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不會說話 但法律該替它們做主

2020-12-06 中青評論

10月8日晚間,西藏自治區林業廳公布了「越野車追趕藏羚羊」事件的最新調查結果,經調查核實,10月4日17點20分,涉事人員郝某某等7人進入色林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藏羚羊棲息地,追趕藏羚羊群拍照,時長1分多鐘。最終,有關部門以涉事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為由,依法對7名涉事人每人處以1.5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共計10.5萬元。處罰決定作出後,涉事人員一致表示認罰,並主動遞交了悔改書。

至此,在長假期間激起強烈公憤的「越野車追趕藏羚羊事件」,終於塵埃落定。

然而,很多網友對這樣的處理結果卻表示「不滿意」。他們認為,這樣的罰款,相對於追逐藏羚羊的惡行來說太過輕描淡寫,只有對肇事者施以更重的罰金,乃至於拘留、判刑,才能起到足夠強的警示作用,阻遏其他人再做出類似的事。

根據現行法律法規,由於涉事人並未給藏羚羊帶來實質性的肉體傷害,有關部門確實只能對其進行罰款,而每人1.5萬元的罰款金額,也並不低於法律法規上規定的數目。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無法指責有關部門處罰不力。然而,網友們的觀點,卻也折射出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如此數目的罰金確實威懾力不足。

事實上,類似事件在藏羚羊保護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據記者採訪,在大名鼎鼎的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類似事件一直時有發生。只不過在以往,這類事件難以發現,難以處理,更不會有現場視頻流出,所以沒能引起公眾的注意。這就反映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實:這類事件一直在發生,而且一直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論起其中原因,違法成本太低想必是一個重要因素。

1.5萬元買一個教訓夠不夠貴?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取決於回答者的財富水平。對於那些有足夠的財力和閒暇到西藏地區自駕旅遊的人來說,1.5萬元未必是什麼大數目。這樣的罰款,頂多會讓他們感到有些「肉疼」,而很難對他們形成足夠的威懾。對於某些追求「刺激」的惡劣遊客來說,冒著被罰1萬多元的風險,就能體驗一把追逐藏羚羊的感覺,簡直不能更「划算」了。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意在阻止違法行為的罰款,很可能被扭曲成有錢人「花錢買刺激」的價碼,失去其威懾效果。

我們對傷害野生動物的人進行懲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權益不受損害。野生動物保護立法的出發點既不是要對誰復仇,也不是要對誰進行補償,而是要有效地阻止侵害野生動物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藏羚羊不會說話,無法表達它們受到驚嚇和侵擾的痛苦,它們也不需要蒼白無力的「悔改」或「道歉」。藏羚羊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安全、自由的棲息環境。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一次又一次的事後追懲是不夠的。只有建立起強大而有效的威懾,才能讓我們跳出「有人違法——進行追懲——又有人違法——再進行追懲」的循環。

近些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路走高,而到西藏、青海等地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自駕遊也越來越流行,在這種情況下,立法機關確實應當考慮及時調整法律法規,使得再有這種傷害野生動物的事件發生時,涉事人員能受到更嚴厲的處罰。這不僅是為了「平息民憤」,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藏羚羊不會說話,無法阻止別人對它們造成傷害,但法律應該替它們說話,有力地保護它們不受傷害。

文/楊鑫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藏羚羊照片造假 但反映情況卻真實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儘管在青藏鐵路建設階段,藏羚羊的行為受到一些幹擾,但它們很快調整遷移路線,適應了鐵路工程導致的局部環境變化  4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國科學家寫的信,信的題目是「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
  • 藏羚羊的分類與說明
    藏羚羊是一種原產於青藏高原的動物。野生環境中只剩下不到150000個成熟個體,但是目前的數量正在增加。近年來,由於偷獵,它們已經瀕臨滅絕。他們因其柔軟溫暖的羊毛而被獵殺,羊毛通常是死後獲得的。這種羊毛被稱為沙圖什,用於織披肩。目前,他們的產品的國際貿易被嚴格禁止。
  • 悅讀——《藏羚羊的跪拜》
    藏羚羊的跪拜◆ 點擊收聽 ◆這是聽來的一個西藏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車穿過藏北無人區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要想起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隻將母愛濃縮於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那時候,槍殺、亂逮野生動物是不受法律懲罰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裡的槍聲仍然帶來罪惡的餘音低回在自然保護區巡視衛士們的腳步難以達到的角落,當年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黃羊等,眼下已經鳳毛麟角了。
  • 可可西裡的「高原精靈」——藏羚羊
    在一個盜獵團夥的巢穴,藏羚羊屍橫遍野,母藏羚羊已經被剝皮,腹內的小羊被遺棄在雪地上,藏羚羊的鮮血從此流過的小河染成鮮紅色……加上母羊腹內的胎兒,被非法獵殺的藏羚羊達到一千多隻。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調查資料表明:1986年冬季在青海西南部調查到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裡0.2-0.3頭,1991年羌塘自然保護區東部藏羚羊分布密度為每平方公裡0.2頭,並且還能看到集群數量超過2000頭的藏羚羊群。1994年在新疆崑崙山進行的一次調查,估算該區域藏羚羊數量約43700頭。
  • 「高原精靈」藏羚羊 迎來「群居」生活
    藏羚羊是棲息於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的重要分布區和產仔繁殖地之一。
  • 可可西裡藏羚羊回遷數量穩步增長
    新華社西寧9月5日電(記者李亞光)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獲悉,隨著三江源生態整體趨好,近年來可可西裡地區藏羚羊回遷數量穩步增長,從側面展示了該物種種群的健康恢復態勢。  藏羚羊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在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等地。
  • 藏羚羊大規模遷徙怎麼回事?藏羚羊為什麼大規模遷徙意味著什麼
    眼下,被譽為全球最壯觀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的藏羚羊遷徙之旅再度開啟。官方數據指,曾因藏羚羊盜獵頻發而引發世界關注的青海可可西裡,已連續10年實現盜獵案件「零發生」,藏羚羊種群穩步回升。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開始,中國西部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三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的藏羚羊,向「大產房」世界自然遺產青海可可西裡內的卓乃湖遷徙,開啟「產仔季」。
  • 當最後一個人類在地球落淚時,誰還能替人類說話?
    但我們總學不會反求諸己,卻總是習慣性的掩耳盜鈴。當最後一隻麋羚被獵殺時,我們沒有說話;當最後一隻白鱘消失時,我們沒有說話。那麼,當最後一個人類在地球落淚時,誰還能替人類說話
  • 藏羚羊頭上的角有什麼作用?聽聽動物管理員是怎麼說的!
    它們奔跑的速度非同一般,牙齒的鋒利也非同一般,所以食肉動物的頭頂一般只有一對耳朵而沒有長多餘的角或是長鼻子等。同樣,那麼對於食肉動物食物鏈下一級中的食草動物,沒有鋒利的牙齒,沒有什麼堅硬的外殼可以防衛的時候,藏羚羊頭上的角就是最好的戰鬥武器了。這個是這些角最實用的一個功能了。這些角都是在頭上,不會擋住眼睛不會妨礙藏羚羊的進食等生活中的行動。
  • 藏羚羊在阿爾金山的「隱士」生活不再神秘
    、規律已經基本查明,我國對藏羚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藏羚羊這『高原隱士』在動物學界已經不再神秘。」  李衛東說:「管理處從1998年7月起,先後組織人員6次追隨保護區內藏羚羊的詭秘行蹤,基本了解了保護區內藏羚羊的獨特生活方式,完成了藏羚羊在這一地區繁殖種群結構的研究。」  「高原隱士」們喜歡群居在海拔4000米至5500米的山谷和盆地,但在不同的季節,它們選擇不同的伴侶。
  • 藏羚羊在可可西裡怎樣安全「過公路」?
    新華社西寧7月31日電(記者薛玉斌 王金金)幾隻藏羚羊緩慢踏上青藏公路五道梁附近的野生動物通道後,經過幾分鐘「打探」,迅速穿過公路,隨後30多隻藏羚羊緊隨其後快速「過公路」……這是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7月31日在可可西裡地區觀測到的畫面。  目前,可可西裡藏羚羊進入回遷季。
  • 藏羚羊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 預計今年藏羚羊回遷將在9月初結束
    藏羚羊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 預計今年藏羚羊回遷將在9月初結束時間:2020-07-26 10: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藏羚羊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 預計今年藏羚羊回遷將在9月初結束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五道梁保護站獲悉,監測顯示,此前前往可可西裡腹地卓乃湖區域遷徙產仔的藏羚羊正陸續結束產仔
  • 藏羚羊——你未曾見過的畫面
    觀看視頻 來到藏羚羊的世界據考在千萬年前藏羚羊就在可可西裡這塊土地上生息由於地殼運動,印度板塊不斷向北移動、擠壓使得北部地勢抬升,慢慢形成高原格局在此棲息的藏羚羊也隨著地勢變化而進化日出時遠山山脊上的藏羚羊高海拔、高寒在不適宜人類居住的青藏高原可可西裡無人區
  • 探訪索南達傑保護站:盜獵藏羚羊的槍聲不再響起
    小藏羚羊從撿回來至今,孟克一直是擔任著「奶媽」的工作。「餵它們喝奶,頭個月每天喝4頓,現在每天3頓,直到6個月時才能完全斷奶吃草。」孟克說,「有時它們自己不吃,只能像抱娃娃似的,抱在懷裡,用奶瓶餵著喝。」  一個月下來,小藏羚羊跟「奶媽」的感情已頗為親密。只要孟克一走進圍欄區內,3隻小藏羚羊便圍了上來,圍在他的腿邊,啃一會兒他的褲腿,寸步不離地跟在「奶媽」身後。
  • 藏羚羊遷徙季來了:日行10至20公裡,森林公安保駕護航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也不例外,它們要在羌塘風光最美、食物最豐富的時候開始遷徙、產仔。4月底向產羔地遷徙,6-7月繁殖下一代據記者了解,藏羚羊會在每年4月底至6月初開始遷徙,在此之前它們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大規模集結活動,集結完畢後,從冬季交配地遷徙到產羔地。
  • 藏北奇遇:邂逅藏羚羊遷徙 遭遇餓狼傳說
    心頭雖說壓抑,不過路上也有驚喜,五月正是藏羚羊遷徙去可可西裡的卓乃湖產仔地繁殖的季節,我們的穿越方向與它們的遷徙路線大部分重疊。因此路邊可見到不少和藏原羚結伴嬉戲的母藏羚羊。我們在距離兩百米左右悄悄停下車開始拍攝,誰知羊群突然開始奔跑起來,咦!怎麼回事?
  • 青藏高原特有一動物,有千裡眼順風耳,常被誤認成藏羚羊
    這裡有聞名遐邇的雪豹、藏羚羊、金錢豹等動物。也有名不見經傳,但卻一樣多次多彩的動物,比如藏原羚,它是高原的精靈,很多人會把它誤認為是藏羚羊。雖然天敵眾多,像野狼、豹子、猞猁都是它們的天敵,但要接近它們也不容易。
  • 可可西裡的美麗傳說,堅定的守護者,岌岌可危的藏羚羊!
    有藏羚羊,有草原,有雪山,有風暴,有混亂的吉普車匆忙碾過,有一群固執而不知所謂的男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有死亡。一、 用生命守護生命!可可西裡:甘於奉獻的「堅守精神」藏羚羊是躍動在可可西裡的精靈,為保護它們,一代又一代的守護者用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
  • 二十年來西藏那曲藏羚羊數量上升至15萬隻
    保護區內 野生動物看到車都不跑   前不久播出的大型紀錄片《第三極》中有著這樣一個鏡頭:草原上的藏羚羊與牧民們家養的綿羊、山羊在一起吃草,互不幹擾,一派和諧景象。   這樣的景象真實記錄了野生動物與當地牧民的相處模式。
  • 藏羚羊已適應青藏鐵路 可自如找到專門遷徙通道
    藏羚羊已適應青藏鐵路  持續三年的可可西裡科考今年「收官」,科考顯示——  「青藏鐵路開通一年多以來,藏羚羊和藏野驢這些可可西裡的『原住民』已經適應了鐵路帶來的變化,它們能夠自如地找到設計者專為他們準備的遷徙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