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星教授團隊利用自動化電鏡技術對青杄花粉進行三維重構

2021-01-07 騰訊網

花粉在植物的遺傳和進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植物分類的依據之一。過去由於植物細胞較大並且有細胞壁,較難製備超薄切片樣品,同時受限於透射電鏡的成像區域和切片載網的尺寸限制,無法對植物細胞和組織進行大範圍多尺度成像。以往對花粉的研究,都集中在對花粉的形態學、花粉及花粉管發育的研究上,關於花粉粒的三維結構研究鮮有報導。

近年來,電鏡技術迅速發展,特別是電鏡在生物學中的應用,目前已不僅停留在單純直觀的描述,而且已開展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平面到空間的立體研究。三維電鏡(3D-EM, 3-dimensional electron microscopy)技術是將電子顯微鏡技術與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結合,利用大量的二維結構照片進行自動化或半自動數據拼接擬合,最終獲得高分辨三維圖像的技術。連續超薄切片掃描電鏡成像(AutoCUTS-SEM, automatic collector of ultrathin sec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技術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孫飛研究員團隊自主開發的大尺度連續超薄切片掃描電鏡三維重構技術。它可以構建「連續超薄切片庫」,將切片進行永久保存並反覆觀察;也可以實現在高分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對生物樣品進行高通量多尺度連續成像,最大的觀察視野可達數毫米,是普通透射電鏡觀察視野幾十甚至數百倍。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學院林金星研究團隊在綜合學術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發表了題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icea wilsonii Mast. pollen using automated electron microscopy」 的研究性文章。該研究運用上述的AutoCUTS-SEM技術,對青杄成熟花粉粒進行了三維重構,為研究者今後研究花粉三維結構以及其他植物組織的三維重構提供參考。

該研究在對超薄樣品進行連續切片的基礎上,建立了包含3127張青杄花粉的連續切片庫,然後選擇一套包含完整花粉粒的734張連續切片進行掃描電鏡高分辨成像(圖1),使用相應的算法對得到的圖片進行校準和對齊,利用Imaris軟體對花粉的734張圖像進行三維重構(圖2)。通過三維重構得到花粉各個細胞的空間排布以及多種參數,包括表面積和體積,實現了AutoCUTS-SEM技術在植物細胞研究中的開拓性應用。

圖1. 在高分辨掃描電鏡下青杄花粉的超微結構

圖2. 青杄花粉的三維重構

該研究還對青杄花粉的氣囊進行高分辨的三維結構重構(圖3),發現氣囊內部有眾多連接,形成較為緻密的網絡結構。通過對氣囊的高分辨三維模型分析發現,僅在單一截面中,氣囊內部就有202個連接點,該結果為今後研究氣囊的內部結構及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圖3. 青杄花粉的氣囊結構

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荊豔萍教授和林金星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沈微微和博士研究生馬靈玉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喜霞博士、馮韻博士、孫飛研究員等為該論文的合作者。該論文得到了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業務經費和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項目的資助。實驗過程中,還得到了北京林業大學姜立波博士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陳曦博士所在團隊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神經網絡及全腦尺度解析的前沿顯微成像技術,自從2007年回國後,核心工作之一即是與周正洪教授和匹茲堡大學章佩君教授開展合作,發展CryoET原位三維成像技術,重點應用於突觸結構與功能研究。畢國強教授與張小康、陶長路、劉雲濤等學生一起,經過長達十年的艱苦攻關,研發了新型冷凍光電關聯顯微成像技術,在國際上開創性地開展了基於冷凍電鏡與關聯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利用CryoET解析了完整神經突觸的三維結構,並實現了對中樞神經系統中兩類最主要突觸-興奮性與抑制性突觸的精確區分以及結構特徵的定量化分析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冷凍電鏡豪華陣容:電鏡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應用專場明日直播!
    6月19日,大會將進行分會場「電子顯微學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宏偉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寧擔任上午及下午場主持,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王素霞、美國哈弗醫學院副教授廖茂富、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肖俊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王家
  • 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細胞原位成像技術,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首次闡釋了抑制性突觸中受體蛋白和骨架蛋白層級化的組織規則。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冷凍電鏡本質上是電子散射機制,基本原理就是把樣品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利用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對分子樣品進行測量,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轉換為放大的圖像在探測器上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三維結構。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光學顯微鏡主要是利用光通過透明介質的折射原理,對光進行聚焦,從而實現圖像的放大。目前,我們可以利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運動和細胞分裂等單個細胞狀態。上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發現電子在磁場下可以發生聚焦的效應,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觀察更為精彩的微觀世界。
  • 中國科技大學:冷凍電鏡助力破譯大腦的分子密碼
    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細胞原位成像技術,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首次闡釋了抑制性突觸中受體蛋白和骨架蛋白層級化的組織規則。
  • 電鏡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分析
    在2009年4月9日召開的「2009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上,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張德添教授為與會人員介紹了電鏡的最新技術並分析了相關技術發展趨勢。  同時場發射槍電鏡日趨普及和應用:  TEM(場發射槍透射電鏡):能夠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電子光源。因而能在原子和納米尺度上對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種類進行綜合分析。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儀器信息網訊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刊發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採用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技術,表明塑性差並不是鎂的固有屬性,通過提高流變應力(如通過細化晶粒或提高應變速率)來促進位錯形核和滑移,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
    ,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從病毒研究談起,聊聊冷凍電鏡及背後的HPC
    不過後兩種技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比如X線晶體學只能對生長極為有序的三維結晶進行觀察,而磁共振技術則要求測樣品顆粒小,純度非常高,不能夠有重疊峰出現。冷凍電鏡是將生物大分子快速冷凍後,在低溫環境下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樣品進行成像,再經圖像處理和重構計算獲得樣品的三維結構。
  • 電鏡新技術新應用年終群議 2019北京電子顯微學年會召開
    Map 3D、FIB、日立場發射與Gatan 3View聯合使用、生物三維重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電鏡-原子力顯微鏡聯用、3D光學幹涉測試技術等八個維度分別介紹了日立表面科學3D分析解決方案。如利用SU5000和Gatan 3View 2XP 對老鼠肝細胞超薄切片觀測及三維重構,選擇性的得到所需信息,如線粒體的分布,結構,尺寸數目的面分布及體分布等。利用日立RegulusSEM、日立AFM5500M聯用技術,通過坐標共享樣品臺獲得鋰電池正極薄膜同一區域的SEM圖像、EDX元素麵分布和AFM電阻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