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論壇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島國,也是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自印尼爭取獨立以降,當地華人對印尼就有不少貢獻。雖然華人分屬不同政治黨派與思想流派,但在戰場及外交上,都實際參與獨立建國。冷戰時期,兩極競爭導致印尼與中國關係的重大變化。事實上,印尼的「華人」問題始終是印尼看待「中國」的關鍵因素。這不僅在改革開放之前如此,在當前中國崛起及「中國夢」散播之際,華人社會影響力隨之重振,更值得密切注意。
中華、中國、華人
一切可從「中華」、「中國」、「華人」三個身份概念在印尼的命運說起。早年印尼社會沒有「華人」這個身分,印尼人與荷蘭政府只知「中國人」稱謂。即便今日,土著社會仍然沒有「華人」之稱。只有華人才稱自己是「華人」,但在印尼各島的華人社區對「華人」這個身分常有不同認知。在爪哇島,當地「華組」多半不會中國方言,所以稱呼自己是Suku Tionghoa「中華族」;在南與北蘇門達臘,華人自稱Teng Lang(福建語:唐人);而在西加裡曼丹,當地華人也自稱唐人;土著則稱華人Orang Cin(「清人」)。1998年5月排華事件發生後,政局進入新階段。瓦希德總統上任後,改回中華稱謂。這些稱謂在日用與官方訓令中的反覆,深刻反映出了印-中-華關係的變遷。
華人的貢獻不只在爭取印尼獨立中,在1930年反抗荷蘭政府的政治運動裡,主張反殖民主義的華人亦扮有重要角色。彼時當地華人分為三派:第一派傾向對祖國的認同,認為自己永遠是中國人,必須效忠祖國;第二派傾向支持殖民政府,選擇合作,接受殖民教育;第三派則支持印尼的民族運動,認為自己是具有種族身分的印尼社會的一分子。
華人政治與思想的複雜性導致了土著對華人的看法不一。尤其在荷蘭統治時期,當局劃分印尼人、華人和歐洲人的社會地位,並將他們的住地分開,荷蘭政府且常引起種族紛爭。種族鬥爭與排華運動在蘇加諾時期也常發生,因為當時華人還有政治影響力,且蘇加諾總統採取親華政策,一些親西方勢力藉此建構排華理念。到蘇哈託總統時期,華人完全喪失政治地位,這時排華的動機轉為經濟以及宗教因素,因華人只能在經濟領域活躍,結果華人被視為經濟統治者。在宗教方面,華人多為基督徒與儒教徒,與印尼各省的伊斯蘭教徒常有衝突,而當時軍方利用宗教矛盾鞏固勢力的策略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華人身份介乎印尼與中國之間,還跟二戰時日本佔領印尼的政策及印尼精英的獨立策略有關。日本在1942年1月10日進入印尼,當時蘇加諾仍被荷蘭政府監禁於東努沙登加拉省。部分土著視日本侵略為荷蘭殖民的結束,在日本軍釋放了蘇加諾後,印尼民族主義有所發展。日本為尋求與蘇加諾等人的合作,宣稱日後保證印尼獨立。因此,蘇加諾還曾與日本設立一個相互合作的「三A組織」(Organisasi Tiga A),號召日本領導亞洲。同時,日本任命包括蘇加諾在內的印尼四大領導者,成立名為「人民力量中心」(PUTERA)的組織,宣傳日本的帝國政策。由於中國本土是日本二戰時最艱難的戰場,亞洲抗日也以中國人最投入,戰時複雜的東亞民族歷史關係,自然對戰後各國獨立及其與中、美、蘇、日諸強間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國內的外國人」
蘇加諾時期的印尼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蘇加諾與其他民族主義者都受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所影響。孫中山的思想經由一些中國人帶進印尼,並深刻影響了印尼年輕人。蘇加諾時代雖沒有正式的華人政黨,但是有華人入閣為官。在政治方面,蘇加諾提出中立主義外交政策並在1955成功召開亞非會議,鼓勵當時的亞非國家從事反殖運動。蘇加諾也重申印尼是東南亞最主要的國家,應做東南亞的領導者,所以必須與其他亞洲大國保持友好,其一當然是新中國。印尼乃在1950年與中國建交,且在冷戰初期比較傾向泛社會主義的國家。但1965年9月30日發生的軍事政變,使蘇加諾被推翻,取代他的蘇哈託中將在美國的支持下,終止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印尼國內開始出現反共與反華運動。
當1965年馬來西亞成為聯合國的暫時會員國時,印尼一度退出聯合國,籌備建立「新興勢力會議」(Conference of New Emerging Forces-CONEFO)。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樣不在聯合國,北京宣稱支持並希望新興勢力會議能夠代表貧困與第三世界國家,於是「雅加達-北京-平壤軸心」(Jakarta-Peking-Pyongyang Axis)儼然成形。回顧上世紀60年代的印尼政治有三大派系:軍方、共產黨,及蘇加諾總統本人的勢力。北京政府與蘇加諾的關係造成軍方不安,但蘇加諾的權力以及反殖民立場,讓軍方無法分化他與共產黨之間的關係。不過自從成功鎮壓蘇門達臘和蘇拉威西在1958年的分裂活動後,軍方也越來越強硬。930事件爆發,蘇哈託領導軍方擊敗印尼共產黨,印尼便與中國終止外交關係。軍政府透過對中國的質疑,才可能取得政治勝利(後來美國中情局發布報告,承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捲入印尼共產黨活動)。但印尼華人與土著的政治關係已遭摧毀。
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蘇哈託被大學生推翻,華人一直是印尼的經濟統治者,雖然人數僅佔全國的3%,排在第四位,次於爪哇、馬來、巽他(Sunda)族,但華人據說掌握了70%的經濟資源,似乎對馬來西亞本國安全有威脅,所以各省出現排華。尤其華人有其宗教與文化的差異,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國內的外國人」:不愛國,是異教徒,不熱衷印尼政府政策,不願認同當地及當地文化,甚至可能依然效忠中國,而不想脫離身為中國人或中華民族一員的身分。加以蘇哈託時,政府嚴格執行每個國民都必須在伊斯蘭、基督新約教、基督天主教、佛教與印度佛教中選擇一個信仰的政策,沒有宗教信仰者可被當成共產黨成員,因而當時華人多登記為佛教或基督教徒。
中國崛起之下印尼華人議題的質變
2000年瓦希德總統上臺後,印尼對華政策出現重大改變。瓦希德認為中國是印尼的友邦,何況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所以瓦希德希望透過這種歷史及文化的連結提升兩國關係,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並逐漸步解決印尼的華人問題。當然,這種調整與北京的經濟與軍事影響力大幅崛起,遠遠超過此前的對外影響有關,所以印尼必須調整對華/華人政策。時逢胡錦濤領導推動的「睦鄰、安鄰、富鄰」方略,鞏固了中國周邊情勢,贏得東南亞國家的友誼,強化了雙邊和多邊的合作。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明,新的領導班子仍將堅持不幹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的路線,並將更加充分地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鞏固睦鄰友好,支持發展中國家自主發展。從這個方面觀察,印尼過去導致中印關係不安的「華人」議題,正在發生一種質的變化。象徵著從崛起走向復興的「中國夢」可望與區域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如果中國睦鄰與負責的外交能與增長的國力同步落實好、鞏固好,中印的互信將能獲得提升,華人社群也將可更好發揮中印友好的協調性作用,特別是在雙方經濟領域作出貢獻。
(作者分別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