導體材料。由此,矽材料在電子器件領域佔據主要地位,比如傳感器、太陽能電池以及集成電路等。砷化鎵、氮化鎵以及氟化鋰等材料的性能勝過矽材料,但是目前用它們製備功能器件,成本仍十分高昂。
  • 矽半導體的完美替代品?中國碳納米管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矽半導體的完美替代品?問題在於,現實難以佐證這種說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替代材料既能有效地維持新設備的計算能力,又具備良好的能源效率。當然,在過去幾年中,全球科學家們也為這件事做了不少準備,至少有幾種可能可以替代CMOS器件的產品已經提出。其中最有潛力的當屬基於碳納米管(CNT)的電子器件。
  • 使用二維材料製造的運算放大器,展現比矽基模擬電子的優勢
    使用二維(2D)材料製造的運算放大器,展現相對於矽基模擬電子的優勢物理世界是一個模擬世界,傳感器通常會測量需要在進行數字轉換之前進行預處理的模擬信號。通常使用剛性矽電子電路執行此預處理,這會限制柔性傳感器的功能。通常使用矽作為活性材料來製造模擬電路。
  • 世界上首個縱向氧化鎵電晶體研製成功!
    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大於2.2eV)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主要包括金剛石、SiC、GaN等。與第一代、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具有禁帶寬度大,電子飽和漂移速度高、介電常數小、導電性能好等優勢。基於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的電路與傳統矽基電路相比,功率密度更高、功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