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剛落幕又開始談2024,臺灣的選舉真能當飯吃?

2020-12-09 海峽導報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有人說,臺灣不是在選舉,就是在選舉的路上,這一點沒誇張。

本來以為2020年1月「大選」落幕後,臺灣能消停一段時間,起碼在2020年、2021年選舉話題能告一段落,全島上下可以專心拼經濟。沒想到,島內輿論還是對選舉無法「忘情」。

陳時中是2022臺北市長選舉的熱門人選

前一段時間,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借他人之口透露自己想角逐2022年臺北市長,接下來,媒體又開始炒作「民進黨是否派陳時中出戰」、「柯文哲是否指定黃珊珊接班」……昨天,一個名叫「黃宏成臺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的人宣布參選2022年花蓮縣長,政見是從廈門修一條隧道到花蓮。各色人等都想蹭選舉流量,臺灣的輿論場真是一片熱鬧。

鄭文燦

離2022「九合一選舉」還有2年,島內就開始預熱了。這還不算什麼,離2024年「大選」還有近四年,被視為蔡英文接班人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便急不可待透露,自己想過要當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然後,臺灣記者的麥克風又交給新北市長侯友宜。還是侯市長圓滑,以「把握當下」打太極。

選舉真能當飯吃?這話也不能說錯。起碼政治人物、抬轎者以及文宣、民調等公司,很多確實是靠選舉吃飯,他們甚至已經結成一個利益集團。

選舉,是臺灣很多政治人物口中「民主最好的表現形式」,不能對它有一點褻瀆。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幾年前曾稱,「民主對GDP沒幫助,經濟果實才能填飽肚子,民主的動能須化為經濟的成果。」這番話後來被簡化成了「民主不能當飯吃」。結果,郭臺銘慘遭綠營政客、媒體輪番批鬥。

郭臺銘作為國際知名企業家,對於島內民主化後的發展變遷應該感慨萬千。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總量一度超過大陸40%,中小企業在國際上獨樹一幟,高科技公司也曾引領潮流。如今,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臺灣企業也許只剩臺積電了,而臺灣的GDP也只相當於大陸的4%。

臺灣百業凋敝,選舉卻成為少數經久不衰的行業。一個小島天天拼選舉,能有多少精力用在建設、發展上?臺灣選舉越熱鬧,經濟發展恐怕將越冰冷,30多年來的實踐已證明這一點。

相關焦點

  • 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開始
    美國東部時間11月3日零時剛過新華社發(卡琳·哈裡根攝)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徐劍梅 孫丁)2020年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3日開始,全美預計將有數千萬名選民前往投票站,投票選出下一任美國總統、數百名國會議員及部分地方官員。  美國東部時間3日零時(北京時間3日13時)剛過,新罕布夏州兩個小鎮的近30名選民按照傳統率先投票,並當場開票。
  • 一波三折:郭臺銘退出臺灣2020大選
    國民黨或可規避重蹈分裂覆轍從1996年開始啟用直接選舉方式產生臺灣地區領導人至今,國民黨在「大選」中一共經歷了兩次分裂。其中一次發生在1996年,時任「司法院院長」的前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因未獲黨內提名而堅持搭配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選,被國民黨以違反黨紀參選為由開除黨籍,最終在選舉中獲得14.9%的得票率,遠低於以54.0%的得票率獲勝的李登輝與前「副總統」連戰的組合。
  • (原創)臺灣花蓮選舉國民黨大勝意味著什麼?
    近日,臺灣花蓮市長選舉以國民黨大勝落下帷幕。臺灣媒體認為,被視為藍綠決戰蔡英文執政百日的花蓮市長補選落幕,國民黨魏嘉賢以53.8%得票率,完勝民進黨張美慧的41.9%,結束花蓮市6年的綠執政。這雖只是一個僅10萬多人口,選民數8萬多的小城補選,卻一葉知秋。
  • 臺灣地區2020大選 誰能解開勝選方程式
    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大樓臺灣2020選戰節奏在近期不斷加快。藍綠黨內初選競爭已進入白熱化,民進黨蔡賴之爭已經水落石出,國民黨郭韓之爭在組織戰和輿論戰上全面展開。可見,2020選舉,各方都準備充足蓄勢待發,年底選戰懸念叢生精彩可期。對於各黨各方參選人而言,2020勝選是唯一目標。但相較於過去臺灣大選「站穩政黨基本盤,抓住中間選民」的制勝法寶,由於近些年來臺灣政黨版圖變動劇烈,再加上「素人政治」和社交媒體興起,去年「九合一」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就昭示著2020選戰很可能會與過去臺灣的歷次大選有很大不同。
  • 2020年臺灣大選誰能問鼎?命理師說這個人最有「帝王相」
    朱立倫、蔡英文、賴清德、柯文哲中國臺灣網12月28日訊 「九合一」剛落幕,臺灣社會現在開始關注2020大選。目前,檯面上至少有蔡英文、朱立倫、賴清德、柯文哲等人選。最終,誰能問鼎「大位」?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命理師說,所謂「帝王相」,就是「五長」或「五短」,因不是一般的人,「五長」就是身長、手長、腳長、脖子長、頭長。李登輝是五長、陳水扁為五短、馬英九五長、蔡英文五短,剛好五長五短輪流「坐莊」,若是同一個人連任就沒差。
  • 2020年臺灣選舉形勢觀察與初步評估
    年選舉是臺灣直選以來複雜程度最高的一次選舉    原有藍綠二元對立格局被打破,很可能出現藍綠白三方對決的新格局。2014年無黨籍人士柯文哲當選臺北市長,柯標榜自己是「白色力量」「無色覺醒」「超越藍綠」,在臺灣政壇掀起「柯文哲現象」。2018年柯連任臺北市長,繼續保持較高知名度和政治熱度。目前看,柯參加2020年「總統」選舉的可能性很大,若此將形成國民黨、民進黨、柯文哲三方競逐的局面,這將增大「總統」選舉博弈縱橫的複雜度,增大選舉結果預測的難度。
  • 臺灣2020年「立委」選舉 鬱慕明力促統派合作
    臺灣2020年「立委」員選舉制度自2008年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且總席次減半後,小黨想取得「立委」席次難上加難。對此,新黨主席鬱慕明昨表示,將在2020年「大選」中力促統派政黨大結盟,爭取讓統派政黨在「立法院」擁有席次。
  • 一圖看懂2020臺灣地區選舉
    歷經一年的宣傳造勢,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選舉大戲將於1月11日上午8點正式上演,預計於當晚10點完成計票。 此次「大選」將從這三人中選出臺灣地區下一任領導人。投票選民多達1930萬人,40歲—49歲年齡層人數最多,有約374萬人;今年的「首投族」(須年滿20歲)約有118萬人。日前藍綠兩大陣營都將目光鎖定青年族群選票,呼籲這些年輕人返鄉投票。
  • 刁大明:2020年美國大選中的2024政治
    關於美國大選,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場選舉的結束就是下場選舉的開始。在美國政治的現實中,雖然一場選舉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兩至四年的政治態勢,為下一場選舉提供最為關鍵的政治環境,但民主、共和兩黨政治人物在一場選舉之後或執政、或蟄伏一段時間,未必要馬上燃起戰火。一般而言,在總統大選兩年後舉行的中期選舉才可算是下場大選的前哨戰。不過,2016年川普闖入華盛頓政治內核之後,這種節奏感隨著其他很多東西被打破了。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
    臺灣政治版圖為何翻天?24日9時許,臺灣「九合一」選舉票還沒開完,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已在電視上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這場被視為2020年前哨戰的島內大型選舉,民進黨輸到脫褲子,本來一片綠油油的臺灣政治版圖,一夜之間幾乎全成藍色。據臺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從原本的6席變成15席,民進黨從原來的13席變成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
  • 臺灣「大選」商機:候選人Q版造型饅頭贏得好評
    李仲維攝  距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決戰之日越來越近,臺灣街頭的選舉氣氛也日益「升溫」。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有些腦筋動得快的店家,看準了「大選」裡蘊藏的商機,用「饅頭」等文創商品搶攻市場,竟贏得一片好評。  臺灣南投縣埔裡鎮的「古記素食烘焙」店,最近推出2016「大選」參選人Q版人臉造型饅頭,3款Q版饅頭分別依序放入「尚愛臺灣」臺灣地形圖包裝禮盒。
  • "九合一"選舉: 2020年臺灣藍綠格局與兩岸關係前哨站
    陳其邁(左)與韓國瑜(右) (圖源:臺灣三立新聞網)    明天就是臺灣「九合一」選舉,「中年失業男」韓國瑜能否翻轉民進黨鐵票區高雄市,還帶動國民黨全面報捷,譜寫「一人救全黨」的神曲她星期三對黨內發出動員令,要求催出每一張支持票,還搬出民進黨神主牌,全力號召用選票告訴世界,「臺灣從來不是中國臺灣」,將來臨地方選舉拉到統獨對決、臺灣民主價值保衛戰的高度。   她此舉也清楚凸顯民進黨選情告急的嚴重程度。
  • 美大選如何牽動臺海局勢,川普拜登都不支持「臺獨」?
    2020年11月04日 16:0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4日訊 (記者李柏濤 張樂雨 王琬涵) 美國大選結果牽動臺海局勢發展。川普政府在美國大選進入最後階段以來,頻打「臺灣牌」,民進黨當局一面迎合美國,加快軍購步伐,一面在島內製造大陸軍事威脅的輿論,造成兩岸嚴重民意對抗。「中美臺三角關係」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後,會發生哪些微妙變化?臺海局勢是否也會隨著一場政治大戲落幕而出現新走勢?若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是否會效仿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亦或延續川普的做法,在兩岸製造事端,使局勢繼續惡化?
  • 誰最可能替父出徵決戰2024年大選?是小川普、伊萬卡還是埃裡克?
    福克斯新聞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等多家歐美主流媒體,已經先後宣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當選總統。對此,似乎已被限流的美國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推特上發帖諷刺稱:「什麼時候開始,由媒體來宣布我們美國的下任總統了?
  • 淺析民進黨操控下的選舉產業鏈:以2018、2020年選舉為例
    作者 楊仁飛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2020年1月2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落幕,代表民進黨參加選舉的蔡英文獲得817萬張選票的支持,獲得連任。    從選舉產業鏈的架構來看,站在頂端是臺灣的「中選會」。它制定選舉規則、確定參選政黨與政治人物的資格,印製選票、監督投票、清點選票,相關開支經費來自公帑。處於中端是組織、指揮選戰的各政黨、黨籍或無黨籍參選人。登記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的政黨主要有幾十個,其中以民進黨、國民黨為最大黨,其他如臺灣民眾黨、親民黨、時代力量、「臺聯黨」、新黨、基進黨為中小型政黨。
  •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從臺軍空難被泛政治化,看臺灣選舉的險惡 2020年01月06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香港中評社6日發表評論員林淑玲署名文章說,1月11日臺灣大選進入最後一周,追悼黑鷹直升機空難事件儼然成了最後階段的攻防主軸,藍綠陣營都摻雜了選舉算計,各有不同演繹。
  • 馬英九超級智囊:面對大陸壓力,2024臺灣「大選」候選人需提統一方案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對於未來兩岸情勢,馬英九執政時兩岸政策核心智囊、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維持現狀」長期來講不太可能,甚至越來越難,蔡英文任內勉強還可以,但未來要選2024的領導人,就會被逼表態「統」或「獨,」沒有第三條路,「不統不獨」很難持續下去,2024
  • 臺灣2020「大選」的四大「丑角」
    今年1月11日的臺灣「大選」,是一場在臺灣島上進行的由所有臺灣人參與投入的、各方關注的一場驚心動魄、空前複雜、峰谷迭蕩的電視連續劇。各方人物,即使是島外的海內外華人,都因投入太深太久,選舉結束後仍難以走出情緒的困擾。
  • 外媒攬要 | 11月3日晚報: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開始 波特蘭可能發生...
    原標題:外媒攬要 | 11月3日晚報: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開始 波特蘭可能發生與大選有關的武裝衝突1、土耳其地震所致死亡人數達100人俄羅斯衛星網:土耳其災害與應急管理署發布消息稱,土耳其西部地震所致死亡人數升至100人。
  • 美國大選落下帷幕,澳大利亞卻開始慌了!
    2020-12-01 05:04:18 來源: 周燁生活說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