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巖石隱藏化石微生物

2021-01-08 朵朵媽12

我們都聽說過尋找化石以了解地球的過去,但是如果您想了解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年前存在的微生物怎麼辦?由於微生物是如此之小且相對脆弱,這使複雜的過程變得更加困難。它們在地球上腐蝕和分解事物的所有過程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科學家們必須尋找創造性的方法來定義它們過去和現在的位置。生活在地殼中的微生物數量遠遠超過以上生命形式。了解它們在哪裡以及如何生活,使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作為一個系統的發展方式,因此,重要的是能夠識別化石微生物作為地球歷史記錄的一部分。

這正是德國和瑞典科學家試圖完成的任務。作為「海洋鑽探計劃」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在大西洋中脊深處進行了鑽探,該海底以下的構造板塊在那裡擴散,以取回巖石進行研究。他們研究的鎂和鐵含量高的巖石類型也稱為超鎂鐵質巖石,在研究海底現代微生物時很重要。當水滲入巖石中時,會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量,氫氣和甲烷。這三件事對於微生物群落生存和繁榮至關重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反應稱為蛇紋石化可以將巖石從一種類型轉換為另一種類型,從而捕獲多年來在該空間中生活的任何生物。經過這種轉變的巖石具有非常獨特的外觀和化學特徵,因此科學家們選擇在這裡進行檢查。

第一步是對巖石進行目視檢查,他們確定了一種名為文石的礦物,這是蛇紋石化反應的明顯標誌。它被看起來像纖維的褐色材料覆蓋,並且用電子顯微鏡仔細觀察後發現非常規則的分支細絲。一些微生物在生長和分裂細胞時傾向於組織這種模式。其他研究人員表明,化石真菌表現出相似的模式。然而,已知巖石和礦物會產生可能與細菌或真菌相混淆的結構。因此,需要採取第二步,以排除巖石自然形成的可能性。為此,使用兩種類型的光譜法來確定那些地層的化學性質。首先是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學,向樣品發射一束X射線,使原子激發並發出非常有特徵的能量信號,如其中元素的指紋。第二種方法,拉曼光譜法,使用雷射束,當雷射束對準樣品時,會釋放或散射不同波長的光。這也可以用作不同礦物的指紋圖譜方法。使用這兩種方法,他們發現了圍巖中的元素與絲狀化石材料之間的區別。這些細絲富含元素,這些元素是活細胞的重要成分,例如錳,鎳,鐵和硫,它們不會以相同的組織存在或存在於天然巖石樣品中。結合視覺上清晰的細胞狀結構組織,

就像深入挖掘巖石並找到恐龍骨骼和貝殼一樣,這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地球上過去生命的窗口,而深入研究海洋地殼也為我們提供了類似的窗口。隨著技術和人們難以到達的地方的改善,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探究過去地球上存在著什麼樣的生命,而且通過了解其化石的化學性質,我們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環境通過創造性地使用當今技術來提取更多信息的能力,為有關地球生命演化的更多令人興奮的發現打開了大門。就像巖石講述了地球在太陽系中如何形成的故事一樣,這些巖石也可以告訴我們微觀生命的發展方式,

相關焦點

  • 英國科學家或發現42.8億年前微生物化石 將有助於證明火星生命存在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這些微生物與目前存活在深海熱泉附近的相似,都以鐵為食物,而此次發現化石的地點據信以前曾是深海熱泉的所在地,這也間接支持了深海熱泉是早期地球生命搖籃的假說。多德表示這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 多德稱:「早期的火星和地球非常相似,我們很可能發現兩個星球上在同一時期都存在過生命。
  • 英科學家發現地球最古老化石 或有助於證明外星生命存在
    中國日報網3月2日電(孫若男)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1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了距今約42億年的化石,據信它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化石,將有助於幫助科學家了解生命的起源以及探尋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
  • 最古老的化石現在看起來像是被壓扁的巖石
    兩年前科學家宣布在37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生命存在的證據,這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出現得非常早也非常快。然而對同一地點的巖石進行一項新分析使這一結論受到質疑。2016年8月一個研究小組聲稱在格陵蘭島一塊37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生命的證據。這一大膽的論斷不僅將生命的起源推後了至少2.2億年,還尋找到其他證據,挑戰了地球爆炸起源的標準故事。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深海微生物跟普通微生物的區別是什麼?
    深海微生物:  如果是指深海海水中的微生物,則和表層海水中的微生物不同在於,使用光能的autotrophs大大減少,種類更接近沉積物表層微生物。  如果指深海沉積物中的深層微生物,則數量急劇減少,活性大大下降,大多處於休眠狀態的endorspores。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簡介:研究表明火山巖冷卻時產生的裂縫填充的粘土內微生物密度幾乎和人類腸道的微生物密度相同,鑑於這和火星地表的組成有較高相似性,科學家對能在火星找到生命有了更大期望。此前,人們花了10年時間尋找隱藏在海底火山巖裂縫中的生命,以及這一發現是如何導致在從這顆紅色星球收集的火星樣本中發現生命的。
  • 地球上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為火星上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
    當我們想像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可能是什麼樣子時,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好萊塢綠色、纖細的外星人形象,或者更科學的認知-隱藏在行星表面下的微小形式的細菌生命。但是,在地球上發現了一種微生物形式的生命,這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在火星上發現生命的希望,並縮小了他們在正在進行的尋找行星外生命的過程中應該尋找的範圍。
  • 《精靈寶可夢》圖鑑140:一言不合就復活的化石寶可夢——化石盔
    本篇我們要介紹的依然是化石寶可夢之一的寶可夢——化石盔,化石盔這隻寶可夢的神秘性算是挺高的,因為它是動畫裡第一隻刻畫得比較神秘的化石寶可夢,小時候小編甚至覺得復活化石盔的那個橋段有點毛骨悚然,那麼本篇我們就來好好看一下這隻寶可夢吧。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化石解鎖公式大全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我的化石博物館的隱藏化石解鎖公式,在遊戲中目前是有6種隱藏化石,想要收集到這些隱藏化石是需要我們提前收集一些化石,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全六種的解鎖公式。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我的化石博物館的隱藏化石解鎖公式,在遊戲中目前是有6種隱藏化石
  • 科學家找到的古老化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證據
    最近加拿大哈德森灣東岸Nuvvuagittuq表殼巖帶的石英層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化石,他們認為這些化石有37.7億年歷史。如果他們是對的,那將使他們的發現是最古老的化石證據記錄,並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命如何來到地球上,以及其他行星上的生物可能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推斷古代化石的年齡的聲明總是使科學世界興奮,主要是因為非常古老的巖石經常經歷地質變形。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 發現恐龍化石的一個訣竅是……先找到橙色?
    在深海熱泉的噴口,有大量細菌繁殖;在車諾比的內部,真菌在肆意生長;在南極寒冷的冰原下,線蟲在蠕動爬行。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層生物圈,這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從我們腳下開始,一直延伸到地下數公裡的巖石中。生命為什麼不居住於被掩埋的化石中呢?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巖石印跡】滄海遺珠:石林裡的化石
    石林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極其漫長的淺海時期,那時,海洋中的生物們優遊自得,這一歷史在這塊珊瑚化石的身上就得到了印證其實,除了這塊較大的呈旋渦狀的珊瑚化石外,石林的巖石上還有著極其豐富的其它種類生物的化石,比如筳科化石、腕足化石等。當然,雖然在石林各地發現了難以計數,數目龐大的化石,但它仍只是當年海洋中已有生命數量中的極少部分,它只是滄海中的一粒而已,大量的生命痕跡消失了。
  • 38億年前最古老巖石找到答案
    在2013年發表於《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描述了在澳大利亞發現的纖維狀化石痕跡,指出這可能是出現在大約35億年前的微生物席,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另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發現了一組可以追溯到約37億年前的巖石,內部含有可能是疊層石——由藍細菌等微生物黏結堆砌而成——的結構。
  • 植物化石:貼在巖石表面的精美圖畫
    但事實並非如此,只要找對地層,郊區小山坡的巖石露頭上都可能蘊含了豐富化石,只是我們往往擦身而過,卻不自知。*文章節選自《化石:遠古的饋贈》( [英] 克裡斯·佩蘭特 海倫·佩蘭特 著 三聯書店2020-6)。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歐泊化的樹化石。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
  • 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於一年前布放在水深約1700米的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山頂,進行深海微生物原位長期培養。
  • 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化石解鎖攻略 達成條件一覽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我的化石博物館隱藏化石解鎖攻略 達成條件一覽,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我的化石博物館的遊戲中隱藏化石應該怎麼獲得呢?隱藏化石的解鎖條件又是怎樣的呢?相信不少的玩家朋友們都是十分的好奇,小編特地幫大家整理匯總了一下相關的信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