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某些地方醫院裡,常常會見到一些病人家屬拿著桶在病房裡養著魚,待病人手術完成,傷口開始癒合的時候,家屬們會拿著這些魚,到附近的餐館裡,讓師傅宰殺熬成粥或湯,用以給病人促進手術傷口的癒合。
這種魚就是黑魚。
黑魚
黑魚是最常食用的魚,用來做酸菜魚,或者紅燒,味道非常好,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它能夠療養傷口,滋補調養,生肌補血。
本來是一種食性較為兇猛的魚類,在河道裡所向披靡地掠奪生物,幾乎沒有天敵,卻淪為國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如今被大規模養殖。
在學科上,黑魚的學名叫烏鱧,俗名叫黑魚、生魚,是鱧屬魚類大家庭中的一員,它的親屬種類有月鱧(七星魚)、南鱧、班鱧、線鱧等等,是分支豐富和分布廣泛的物種。
月鱧(七星魚)
黑魚(烏鱧)作為鱧屬裡分布最廣的種類,在其分布的湖泊、河道、水庫、池塘裡,捕食兇猛,個頭又大,常掠食淡水中大部分的生物,小蝦、蝌蚪、幼蟲、泥鰍、各種幼魚等等,能吃得下去的,絕不浪費。
黑魚食量之厲害,也是因為胃容量大,最大時可達其體重的60%,其捕獵方式也很有策略性,常埋伏在茂盛的水草裡,或者在泥沙渾濁的河底裡,靜靜等待獵物從其面前經過,或者偷偷接近,趁其不注意,突然發動襲擊。
獵物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黑魚吃進肚子裡。
黑魚除了捕獵兇猛,對大自然條件的限制,也表現出很高的適應能力,對缺氧、水溫、水質,都能非常快適應。
黑魚對水質的適應
尤其是缺乏溶解氧的水環境,黑魚能夠將頭浮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這種獨特的呼吸方式,來源於黑魚具備一種可以輔助呼吸的神奇器官——鰓上器官。
鰓上器官是由鰓弓的咽腮骨,上腮骨,和其他組織特化而形成的一種既可以在水中,又可以在空氣中呼吸的輔助性器官。
黑魚(烏鱧)的鰓上器官
不僅黑魚,鬥魚、攀鱸等少數魚類也有此類輔助性器官。
當黑魚遇到「水缺氧」,它就會浮上水面呼吸。
若遇到河水減少,它可鑽進溼潤的泥土裡,用鰓上器官暫時吸收空氣裡的氧,待河水滿足時,再變換呼吸方式。
但鰓上器官畢竟是輔助性的,這種呼吸方式也是暫時性的,如果黑魚長時間離開水,還是一樣會死。
假設沒有人類這樣的天敵,在淡水系統裡,黑魚絕對是一方霸主,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類都喜歡吃黑魚,美國人就不吃,甚至將其列為新的「入侵物種」。
因為在美國的維吉尼亞和馬裡蘭等地區,黑魚在淡水環境裡,肆無忌憚地掠食幾乎所有的物種,沒有自然天敵能克制它。
美國人頭疼至極,如果靠個別釣魚愛好者的垂釣來解決,效率不高,用漁網捕撈的話,會漏掉黑魚幼魚,也會把其他魚類一起捕捉上岸,還要花大量功夫去挑揀。
下藥的話,會毒死其他魚類。
如果引入強大物種克制黑魚,萬一限制不了黑魚的繁殖,也與黑魚一起捕食原來河裡的物種,那就更頭疼了。
須知黑魚的繁殖速度快,它會築巢產卵,雌魚可懷卵2萬粒左右,產卵一次約5千至1萬粒。
產卵完畢,成年雄雌黑魚會表現出「護幼」行為,當魚卵孵化,仔魚會聚集在一起,被成年黑魚守護著,當仔魚達到稚魚階段,開始散群,成年黑魚才會離去,停止護幼行為。
黑魚護幼
其他魚類和青蛙,都無法捕食黑魚仔魚。
當然不排除一些兇猛的黑魚會食用自己的仔魚,但這種普遍的護幼行為保證了後代的安全和種群的繁盛。
故此美國人,極度鼓勵當地民眾對黑魚無限制垂釣和捕殺,不論重量、數量,一律格殺勿論。
可釣上來之後,食用的人卻不多,西方人一般都以吃海魚為主,除了會食用虹鱒魚之類的少數淡水魚之外,淡水魚的食用文化在西餐裡,遠遠不如食用海魚的豐富(具體原因暫且不細述,網上均有資料查閱)。
對於黑魚這種新入侵物種,一時不知如何烹食。
故此美國做不到像中國這樣用全民吃小龍蝦的方式來限制物種入侵,再者,如果要大量向中國出口的話,也沒有資本肯冒險建立產業鏈,因為中國本來有大量的養殖黑魚能滿足市場。
但是,如果美國人知道黑魚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一定會對食用黑魚重視起來。
對於黑魚是否真的有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一直以來都有質疑的聲音,故此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研究人員,對於黑魚是否具有癒合傷口的效果,做了兩組小白鼠的實驗。
即均在兩組小白鼠身上剪除皮膚,得到大小深淺一致的傷口,一組小白鼠灌以黑魚湯作為烏鱧組,一組小白鼠灌以蒸餾水作為對照組。
烏鱧(黑魚)組和對照組的對比
實驗第5天,烏鱧組傷口肉芽生長迅速,數量多,鮮紅色,表面乾燥沒有黏性物質滲出,而對照組傷口表面依然有大量黏性物質滲出。
第9天,烏鱧組的傷口比對照組進一步縮小,炎症細胞減少。
第11天烏鱧組比對照組進一步增生纖維細胞,表皮下大量膠原形成,基本與表皮平行生長,實驗結果表明,黑魚(烏鱧)湯的確有促進傷口癒合和減輕炎症的效果。
正是因為黑魚有這樣的功效,又美味,才被國人喜愛。
而對於黑魚不感興趣的美國人,只能把釣到的黑魚,賣給當地對其有需求的華人超市和中餐館,以一方需求,來解決一方的燃眉之急,否則的話,這種頭疼的情況,不知得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