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有人說,臺灣不是在選舉,就是在選舉的路上,這一點沒誇張。
本來以為2020年1月「大選」落幕後,臺灣能消停一段時間,起碼在2020年、2021年選舉話題能告一段落,全島上下可以專心拼經濟。沒想到,島內輿論還是對選舉無法「忘情」。

前一段時間,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借他人之口透露自己想角逐2022年臺北市長,接下來,媒體又開始炒作「民進黨是否派陳時中出戰」、「柯文哲是否指定黃珊珊接班」……昨天,一個名叫「黃宏成臺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的人宣布參選2022年花蓮縣長,政見是從廈門修一條隧道到花蓮。各色人等都想蹭選舉流量,臺灣的輿論場真是一片熱鬧。

離2022「九合一選舉」還有2年,島內就開始預熱了。這還不算什麼,離2024年「大選」還有近四年,被視為蔡英文接班人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便急不可待透露,自己想過要當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然後,臺灣記者的麥克風又交給新北市長侯友宜。還是侯市長圓滑,以「把握當下」打太極。
選舉真能當飯吃?這話也不能說錯。起碼政治人物、抬轎者以及文宣、民調等公司,很多確實是靠選舉吃飯,他們甚至已經結成一個利益集團。
選舉,是臺灣很多政治人物口中「民主最好的表現形式」,不能對它有一點褻瀆。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幾年前曾稱,「民主對GDP沒幫助,經濟果實才能填飽肚子,民主的動能須化為經濟的成果。」這番話後來被簡化成了「民主不能當飯吃」。結果,郭臺銘慘遭綠營政客、媒體輪番批鬥。
郭臺銘作為國際知名企業家,對於島內民主化後的發展變遷應該感慨萬千。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總量一度超過大陸40%,中小企業在國際上獨樹一幟,高科技公司也曾引領潮流。如今,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臺灣企業也許只剩臺積電了,而臺灣的GDP也只相當於大陸的4%。
臺灣百業凋敝,選舉卻成為少數經久不衰的行業。一個小島天天拼選舉,能有多少精力用在建設、發展上?臺灣選舉越熱鬧,經濟發展恐怕將越冰冷,30多年來的實踐已證明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