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微生物跟普通微生物的區別是什麼?

2020-11-23 中國網

  深海微生物:

  如果是指深海海水中的微生物,則和表層海水中的微生物不同在於,使用光能的autotrophs大大減少,種類更接近沉積物表層微生物。

  如果指深海沉積物中的深層微生物,則數量急劇減少,活性大大下降,大多處於休眠狀態的endorspores。細菌會停止鞭毛和運動方面的生長,本來會動的細菌也不動了,本來活潑的細菌也都不活潑了。總而言之,不開心。

  另外在深層沉積物裡的細菌,所能獲得的食物非常非常的有限,它們到底是怎麼存活的?它們所處的狀態能不能算是有生命?它們是地球最深層的唯一的「活物」,那對這些深層沉積物的環境有什麼影響?這些都是現在科研的熱點和難點。

  也許有人會問,你們這些科學家吃飽了撐的?為啥要去研究幾百米的泥裡面的細菌?和我有什麼關係?

  這些研究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極端缺乏營養的條件下,什麼樣的生命體會存在?以什麼形式存在?會有哪些細胞形態和基因上的改變?顯而易見,這些研究對於生命的起源有重大意義:億萬年前,在極端缺乏營養的條件下,細菌是怎麼生活的?如果在億萬年以後,我們的地球面臨毀滅,我們能否去火星或是其他星球生活?NASA搞的大新聞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是難得的科普,讓人們意識到在火星這種極端缺乏營養的條件下,也是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是有可能讓生命存在的。我們現在對深海微生物的研究,是子孫萬代可能繼續生存下去的第一塊基石。

  (本文來源:知乎每日精選 )

相關焦點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中國大洋第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連日來,大洋45航次科考隊利用大面積調查和原位富集培養等方式,在東太平洋密集開展深海微生物菌株及其基因資源調查。
  • 研究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研究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細菌應對重金屬鎘及汞的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 深海發現可殺死「超級細菌」微生物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放線菌是一類介乎黴菌與細菌之間的微生物,是人類提取抗生素的主要來源之一。
  • 「微生物肥料」和「微生物菌劑」有區別嗎?
    微生物肥料:含有特定微生物活體的製品,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增加植物養分的供應量或促進植物生長,提高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及農業生態環境。微生物肥料包含微生物接種劑(農用微生物菌劑)、複合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機肥。
  • 我首次在西太平洋回收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科考隊員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本航次A段科考作業首站告捷。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於一年前布放在水深約1700米的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山頂,進行深海微生物原位長期培養。
  • 實驗室搬到5200米海底 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原標題:5200米海底,深海微生物刷新人類認知  紫色的海參、紅色的遊蝦、白色的小魚、藍色的海葵……色彩斑斕的生命在海底一隅歡快地遊弋,上演了一出生動的「海底總動員」。  「利用深海攝像,我們清楚地觀測到5200米海底的熱鬧景象,其實,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才是潛藏深海的『主角』。」
  • 海洋所發現深海微生物抵禦重金屬脅迫新機制
    重金屬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深海微生物進化出成熟且多樣的抵禦重金屬脅迫的方式以維持在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強對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屬的機制研究,有利於從新視角了解其特殊環境適應機制,為發展去除重金屬汙染生物製品提供理論依據和候選材料。
  • 微生物介導是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的新途徑
    近日,國際生物學權威期刊ISME J刊發文章,報導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為解釋我國南海冷泉噴口廣泛分布硫單質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布放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
    本報訊(記者 蘭聖偉)8月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山區進行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的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成功布放了1套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這是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布放該系統。該系統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研製,設備主體由16個培養倉、原位環境監測傳感器、聲學釋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錨等組成。
  • 科學網—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深海巖石隱藏化石微生物
    我們都聽說過尋找化石以了解地球的過去,但是如果您想了解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年前存在的微生物怎麼辦?由於微生物是如此之小且相對脆弱,這使複雜的過程變得更加困難。它們在地球上腐蝕和分解事物的所有過程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科學家們必須尋找創造性的方法來定義它們過去和現在的位置。
  • 天空中的微生物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空間,上至高空,下至深海,人類和高等動物在其中只佔了薄薄的一層,其他大部分空間其實都由微生物佔據著。科學家早就發現近地面的空氣中飄浮著許多微生物。它們附著在灰塵上,花粉上,一切體積微小易於隨風傳播的物質上。一個人打噴嚏,便能以300公裡/ 小時的速度噴出許多直徑為10微米-100微米的飛沫,挾帶著與人共生甚至可能致病的細菌和病毒。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深海熱液區生態系統是不依賴於太陽光能,由化能自養微生物支撐的典型黑暗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硫化物煙囪體是深海熱液區的代表性特徵結構,由噴發的超高溫還原性熱液與低溫富氧海水混合造成礦物沉澱聚集形成。
  • 科學家找到耐藥病菌剋星 深海微生物可殺死「超級細菌」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海洋所提出微生物介導深海冷泉形成單質硫新途徑
    5月27日,國際生物學期刊ISME J 刊發題為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 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關於深海冷泉環境細菌氧化硫代硫酸鈉形成單質硫新型途徑的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深海熱液口在活躍狀態下不斷噴發熱量並產生微弱的光,被認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科學網—極端微生物:不可估量的資源
    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早在2003年,科學家在2400多米的深海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微生物,它們長期生存在含鐵、硫等礦物的深海熱溢口附近,在121℃高溫時仍具有繁殖能力。這株名為「菌株121」的古菌,也是當時已知最為耐熱的生命。 如今,微生物承受的溫度極限將進一步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