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電鏡豪華陣容:電鏡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應用專場明日直播!

2020-11-29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由儀器信息網(www.instrument.com.cn)與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www.china-em.cn)聯合主辦的「第六屆電子顯微學網絡會議(iCEM 2020)」於6月16日盛大開幕,會議為期4天。6月18日,會議召開第3日,大會進行分會場「電子顯微學技術在材料領域的應用」,分別由河北工業大學教授鄭士建和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黃榮擔任上午及下午場主持,並有8位業界知名電子顯微學專家和5位電子顯微學儀器廠商代表帶來的精彩報告。

6月19日,大會將進行分會場「電子顯微學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宏偉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寧擔任上午及下午場主持,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王素霞、美國哈弗醫學院副教授廖茂富、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肖俊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王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徐秀蘋等將出席報告。

6月19日會議日程預告:

6月19日出席嘉賓簡介及報告摘要:

【報告摘要】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複合體三維精細結構的重要手段,其在冷凍樣品製備環節依然存在瓶頸,通過改進和優化冷凍電鏡樣品支持膜是解決該瓶頸問題的一種途徑。本報告將介紹我們最近開發的新型基於鎳鈦合金材料的冷凍電鏡樣品支持膜ANTA,介紹該支持膜在冷凍樣品製備方面相對於傳統碳支持膜的優點。

【報告摘要】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he brain depends on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plasticity, which in turn require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 and scaffolding proteins within the postsynaptic density (PSD). However, how these molecules are organized in situ remains largely elusive, limiting our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synaptic formation and functions. Here, we have developed template-free classification of over-sampled sub-tomograms to analyze cryo-electron tomograms of hippocampal synapses, enabling us to identify type-A 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GABAAR) in inhibitory synapses and determine its in situ structure at 19 ? resolution. We found that these receptors are organized hierarchically: from GABAAR super-complexes with a fixed 11-nm inter-receptor distance but variable relative angles, through semi-ordered two-dimensional receptor networks with reduced Voronoi entropy, to mesophasic assembly with a sharp phase boundary. This assembly aligns with condensates of postsynaptic scaffolding proteins and putative presynaptic vesicle release sites. Such mesophasic self-organization may allow synapses to achieve a 「Goldilocks」 state with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enabling both reliability and plasticity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報告摘要】近年來,冷凍電鏡(Cryo-EM)三維重構技術已經成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極大關注。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及其動態變化在基因轉錄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報告將介紹我們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和電子斷層成像等三維重構技術在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上的一些研究結果。

【報告摘要】病理診斷是臨床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其中電子顯微鏡以其具有高分辨的特點,彌補了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不足,在臨床疾病的病理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講座以電鏡檢查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疾病包括腎臟病、腫瘤等的電鏡診斷應用為例,旨在闡述電鏡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的應用前景。

【報告摘要】Present in all kingdoms of life, ABC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s form a large superfamily of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s. These proteins harness the energy of ATP binding and hydrolysis to translocate a multitude of chemically diverse substrates across cellular membranes. ABC transporters carry out their functions by undergoing cycles of large-scale conformational transition. Despite decades of studies and many available structur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ost ABC transporters are still poorly defined. The ongoing revolution of cryo-EM has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obtaining deep insights into these highly dynamic and versatile membrane protein machines. Through our cryo-EM studies of several ABC transporters that perform distinct functions, we have uncovered how distinct tasks of substrate translocation are accomplished by the unique actions of these transporters. Collectively,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ABC transporters have evolved to be highly efficient in ATP usage and work seamlessly with their designated substrates.

【報告摘要】新冠病毒在全球造成了疫情大流行。我們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受體 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其與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複合物的三維結構。ACE2以二聚體形式存在,並且存在開發和關閉的兩種狀態。結構分析表明ACE2二聚體分子中的每個單體都可以結合一個新冠病毒S蛋白。之後我們又與合作團隊合作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高效中和抗體4A8的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此次解析結構的4A8抗體作用於S蛋白的氮端結構域,該抗體可以和作用於其他區域的抗體聯合作用,從而提高抑制病毒侵染的效率。

【報告摘要】IgM和IgA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關鍵功能。IgM和IgA的組裝過程依賴於J蛋白,而其分泌過程受pIgR受體調控。我實驗室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闡明了J蛋白調節IgM和IgA多聚化的分子機制,並揭示了pIgR特異性識別並轉運IgM和IgA的基礎。

【報告摘要】A commencing and critical step in miRNA biogenesis involves processing of pri-miRNAs in the nucleus by Microprocessor. An important, but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question is how Drosha,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Microprocessor, binds pri-miRNAs and correctly specifies cleavage sites. Here we report th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tructures of the Drosha-DGCR8 complex with and without a primiRNA. The RNA-bound structure provides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tertiary structure of pri-miRNA and shows that a helix hairpin in the extended PAZ domain and the mobile basic (MB) helix in the RNase IIIa domain of Drosha coordinate to recognize the single-stranded to double-stranded junction of RNA, whereas the dsRNA binding domain makes extensive contacts with the RNA stem. Furthermore, the RNA-free structure reveals an autoinhibitory conformation of the PAZ helix hairpin. These findings provide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pri-miRNA cleavage site selection and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governing pri-miRNA recognition by the catalytic component of Microprocessor.

【報告摘要】顯微 CT 技術是一種非破壞性的三維成像技術,自誕生以來,在醫學、地質學、材料學、考古學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本講主要介紹顯微CT在植物中的應用及限制因素,綜合前人的研究及本人近幾年的研究成果,探索出增強植物材料顯微CT對比度的新方法。

【報告摘要】傳統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的二維圖像已經普遍化,但並不能完全滿足科研需要。如何獲得生物樣品原位的高分辨三維結構信息是生物成像技術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電子顯微鏡三維重構技術(主要是單顆粒重構和斷層成像技術)逐漸成為一種實用的三維成像手段,其中前者可以測定近原子解析度的蛋白和蛋白複合物三維結構,後者可以對非均質的蛋白複合物、細胞器、細胞以及組織進行三維結構解析,在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微生物學和病毒學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甚至有了一些改寫教科書的新發現。

6月18日在線報告掠影回顧:


參會方式

1)  本次會議免費參會,參會報名請點擊: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0/

2) 或掃描二維碼報名

溫馨提示

1) 報名成功,通過審核後您將收到通知;填寫不完整或填寫內容敷衍將不予審核。

2) 通過審核後,會議當天您將收到簡訊提醒。點擊簡訊連結,輸入報名手機號,即可參會。

3) 國外網友報名,手機號碼加國家區號(帶符號「+」)。

4) 添加會議助教微信,邀您加入會議交流群,實時了解會議動向、進一步電鏡技術交流。

掃一掃添加會議助教微信

聯繫方式

儀器信息網 楊編輯

Tel:15311451191

E-mail:yanglz@instrument.com.cn

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 汪老師

Tel:13637966635

E-mail:1437849457@qq.com

 


相關焦點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這項技術使得生物化學邁向了新的時代。我們很有可能在近期內獲得原子級別解析度下的生命複雜機械的詳細圖像。因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微觀世界從圖片左側的樣子,變成了右側這樣。前天作為果殼網諾貝爾獎線上直播生理學或醫學專場的嘉賓,我感覺自己走錯了片場(笑)。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
  • 劃時代的冷凍電鏡技術--中國數字科技館
    弗蘭克 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鼻祖  現年77歲的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最大的貢獻是讓冷凍電鏡技術變得具有普遍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通過數學方法,在同一種蛋白質的不同2D圖像之間建立聯繫,以此為基礎擬合出3D結構圖像,他的圖形擬合程序被認為是冷凍電鏡發展的基礎。此外,他對細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貢獻。核酸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關鍵密碼,核酸攜帶遺傳物質,備受科學家關注,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人們對蛋白質結構的解析始於20世紀60年代。結構生物學領域有一條不成文的觀點:結構決定功能。
  • 冷凍電鏡:新時代蛋白質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利器
    冷凍電鏡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將為蛋白質科學、生物醫學及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機遇。在國家大力倡導新基建的背景下,建設電鏡中心等先進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必將有效推動上海及張江生物蛋白質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隨著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序完成,蛋白質、蛋白質複合體、細胞器和細胞的研究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焦點。蛋白質功能研究基於其結構分析,所以蛋白質分子到亞細胞器和細胞等不同層次的結構研究,已成為當前蛋白質科學領域關注的新前沿。
  • 浙大教授解讀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冷凍電鏡解析生命奧秘
    諾獎官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為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的生物分子的結構。」同時,諾獎官方宣稱,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化學行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圖像是理解的關鍵。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其根源常常來自成功地創造出肉眼不可見物體的圖像。在生物化學的領域,冷凍電子顯微鏡讓研究者可以凍結運動中的生物分子,看到以前從未見過的生物進程。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作者:黃嵐青,劉海廣(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 複雜系統研究部)  1 引言  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就叫做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簡稱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雙束電鏡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相關領域的應用技術進展
    主講人簡介:吳偉賽默飛世爾科技 SEM/FIB資深產品專家及電鏡鋰電行業應用負責人,超過十五年電鏡應用經驗,為超高解析度掃描電鏡,聚焦離子束雙束電鏡和環境真空掃描電鏡提供技術支持,擅長低電壓掃描電鏡技術對介孔分子篩的表徵以及運用雙束電鏡對鋰電池正負極及隔膜材料的三維表徵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近兩年,小編發現,除了「魔剪」CRISPR,冷凍電鏡也是這些期刊的「常客」。中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清華大學無疑是這一領域的「領軍者」之一。「冷凍電鏡+清華大學=CNS」這個公式雖有點誇張,但也不是毫無根據。
  • 崔屹《ACS Nano》綜述:教你玩轉「冷凍電鏡」
    成果介紹 作為第一個在材料領域應用冷凍電鏡的科學家,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總結了近年來冷凍電鏡技術在材料和納米科學中的應用進展,發現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日臻完善,在電池、聚合物、金屬有機骨架、
  • 36氪首發 | 將冷凍電鏡技術應用於新藥發現,「水木未來」獲數千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則表示,「冷凍電鏡技術是目前最先進的蛋白質結構解析技術,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進步,將對基於結構生物學的藥物研髮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基於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性,冷凍電鏡科學的主要奠基者被授予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此前,該技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沒有用於藥物研發,近幾年才開始被大家所熟知,並進行產業落地。
  • 前瞻·共贏‖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
    11月25日第二屆水木未來冷凍電鏡與藥物發現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匯聚行業專家,就新技術在創新藥領域應用場景及新機會深入探討。會議由水木未來主辦,新生巢、DIA和賽默飛世爾科技協辦,北京市昌平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管理委員會共同指導。240餘位來自科研領域、醫藥投資圈、醫藥企業的專家齊聚一堂,就冷凍電鏡在小分子、抗體藥物、蛋白降解、基因治療等方面創新應用思路和實際案例,充分交流討論,為與會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向。
  • 從病毒研究談起,聊聊冷凍電鏡及背後的HPC
    而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cryo-EM),已成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研究的重要手段,這項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什麼是冷凍電鏡? 目前,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由冷低溫制樣、低劑量電鏡成像和計算機圖像處理三部分組成。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冷凍電子顯微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居然可以做到跨天地人三界(大誤,劃掉),成為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界的明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跨界明星的故事,它是如何打開人類的眼界,使人們進入生物體內的微觀世界中,向我們展示了高清的生命細節。
  • 原子尺度上的追逐|專訪王宏偉:如何搶佔全球冷凍電鏡先機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高精尖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宏偉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專訪時如此總結眼下的高精尖中心。王宏偉1992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畢業後在清華大學繼續師從中國冷凍電鏡先行者隋森芳從事冷凍電鏡的相關研究。
  •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
    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發文報導目前利用冷凍電鏡方法解析的最小分子量蛋白清華新聞網6月4日電  6月3日,生命學院教授王宏偉課題組及合作者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題為《分子量52千道爾頓的鏈黴親和素蛋白的3.2埃解析度冷凍電鏡單顆粒三維重構》(Single particle cryo-EM reconstruction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
    圖片來源:PAUL EMSLEY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水木未來第二屆冷凍電鏡與藥物創新發現論壇在京召開
    全球在研藥物數量激增、藥物研發領域活躍的同時,也出現了熱門靶點扎堆、同質化產品競爭激烈等問題。藥物研發的挑戰與機遇在哪裡?前沿技術如何快速賦能產業?近日,第二屆水木未來冷凍電鏡與藥物發現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新藥研發的機遇與挑戰,匯聚行業專家,就新技術在創新藥領域應用場景及新機會深入探討。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冷凍電子顯微鏡(以下簡稱「冷凍電鏡」)是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重要突破,其結構解析的解析度已從納米尺度進入埃尺度(即原子尺度),成為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的結構解析方法。其中,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大大降低了結構解析的難度,提高了結構解析的速度。通過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揭示許多之前未能知曉的生物分子細節,幫助人們揭秘眾多的生物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