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穿山甲已經成為野生動物界的「網紅」,人們紛紛為它神奇的樣貌而著迷,又為它瀕臨絕種的命運而惋惜。然而大眾對穿山甲的生物學知識仍所知甚少,本文將向大家介紹這類動物不為人知的幾個方面。
中華穿山甲
爬蟲的樣貌,獸王的血統
穿山甲,鱗甲目鯪鯉科動物的總稱。這是一類長得很奇怪的動物,大眾很難看出它屬於哪個類群。在我國,穿山甲古稱鯪鯉,顯然古人認為它是一種魚。這類動物頭尖而身體扁平,渾身長滿了鱗片,而且頗通水性,這些特徵容易讓人相信它是一種魚或者爬行動物。
現在我們知道,穿山甲是根正苗紅的哺乳動物,它甚至不屬於原始哺乳動物,而是和人類、老鼠、蝙蝠、牛和大象一樣,屬於先進的有胎盤類,即真獸下綱。
科學家為穿山甲的系統發育位置操了兩個世紀的心,在博物學時代,多數學者相信穿山甲是貧齒目的近親,因為它沒有牙齒,以蟻為食,與犰狳、食蟻獸這些動物有幾分相似。
然而,分子遺傳學興起以後,穿山甲與食肉目的關聯不斷被證實。現在學術界公認,穿山甲所在的鱗甲目,屬於由食肉目領銜的猛獸大目。該大目現僅存這兩個目,但在地質史上還曾有個鬣齒獸目(肉齒類),是穿山甲類的姐妹群。
鱗甲目的系統位置
鬣齒獸曾在約2000萬年前稱霸大地,大鬣獸、獅鬣獸體重可超過一噸,是那個時代的王者。後來由於環境變遷,鬣齒獸全部滅絕了,王位由其表親食肉目繼承,獅子、老虎至今仍是威風凜凜的獸中之王。
可以說,穿山甲這一支是有獸王血統的,但它本身沒有成為獸中之王,而是選擇了食蟻的進化路線。它的所有結構、習性都是為食蟻而設計的,就好比帝王家族裡出了一位不愛江山卻有一技之長的才子。
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所有真獸的共同祖先還是一群長得像老鼠、體重不到一千克的小傢伙。恐龍滅絕以後,這群小傢伙開始迅速接管地球的各個角落。約6500萬年前,猛獸類、有蹄動物和蝙蝠所屬的勞亞獸總目,與人類、老鼠所屬的統獸總目分家。在勞亞獸總目內,猛獸大目和飛馬大目分家是在約6300萬年前,而猛獸大目的分裂,即食肉目和鱗甲目分道揚鑣,發生在距今6000萬年前。
鱗甲目系統發育樹
穿山甲家族在祖上也曾闊過,有著眾多種類,分布遍及歐亞非三大洲,另一類鱗甲形動物古乏齒獸則生活在北美洲。而現在,鱗甲目僅存一科、三屬、八種動物,分布局限於亞洲東南部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目前已知最早的穿山甲,是產於德國梅塞爾組的歐食蟻穿山甲(歐食蟻獸)和始穿山甲,距今約有4900萬年。與現代穿山甲一樣,它們也是尖頭、無齒,碩大的爪子可以挖開蟻丘。歐食蟻穿山甲身上還長著硬毛,始穿山甲也已經披鱗帶甲了。古穿山甲與現生種類驚人相似,說明穿山甲的進化是很保守的,今天僅存的八種穿山甲可以稱得上是活化石了。
現生八種穿山甲中,穿山甲屬的四種都生活在華南和東南亞。我國產該屬中華種、印度種和馬來種,而除雲南以外,廣大華南地區所產皆為中華種。印度種主要分布在南亞,而馬來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該屬還有個菲律賓種,僅見於巴拉望島。
現存鱗甲目家族
非洲還有兩屬四種穿山甲,體型較小、樹棲的樹穿山甲屬,有樹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兩種;體型較大、地棲的地穿山甲屬,有巨地穿山甲和南非穿山甲兩種。亞洲穿山甲和非洲穿山甲是鯪鯉科的兩大分支,分化已有4000萬年之久。
渾身解數,只為食蟻
穿山甲沒有牙齒,也沒有顴弓,因此它的嘴沒有咀嚼能力。這點與長有尖牙利齒、粗大顴弓上附著有發達咀嚼肌的食肉動物截然不同。雖是近親,穿山甲與食肉目在解剖學上很難找到共同點。
沒有牙齒那怎麼吃飯呢?事實上,穿山甲取食螞蟻和白蟻,靠的是鼻子、爪子、舌頭和胃的團結協作。
穿山甲挖開蟻丘,舔食螞蟻
首先,作為夜行性動物(僅長尾穿山甲一種在白天活動),穿山甲視力很差,是個高度近視眼,而且它外耳廓很不發達,聽覺也不咋樣,但其嗅覺非常靈敏,能通過氣味探查到螞蟻的存在。
然後,穿山甲前爪中間的三個趾爪非常粗大,能輕易撕開蟻丘。爪子可是它吃飯的家什,終其一生都會小心呵護,越老的個體爪子就越大。
直立行走的南非穿山甲
大家可以看到,穿山甲走路的姿勢很奇怪,只用手腕著地,彎曲的大前爪不觸碰地面,有時候快走幾步,乾脆只用後腳走,兩隻前腳揣在胸前,這是為了防止前爪磨損。這樣看來,穿山甲也算是「兩腳獸」,尤其是非洲兩種地穿山甲,更傾向於直立行走。
非洲兩種樹穿山甲還會用尾巴將自己倒掛在樹上,用爪子揭開樹皮,吞食藏在裡面的蟻群。樹穿山甲尾尖裸露無鱗,是個重要的觸覺器官,能摸到並抓住樹枝。中華穿山甲尾尖腹面也有這樣一塊裸露區,它也擅長爬樹。而印度穿山甲就沒有這塊裸露區,尾尖也為鱗甲覆蓋,它就很少在樹上活動。
印度穿山甲(左)和中華穿山甲(右)尾尖的區別
一旦把蟻丘撕開了一道口子,穿山甲長長的舌頭就派上用場了,它可以把長舌頭伸進蟻丘錯綜複雜的孔道中,將螞蟻粘出來。它的舌頭不長在嘴裡,而是長在胸腔裡,伸直了比腦袋還長,能把食物直接送到胃裡。穿山甲尤其愛吃軟嫩的蟻卵和幼蟲。
食物未經咀嚼就吃進肚裡,不會消化不良嗎?不用擔心,穿山甲的腹部肌肉發達、胃動力特別強大,結合為助消化而吞進肚裡的小石子,能輕易將螞蟻和白蟻碾得粉碎。
樹穿山甲
禦敵有方,自然界小壽星
穿山甲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身上披著鱗甲,但它的鱗片與魚、爬行動物的不是同源器官。而且,在穿山甲的鱗片之間生有稀疏的粗毛,腹部和腿內側沒有鱗的裸露區域也長了毛,這是哺乳動物的特徵。鱗片和毛的組合在動物世界非常罕見,哺乳動物長鱗的就獨此一家。
穿山甲的鱗甲厚重,佔其體重的1/4~1/3,而尾巴由於整體被鱗片覆蓋,尤其沉重,因此穿山甲是時刻負著重的。再加上它是小短腿,跑不快,行動非常遲緩。那麼,在強敵環伺的自然界,穿山甲是如何生存的呢?
首先,穿山甲是深居簡出的穴居動物。它很擅長挖洞,「穿山甲」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但它其實只能挖得動泥土和樹幹,挖不動石頭,而且通常只挖個幾米深,遠做不到穿山那麼誇張啦。
南非穿山甲蜷成一團,令獅子束手無策
穿山甲的洞穴分覓食穴和生活穴兩種,覓食穴相當於穿山甲的「食堂」,洞比較小,它到裡邊是去舔螞蟻吃的。生活穴則是穿山甲的「家」,是它白天睡覺以及母獸生育幼仔用的,洞內寬闊,可能深達幾米,每隔幾個月就搬一次家。菲律賓穿山甲和樹穿山甲常在離地幾米高的地方挖樹洞。
穿山甲的鱗甲在防禦掠食者方面非常有效,當受到威脅時,它蜷縮成一個球,就像松球一樣,護住自己柔軟的腹部,用尾巴蓋住臉。同時將鱗片外翻,鱗片邊緣很鋒利,若掠食者強行下嘴,很容易被割傷嘴巴。
南非穿山甲的防禦姿勢
穿山甲大而笨重的尾巴不僅能在爬樹和直立行走時保持身體平衡,還可以充當武器。穿山甲是獨居動物,雄、雌穿山甲只有在交配季節才結伴而行,當兩雄看上了同一雌,就會用尾巴作為武器一決勝負。據報導,南非穿山甲在遭遇敵害時不僅會蜷縮成一個球,還會將尾巴像鞭子一樣抽打,並發出威脅性的嘶嘶聲。
在穿山甲家族的進化史上,鱗甲的覆蓋面積越來越大,歐食蟻穿山甲沒有鱗的,始穿山甲只有背上披著鱗,而所有現生種類背、身體兩側、四肢外側和整個尾巴都覆蓋有鱗片。這說明厚重的鱗甲對穿山甲來說絕不是累贅,而是對其生活有重大意義。
穿山甲還有一招,就是肛腺分泌惡臭難聞的黃色液體,把掠食者燻跑。總而言之,穿山甲肉少,喜歡鑽洞,咬不動,還動不動「放臭屁」,通常不是掠食者感興趣的對象。
歐食蟻穿山甲(上)和始穿山甲(下)復原圖
根據衰老的突變積累理論,一種動物天敵越少,其晚年表達的有害基因就越容易被自然選擇篩除掉,其壽命就越長。穿山甲就是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的動物,壽命相對其體型而言是比較長的,可以活到19歲。
渾身是寶,被走私最多的野獸
現在,整個穿山甲家族的生存正在面臨困境。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穿山甲屬中華種、馬來種和菲律賓種現已極度瀕危,印度種和非洲的樹穿山甲、巨地穿山甲亦已瀕危,而長尾穿山甲、南非穿山甲現處在易危狀態。整個目都處在受威脅狀態,這引起了自然保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鱗甲目也因此成為整個哺乳綱最瀕危的一目。
穿山甲已經以這個樣貌生存了5000萬年前了,到今天怎麼就活不下去了呢?這都是人類害的。
黑市上繳獲的穿山甲鱗片製品
在傳統中醫藥中,穿山甲鱗甲被認為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通乳之神奇功效。越南和一些西非國家亦有食用和藥用穿山甲的傳統。「懷璧其罪」,穿山甲就這樣遭殃了。
穿山甲蜷成一團的防禦令猛獸無可奈何,但對人類來說就太好捉了,人類只需把它揀起來裝進袋子裡。這種在自然界無懈可擊的防禦,反而使它成為最容易捕捉的野生動物。
穿山甲走的是「少生優生」的路線,雌獸通常每年只產一仔,幼仔比較早成,生下來就會走,兩天後鱗甲就變硬。在之後的3個月裡,母獸對「獨生子女」悉心照料,常用尾巴馱著幼仔,形影不離。一旦發生危險,母獸懷抱幼仔蜷成一個球,將幼仔完全護起來。
菲律賓穿山甲幼仔拍打母親
穿山甲的這種繁殖策略,是建立在幼體成活率高、成體壽命長的基礎上,在野外幾乎沒有動物威脅它。然而,這也導致了其種群一旦因人類濫捕而遭到毀滅性打擊,就難以再恢復。
1960年,我國穿山甲的種群數量估計有90萬隻,每年都能捕獲15萬隻,到1995年,各地都很難再捕捉到穿山甲了。吃貨們用了40年的時間,將這種「爛大街」的動物吃到了商業性滅絕。
由於穿山甲在東亞市場需求極大,每年有10萬隻穿山甲被從非洲販賣到東亞,穿山甲因此成為全球被走私最多的野生動物,據估計,穿山甲貿易額佔全部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總額的20%之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2016年將八種穿山甲全部列入附錄Ⅰ,一切未經許可的進出口都被嚴格禁止。
事實上,穿山甲的通乳功效源自古人對「穿山」的聯想,屬於以形補形、吃啥補啥的樸素觀念,是沒什麼科學依據的。穿山甲鱗甲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和人類指甲相同,是不可能有這種神奇功效的。而穿山甲是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攜帶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病毒,是人類流行病的潛在中間宿主。
穿山甲母獸馱著幼仔
2020年2月,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我國頒布了全面禁止獵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禁令,這邁出了非常積極的一步。然而,中華穿山甲在我國至今仍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我國是CITES締約國,凡列入附錄Ⅰ的非原產物種,在我國都能自動享受一級保護待遇,而穿山甲由於在我國有產,以國內保護級別為準,只能享受二級保護待遇。這意味著國家對穿山甲的保護是嚴重滯後的。然而在穿山甲已經商業滅絕20多年的今天,即使將它升格為一級保護動物,還來得及嗎?
保護穿山甲人人有責,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看到這種神奇的動物,我們每個人都應對穿山甲產品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