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社論】中國的冠狀病毒應對措施可以教給世界其他地區什麼?

2020-12-06 網易新聞

《自然》雜誌與流行病學家討論了封鎖措施是否真正奏效,是否足以鼓勵人們避免大型聚會,以及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1月中旬,中國當局採取了史無前例的措施來遏制該病毒,制止了該疫情中心武漢和湖北省其他15個城市的進出行動,該省有6000萬人。航班和火車暫停,道路被封鎖。

不久之後,中國不少城市都告知居民留在家中,非得冒著生命危險出門的話,那最好是為了食物或醫療幫助。據《紐約時報》報導,約有7.6億人(約佔中國人口的一半)被限制在家中居住。

禁售行動開始至今已有兩個月了(其中一些仍在進行中),每天的新病例數量大約為幾百個,而高峰時則為每天數千個。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的傳染病科學家麥可·奧斯特霍爾姆表示,這些對人口流動的極端限制非常成功。

在上月下旬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獨特又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反應(扭轉了不斷升級的情況)」表示祝賀。

但是,香港大學的傳染病研究員加布裡埃爾·梁認為關鍵的問題是,在中國哪些幹預措施對於遏制該病毒的傳播最重要,因為正面臨第一波感染的國家需要知道這一點。

封鎖後發生了什麼?

在進行幹預之前,科學家估計每個受感染的人都將冠狀病毒傳播給了另外兩個人,這使其具有迅速傳播的潛力。該疾病傳播的早期模型沒有考慮遏制工作,表明這種名為SARS-CoV2的病毒將感染40%的中國人口,約5億人。

但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亞當·庫查爾斯基用傳染病傳播模型估計,在1月16日至30日(包括鎖定的前7天)期間,每個感染該病毒的人的人數降至1.05。

1月25日,即武漢被封鎖後的第二天,中國每天的新感染人數似乎已經達到高峰。

為什麼冠狀病毒如此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世衛組織稱,截至3月16日,中國已報告了約81,000例病例。一些科學家認為,許多病例都沒有報告,要麼是因為症狀不夠嚴重,人們無法就醫;要麼是因為沒有進行測試。英國牛津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克里斯多福·戴伊說,但是顯然在這段時間內實施的措施確實奏效了。

中國的反應能做得更好嗎?

流行病學家說,中國的巨大反應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開始太晚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公共衛生研究人員霍華德·馬克爾說,在12月和1月爆發的最初幾周中,武漢當局緩慢報告了這種神秘感染的病例,這延遲了控制措施。馬克爾說:「中國行動遲緩可能是這次世界大事的原因。」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新興疾病研究人員賴勝傑和安德魯·塔特姆進行的模型模擬顯示,如果中國在一周前實施了控制措施,那麼本來可以預防所有病例的67%。從一月初開始的三周前實施這些措施,可以將感染數量減少到總數的5%。

按區域劃分在有或沒有非藥物幹預措施的情況下,COVID-19疫情爆發的估計曲線。

其他城市的數據也顯示了速度帶來的好處。根據戴伊關於296名中國人使用的遏制措施的預印本,在第一批COVID-19案件發生之前暫停公共運輸,封閉娛樂場所並禁止公共聚會的城市比沒有採取此類措施的城市少37%。

中國的旅行禁令是否特別有效?

航空旅行的多種分析表明,湖北旅行禁令使人們不再坐飛機、火車或汽車離開該省,這減緩了病毒的傳播速度,但持續時間不長。3月6日,義大利、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隔離武漢延遲了疾病傳播,到中國其他城市大約要四天。

武漢旅行禁令對中國大陸COVID-19發病率的影響

(A)截至2020年2月1日的相對發病率下降。圓圈顏色表示病例數的相對減少,而圓圈大小表示該地區的人口。(B)在武漢實施出行限制後,在同一日期以0.25°×0.25°像元解析度解析的預計累計病例數。

研究小組發現,這些禁令在國際上產生了更持久的影響,在兩到三周內阻止了五分之四的從中國輸出到其他國家的案件。但在那之後,來自其他城市的旅者將病毒傳播到了其他國際城市,引發了新的爆發。該小組的模型表明,即使不採取其他措施,即使阻止90%的傳播也只能適度減慢病毒的傳播速度。

冠狀病毒能秘密傳播多少?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流行病學家賈斯汀·萊斯特勒說,由於旅行禁令只能減緩這種疾病的傳播,因此以鼓勵信任的方式實施禁令很重要。

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數十個國家現在都實行旅行限制。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他們,稱它們通常不能有效地預防感染的傳播,而且除了損害許多行業之外,它們還可能從其他更有用的措施中轉移資源,阻止援助和技術支持。

對其他國家有什麼教訓?

塔特姆和賴的模型評估了中國早期發現和隔離的綜合效果,由此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減少以及該國減少病毒傳播的城市間旅行禁令。這些措施加在一起,使病例增加了67倍,否則到2月底,將有近800萬例病例。

人與人之間聯繫減少的影響本身很明顯。利用來自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百度的手機位置數據,該團隊發現人們的活動急劇減少,他們說這是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大幅下降。這對夫婦說,如果沒有這種減少,到2月底感染的人數將是大約2.6倍。

但是,早期發現和隔離是減少COVID-19病例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努力,中國的感染人數將是2月底的五倍。

早期發現為新加坡帶來了回報。新加坡衛生部傳染病應對小組負責人李弗農說,該國是發現病例最快的國家之一,因為已經警告醫生注意「神秘性肺炎」。隨著新加坡首例病例的出現,醫生迅速識別並隔離了這些人,並開始進行接觸者追蹤。

實驗室急於研究轉基因動物中的冠狀病毒,有些供不應求

新加坡仍有250例COVID-19病例,它不需要引入在中國使用的嚴格的行動限制。一些事件已被取消,COVID-19的人正在被隔離,溫度篩查和其他社區措施已經到位。

關閉學校對中國的影響尚不得而知。關於深圳COVID-19傳播的研究發現,儘管兒童感染的可能性與成人一樣高,但仍不清楚兒童(其中許多人沒有症狀)是否可以傳播該病毒。該研究的合著者萊斯勒說:「這對於評估停課的影響至關重要。」

COVID案件在中國即將終結嗎?

在中國,新的COVID-19病例的增加明顯放慢了速度,但令人擔心的是,一旦完全放鬆其控制措施,該病毒就可能再次開始傳播。甚至可以將其從目前爆發疫情的國家重新引入中國。梁說,由於中國的措施保護了許多人免於感染,因此一大批人對該病毒沒有免疫力。

奧斯特霍爾姆說,中國正在抑制這種病毒,而不是根除它。世界將需要等到中國恢復某種形式的正常化大約八周後,才能知道中國在人口遷移限制方面做了什麼或沒有完成什麼。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流行病學家羅伊·安德森說,在中國,關於何時放鬆鎖定措施的辯論可能很激烈。他建議,解除新的感染可能會引發第二波感染。

安德森說,封鎖必須在某個時候結束,政府應該提醒人們保持社會疏遠和良好的衛生習慣。他說:「重要的是我們的行動,而不是政府的措施。」

參考: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741-x

【2】https://www.worldpop.org/events/COVI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網站發表社論呼籲:「必須竭盡所能避免和減少汙名化」
    美國反誹謗聯盟、美國全國亞裔美國人委員會以及其他258個團體此前致信眾議院兩黨領袖,敦促國會採取切實措施,以遏制種族主義、仇外情緒和錯誤信息。紐約州州長科莫發表聲明稱,已下令當地仇恨犯罪特別工作組調查對一名亞裔女性疑似因疫情相關歧視而遭受人身攻擊事件。科莫強調,「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亞裔對新冠病毒的傳播負有任何額外責任」「在困難時期,我們需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 中國的航空公司將比世界其他地區同行更快地從冠狀病毒疫情中恢復
    中國航空公司的復甦將會快於許多同行。在採取了包括關閉邊境和限制行動在內的減緩冠狀病毒傳播的措施,阻止了全球大部分旅行之後,航空業遭受了重大損失。因此,許多航空公司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來維持運營。隨著疫情穩定,中國在過去幾個月放鬆了一些限制,允許人們在國內旅行。
  • 上海兩位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社論和綜述
    學界人士認為,這一社論和綜述,系統闡述了我國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科學內涵,為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的中醫藥防治探索了一條可行的路徑與方法,對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和中醫藥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三藥三方」獨特優勢做出特殊貢獻陳凱先院士和陳紅專教授在社論中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高致病性傳染病,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由於其病因學、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的獨特特點,其診斷和治療都極具挑戰性。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的成功經驗為中國迅速遏制COVID-19疫情作出了貢獻。
  • 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2月20日,《柳葉刀》發表了一份《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眾多科學家支持中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從業者及醫務人員抗擊COVID-19的聲明》,針對「病毒陰謀論」表明科學、客觀的態度。  3月21日,《柳葉刀》發表社論,希望保護所有的衛生工作者。
  • 四川出臺八項一級應急響應措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經省政府同意,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Ⅰ級響應措施》,從八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統籌各方力量,全力應對疫情。全面落實響應要求。嚴格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規定,採取與一級響應相對應的處置措施,及時組織開展各項應急處置工作。要及時向社會公告相關防控規定和要求,動員社會各界全力支持配合,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 卡爾·馬克思在武漢:中國社會主義如何戰勝新型冠狀病毒
    隨著疫情在中國得到明顯控制,防控措施正在放鬆,人們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同時對病毒復甦的可能性保持警惕。中國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非凡反應,儘管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人力代價,但在如何應對這一流行病方面,為世界其它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柳葉刀》(Lancet)雜誌的流行病學分析指出:「中國發生的情況表明,檢疫、保持安全距離和隔離受感染人群可以遏制這種流行病。
  • (受權發布)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於印發全國不同風險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2020年2月21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布
  •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近日在《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長文《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在文中,尤瓦爾·赫拉利談到疫情結束後,世界向何處去的問題,以及對目前各國沒有統一行動的計劃,反而各自為戰、競相關閉邊境的擔憂。
  • 喜訊| JMCB社論欄目(Editorial) 榮獲華東地區期刊「優秀欄目」!
    喜訊 | JMCB社論欄目(Editorial) 榮獲華東地區期刊「優秀欄目」!學術期刊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 將助力更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在世界科學舞臺精彩亮相!
  • 住建部官網轉發我會標準 《辦公建築應對「新型冠狀病毒」運行管理...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轉發「關於發布中國建築學會標準《辦公建築應對「新型冠狀病毒」運行管理應急措施指南》的公告」。   2 月5 日,我會通過官網發布《辦公建築應對「新型冠狀病毒」運行管理和使用應急措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發聲,駁斥陰謀論!
    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  《自然》、《科學》:  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  「如果沒有這些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將增長67倍。」
  • 尤瓦爾·赫拉利《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強烈推薦!
    是的,風暴將過去,人類將繼續存在,我們大多數人仍將活著,但將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許多短期的緊急措施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緊急措施的性質,它們加快了歷史進程。通常情況下,可能需要花費數年時間進行審議的決定,現在幾小時內即可通過。不成熟甚至危險的技術投入使用,因為不採取任何行動的風險更大。
  • 衛健委部署六項措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春運擴散
    衛健委部署六項措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春運擴散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李斌介紹說,近日,病例數量變化較大,與我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完善了診斷方法,優化並向全國下發了診斷試劑有一定的關係。
  • 美醫學期刊強烈批評美政府應對疫情不力
    美政府抗疫不力 把危機變成悲劇該社論指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世界都造成了危機,對各國政府來說也是一次考驗。由於針對新冠病毒沒有特效藥,各國不得不就如何應對這場疫情做出艱難選擇。但是美國政府沒有通過這次考驗,他們把一場危機變成了一場悲劇。社論指出,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為全球第一。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自然》、《科學》: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如果沒有這些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將增長67倍。」
  • 國際知名醫學雜誌痛批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這是該雜誌自創刊以來的208年歷史上首次在美國大選前以全體編輯名義發表社論,批評美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將「危機變成悲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文章:「在領導力真空中死去」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居世界首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文章稱,疫情危機是對領導力的一場考驗,而美國沒有通過這場考驗,他們把危機變成了悲劇。
  • 德陽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通告(第13號)
    德陽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通告(第13號)一、有國內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或與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活動軌跡有交集的來(返)德人員須第一時間主動向所在社區(村)、小區、單位報備近14天活動軌跡和相關情況,並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單位、企業、家庭有上述人員到訪,也務必主動向所在社區(村)報備。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他還說,溫室氣體具有生命期,其溫室效應會在幾十甚至幾百年後產生效應,因此其影響是深遠的。預計氣溫升高將持續至本世紀末。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如果沒有這些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將增長67倍。」5月4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發布題為《中國非藥物幹預措施(NPI)對新冠疫情的影響》一文指出,中國實施的三類非藥物幹預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為全球贏得了寶貴的「窗口」。
  • 世界三大頂級學術期刊集體為中國發聲
    面對飽含偏見與歧視的「政治病毒」,這三份學術界分量十足的期刊,正在以科學的名義發起攻勢——《自然》、《科學》:中國為世界爭取寶貴時間!「如果沒有這些非藥物幹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或將增長6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