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十年來那曲地區藏羚羊數量上升至15萬隻
位於藏北的那曲地區擁有著廣袤的草原,和人類一起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還有數量繁多的各類野生動物。從1993年在羌塘草原上成立羌塘自然保護區和色林措自然保護區,生長在這裡的野生動物得到良好的保護,數量也得到突飛猛進的增長。這兩個保護區也分別在2000年和2003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與動物在這裡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保護區內 野生動物看到車都不跑
前不久播出的大型紀錄片《第三極》中有著這樣一個鏡頭:草原上的藏羚羊與牧民們家養的綿羊、山羊在一起吃草,互不幹擾,一派和諧景象。
這樣的景象真實記錄了野生動物與當地牧民的相處模式。驅車行駛在色林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將進入產羔期的藏羚羊就在路旁不遠處,或獨自悠然地吃草或三五成群地嬉戲玩耍。汽車駛入它們的視線,也沒有引起太多驚慌,有些會跑開幾米再停下來回頭看,有些則抬頭看一下又繼續吃起草來,更有一些只用餘光看看身邊的鐵傢伙,該幹嘛還幹嘛,絲毫不受影響。
在那曲地區申扎縣境內的查藏湖上,有一個長條形的鳥島。這季節鳥島上棲息了上萬隻準備產蛋的斑頭雁、赤麻鴨等鳥類。水裡遊、島上歇、天上飛,它們憨態可掬,完全不理會站在湖邊的人。
「我們這裡的動物不怕人。」這是從申扎縣林業局到那曲地區林業局所有工作人員的驕傲。這樣的和諧狀態正是精心保護的結果。
建立管理站 大規模盜獵基本杜絕
據那曲地區林業局局長米瑪次仁介紹,色林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那曲地區的面積分別為1.89萬平方公裡和14.39萬平方公裡。如此遼闊的地域上,生活著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黑頸鶴等多種野生動物。
「2014年進行的第二次陸地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最新數據還沒有出來。」那曲地區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管理科科長毛世平表示,自1993年兩大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那曲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恢復。根據他們目前監測的數據顯示,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15萬隻,藏野驢為8萬頭,野犛牛為1萬頭,黑頸鶴有6000多隻。
據毛世平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羌塘草原上的盜獵現象十分猖獗。當年,他曾見過382隻藏羚羊被割頭剝皮的慘烈現場,「整片草原都是紅色的。」讓毛世平和他的同事們欣慰的是,近年來,由於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大規模盜獵現象已經基本杜絕了,「現在只是偶爾有偷獵情況。」
從2006年開始,僅在色林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投資2364萬元建立了20個管理站。「今年的投入力度更大,計劃投資2000萬繼續建立更多的管理站。」米瑪次仁強調,對於保護區的管護僅靠林業部門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目前,那曲地區巡護在第一線的392名野保員才是主力,「今明兩年總共還要再增加400人。」
「羌塘草原是世界的屋頂,屋頂保護好了,屋裡才不會進灰塵。」領導在一次會議上的形象比喻讓米瑪次仁印象深刻,對於這句話他很贊同,他更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羌塘草原的重要性,自覺加入到保護野生動物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