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有一套觀測星象的儀器稱作渾天儀,分為渾儀和渾象。
渾儀,可以測定行星具體的位置,在古代還有一個名字叫「璣衡」。
渾象,設置在皇家密室之中,用水來推動,用水銀來流轉,其中各個以觀測的星體在其中運轉,模擬天體的運行。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三國時期吳國天文學家陸績都製作過渾天儀。
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沈括如何發現和確認北極星真正位置的小故事。
背景 在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禮部考試《璣衡正天文之器賦》,從考官到考生,都是對於天文曆法一塌糊塗。舉人們對渾儀和渾象的使用方法和典故混為一談,就連考官自己判卷子的時候,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就這樣糊裡糊塗的選出了一批亂用典籍的「人才」。雖說古代傳播知識手段匱乏,渾儀渾象只有皇家密室的人真正見過,按理說大家不知道也是正常。但要是真正選拔人才的話,那應該是實事求是,哪怕選拔一個曆法的官員,應該也寧缺毋濫的準則才行吧,不然讓不懂的人亂寫一通學術, 後世不懂自然會被誤導,大家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這裡可以看到古人選拔人才確有不科學的一面。
經歷 就是在這樣一個學術背景下,沈括在熙寧年間,受命主持司天監,這才有機會將之前一些錯誤的觀點和結論,進行新的研究,推翻,重建。這當中一定也牽扯到了,禮教、鬥爭、學術的辯證等諸多壓力,但好在最後沈括他成功了。
沈括的研究發現是這樣說的:
自漢代以前,大家都認為北辰星是位於天空的正中心的位置,所以稱它為北極星,極富尊貴的意思。自從祖恆(祖恆南北朝大科學家祖衝之兒子)用璣衡考察了天極,他發現天極不動之處的位置離北極星還有偏差一度之多。所以以前記錄的北極星應該是有出入的。沈括根據這個事情判斷,北極星真正的位置要經過重新測量,來找出這個真相。
於是沈括由於職務的方便和盡責的精神,在司天監遍查典籍,考證了各種曆法著作,並且配合璣衡觀測北極星的動向軌跡,不斷驗證。一定要找到北極星的運動軌跡。

沈括發現,夜間時候,北極星一開始是在窺管中的,過不了多久,又從窺管中出去了,原來是這個窺管的觀測範圍太小了呀。原因找到了,沈括就命工匠以擴大窺管管徑為目的,製造了一個功能強大的窺管,然後連續三個月觀測北極星,北極星始終保持在窺管之中沒有消失。經過觀測,原本記載是北極星在天極不動處還有一度盡頭的位置,現在發現其實是在三度的盡頭。沈括特別的謹慎,接下來用他的理論去驗證,北極星的運動軌跡,每次出現的位置都記錄下來,足足記錄了兩百多張圖,北極星一直都在估測的位置,夜夜都不差。
就這樣沈括才把這個研究報告寫了《熙寧歷奏議》,去讓這件事公諸於世。
小結
一方面,1000年,沒有網際網路知識庫的提供,沒有發達的天文觀測儀器,古人就用自己的堅定的猜想,驚人的毅力和縝密的思維邏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貢獻。真是令人佩服。
所以人想完成一件事情,用堅定的意志,尋找真理的不懈決心和不斷開發新的工具技術,那一定可以有出色的結果的。

另一方面,宋代在選拔天文人才的時候,上下都是似懂非懂,這似乎讓人感覺到有些不公正的意思,這裡面一定是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在裡面。現如今才是知識分子的美好的時代,希望大家珍惜今天,創造出更多的美好。
今天,沈括發現北極星真正位置和運行軌跡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