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時期,大量的華人漂洋過海來到加裡曼丹島開採金礦,由於當地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艱苦,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所以被乾隆皇帝成為天朝棄民。由於和當地的爭端,便出現了很多糾紛不斷的幫派。羅芳伯來到這裡,加入一個叫蘭芳會的華人社團。他重整了四分五裂的華人社團成立了蘭芳公司,他們後來有了自己的軍隊,1777年便成立了蘭芳共和國,還發行了蘭芳國和國貨幣在當地流行,蘭芳共和國一直持續了60多年才被覆滅。
來到當地的文化景點蘭芳公館了解了更多關於羅芳伯的故事:當年大家推薦羅芳伯為國王,可是他不同意,然後各大華人團體代表商議建立蘭芳大總制。蘭芳共和國每年還是會命令大唐總長派遣使者到清朝朝廷進貢,可是當年朝廷沒有將蘭芳國納入為藩,更多是和蘭芳國保持貿易往來的關係,據說在鼎盛期坤甸的人口高達200多萬,西方學者普遍把蘭芳國叫做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家。
走進坤甸,無需講印尼語,在當地幾乎是客家人和潮州人的後代,當地比較流行客家話,在路邊隨處可見的客家的餐廳,客家和潮州招牌的面、粿條、米粉成為當地的主食。來這裡的遊客大部分是古晉過來的,雖然交通不是很方便,但這裡的文化歷史還是吸引著很多中國遊客過來遊覽。
由於坤甸位於赤道上,所以赤道紀念碑成為當地著名的地標性建築,赤道紀念碑是荷蘭人在1928年前為了清楚標示位置製造的建築,坤甸的華人曾經抵抗荷蘭殖民者的入侵長達一百多年,蘭芳共和國直到19世紀末由於失去清朝的往來,所以逐漸被荷蘭所覆滅。
坤甸近郊還有個叫大港區的地方,可是大港區的人民卻把這裡稱作臺灣街,由於這群人都是受荷蘭軍壓迫從坤甸過來的客家人,他們長期在臺灣街生活困苦,當地父母會把自己的女兒遠嫁臺灣,久而久之,這邊便成為了19世紀臺灣人過來印尼相親的地方。
距離關於坤甸不遠的三口洋,曾是大批懷著淘金夢的客家人抵達印尼的西加裡曼丹島開發錫礦的地方。客家人在這裡建立了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如今在三口洋20多萬人口中,有6成以上是華人,山口洋被譽為千佛之城,這裡的街頭到處佛塔和寺廟,而且還是很多是祭拜蘭芳大伯公。
每當到了元宵節便是三口洋最熱鬧的時候,從印尼各個地方的遊客都會來到當地參與遊神的盛會,這裡的遊神融合了客家華人民俗和當地印尼巫術。關於遊神的來歷,據說是源自一次礦場發生的瘟疫,當時有位明朝有位將軍流落到這裡,他們施展法術治癒好了礦工,之後將軍和元帥成為了當地民間主要的祭拜的神靈。
三口洋除了盛產錫礦,這裡的原始生態保護得非常好,野生動物繁多,這裡還盛產產全印尼最好品種的戈氏金絲燕燕窩,所以在三口洋當地隨處可見飼養金絲燕的樓房。戈氏金絲燕燕窩的厚白,雜質較少,成為了很多遊客來這裡必買的特產伴手禮。
印尼加裡曼丹雖然經濟不是很發達,但是近年來生態環境保持得很好,很多來印尼古晉的遊客還是會來到這裡了解第一個華人共和國的歷史,以及客家華人後代在這裡的生活狀態。
更多海外華人風土人情,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