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地最近的「寶藏」,NASA在月球發現罕見燃料,能啟動核聚變

2020-11-17 奇點使者

據報導,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確認,月球上存在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同時也含有一種可以為核聚變反應堆提供燃料的同位素氦-3,這讓月球成為了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寶藏星球」,也成為了人類太空拓荒過程中的第一個目標。



月球上資源有多豐富?

月球是整個宇宙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不過,它和地球上的情況卻是天壤之別。月球並不像地球擁有磁場、大氣層作為保護傘,同時,它也沒有一望無際的海水、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

月球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完全暴露在真空環境中,它時刻受到太空輻射和太陽風的侵蝕,這讓月球環境變得非常惡劣,而且月球表面的太空輻射指數,也足足是地球的200倍。

但是,月球仍然有著它的優點,首先,月球對於目標是星辰大海的人類來說,是一個最理想的太空實驗室,因為月球和地球之間非常近,所以,無論是改造月球還是科學實驗,都非常方便,同時,月球也可以作為人類通往其它星球的一個中轉站。



當然,這些目標實現的前提是,月球上擁有充足的資源,否則,如果一切都需要從地球上運往月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此前科學家們根據估算,即使是從地球運送1瓶1升左右的水去月球,也需要3萬多美元的成本,顯然,這是天價中的天價。

幸運的是,月球上的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早在上世紀末,就有科學家通過探測器傳回的資料照片,發現月球的兩極地區似乎存在著水,進入到21世紀,伴隨著月球探測的逐漸深入,前段時間,NASA也首次承認了月球上的確有水存在。

這次確認月球上存在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也讓月球更加適合人類,讓改造月球擁有了無限可能。不過,月球作為太空的一員,地球上的法則在月球上可並不適用,換句話來說,人類將月球作為拓荒新目標,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資格參與。



月球上的資源競爭

雖然在國際上,很早之前就規定宇宙中的任何一顆星球、任何一顆星球上的資源,都不屬於任何一個地球上的國家,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連發射探測器實力都不具備的國家而言,他們也只能是望而興嘆,畢竟連參與競爭的資格都沒有。

月球作為人類未來的拓荒星球,也猶如當年航海家們發現新大陸一樣,誰先登上月球,也就意味著,誰可以搶先挑選月球上的資源,更加直白一點說,就是月球資源就那麼多,只有先登月的,才有資格參與瓜分。



可以說,如今美國會成為第一個搶佔月球資源的地球國家。前段時間,NASA重申了阿爾忒彌斯計劃,表示將在2024年重返月球,美國的太空人也將在月球上開展一周以上的工作生活,之後採集樣本返回地球。

此外,在2030年之前,NASA還將建造月球基地,包括在月球周圍建造太空站,在月球表面建造燃料工廠等,大力開發月球上的資源,供未來飛往火星和其它太空探測活動使用。

除了美國之外,歐洲、俄羅斯、以色列、印度等也都紛紛制定了月球探測計劃,我國也是如此,根據我國登月計劃的進展,大約2030年前後,我國太空人將正式飛往月球。



雖然從時間上來看,我國要比美國登月落後許多,但是,對於地球上的其他國家來說,仍然是鳳毛麟角,也就是說,我國是完全有實力在月球上開發資源的。

其實除了月球之外,在太空中,很多星球上都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等,這也意味著,只要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足夠發達,即使未來地球上的資源徹底枯竭了,人類也可以將其它星球上的資源據為己有。

比方說美國、日本、歐洲等,都已經開始了小行星探測計劃,目的就是將小行星上的資源採樣返回地球,判斷日後是否可以供人類使用,我國同樣也有類似的計劃,而且正在穩步研發、實施之中。



從人類目前的發展來看,未來不止是月球,或許整個太陽系都會是人類的「拓荒場」,人類也勢必將飛離地球,移民到其它星球之上,一切都只是時間的問題,你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距地最近的「寶藏」,NASA在月球發現罕見燃料,它能啟動核聚變
    據報導,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確認,月球上存在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同時也含有一種可以為核聚變反應堆提供燃料的同位素氦-3,這讓月球成為了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寶藏星球」,也成為了人類太空拓荒過程中的第一個目標。
  • 月球上有大量核聚變燃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提到月球礦藏,氦-3是一個不能不說的東西。 科學家在月壤中發現了氦等放射性物質。經進一步分析鑑定,他們發現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氦-3是一種可長期使用、清潔、安全和高效的核聚變燃料。 地球上的氦-3可謂奇缺。但是,月球卻保存著大約5億噸氦-3,按照目前地球的能源消耗規模,月球上的氦-3用於核聚變發電後能夠滿足人類約1萬年的能源需求。 為什麼月球會有這麼多氦-3呢?
  • 首次發現月球陽面存在水分子,月球上還有哪些珍貴的寶藏?
    今日美國NASA宣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月球南半球克拉維斯環形山發現了水分子。與以往寒冷的月球背面發現水不同,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陽面發現水分子。那麼,月球陽面發現水分子有什麼重大意義?月球上還有哪些值得人類探索的寶藏呢?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這意味著我國的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的夢想又近了一大步。  此前,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2018年11月12日發布消息,我國「人造太陽」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
  • 未來誰有權利開採月球?為啥可控核聚變一定要用月球上的氦-3?
    目前人類通過衛星撞擊月球南極隕石坑、分析「月船一號」發揮的數據已經發現了月球上存在水冰的「確鑿證據」,而且數量驚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有幾個原因,特別是在未來人們肯定會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這些月球上的水可以用來飲用和種植植物,以保障日常的用水。而且這些水更直接的用途是製造火箭燃料。水分子由氫和氧組成,這兩種物質可以作為火箭推進劑。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但即便是我們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多次工業革命,人類到目前為止仍然被困在地球上,很難做到大規模把人遷移到其他的天體上。目前人類最遠也就是把幾個人送到月球上,這還是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要知道月球距離地球只有38萬公裡,而距離地球最近的金星至少都在4000萬公裡以上,高出了兩個數量級,而不要說太陽距離地球1.5億公裡,太陽系的範圍達到了2光年以上,這都要遠遠大於地月之間的距離好幾個數量級。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丨科技視界
    高翔說,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就有望向人類提供清潔而又取之不盡的能源。  物理學家們研究發現,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中的任何一種進行釋放:其一是核裂變,即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其二是核聚變,即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結合能;其三是核衰變,這是原子核在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由核技術發展而來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同樣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能源問題,進行星際旅行。科學家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核聚變(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示意圖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成功,人類將能實現"能源無限」,使用「可控核聚變」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科學家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制核聚變(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成功,人類將能實現"能源無限」,使用「可控核聚變」技術製造飛船引擎將助力人類「飛出地球,走向宇宙」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最近有一部電影《流浪地球》火了,電影描述的是影片中描述的是太陽即將開始死亡倒計時,地球和人類面臨著滅頂之災,繼而啟動了逃離太陽系的計劃。對此,《流浪地球》中也進行了解釋,這些行星發動機都是應用了核聚變,使用的燃料就是地球上非常常見的石頭,只有這種常見的容易處理的石頭才能夠滿足上萬座行星發動機的需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核聚變使用石頭當燃料?石頭真的可以當燃料產生能量嗎?在我們的常識裡,核聚變不是應用使用氫這種燃料嗎?怎麼電影中是使用石頭?這是怎麼回事?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核聚變是不是星際航行中最基礎的燃料能源?答案——是的
    因為在已知能源中比核聚變能量轉化率略低的就是核裂變,但核裂變的燃料補給太困難了,能用於核裂變的放射性元素可不是哪裡都有的,在星際航行過程中基本上難以補給,因此它不適用於星際航行。目前登月火箭的燃料質量大約佔到總發射質量的80%左右,而所能達到的速度也就20km/s不到,連光速的萬分之一都達不到……跑一光年得上萬年,去最近一顆恆星都得好幾萬年,因此化學燃料根本不適合星際航行,雖然它補給相對較容易,但是它的效率實在太低了……再往下就沒必要討論了,難道還用TNT不成?
  • 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
  • 科學家發現比核聚變還可怕的「夸克聚變」,但難以被研製成武器!
    現如今,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高效的、清潔的能源,來代替目前的化石燃料。人類目前掌握的能量釋放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核聚變反應,但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卻廣泛應用於氫彈和原子彈,成為懸在全世界民眾頭上的利劍;當然裂變反應也已經用於核電站、核電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而可控核聚變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那為什麼說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核聚變是將較輕的元素融合為更重的元素來釋放能量,而我們人類所使用的核聚變燃料和太陽現在燃燒所使用的燃料相同,都為輕核聚變。
  • 轉載: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自氘核開始,聚變就開始開掛了,因為氘核中有中子,不需要再從質子經過漫長的時間轉變過來!氚氘聚變H-2+H-3==He-4+n,聚變成氦四+一個多餘的中子,而問題也從這跑出來的多餘的中子中而來!對於裂變來說,原子核受到自由中子的轟擊而產生裂變!這個自由中子還得製造出來,但在核聚變堆中這個中子卻是一個徹頭徹尾多餘的東西!
  • 核聚變發電,在我們這一代人能成為現實嗎?
    如果核聚變能直接在地球上被利用,它就可以產生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以海水為主要燃料,沒有溫室氣體排放,沒有擴散風險,也沒有災難性事故的風險。放射性廢物的放射性廢物是非常低的水平和間接的,產生於電廠核心的中子活化。今天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將鈾、鈽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分裂成較輕的" daughter"核。這個過程在不穩定元素中自發發生,可以用於發電,但它也會產生長期的放射性廢物。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開採月球上的氦3,對實現可控核聚變有何意義?
    與此同時,隨著地球上資源、能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加,將目光放到其它星體上進行能源資源開採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而月球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勢必會「近水樓臺先得月」,對月球資源的開發,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為一種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