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操作猛如虎,又是一年315。
作為一個房產公號,我們經常在後臺收到粉絲各種各樣有關房子的投訴,大至血本無歸,小到局部漏水。言詞之間,透露著濃濃的無奈和心酸。
房子無小事。它不僅僅是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購買的最貴重資產,同時,也承載了眾多人生期許:居住、教育、社交、審美……
任何一項,都經不起折騰。
於是,今年我們將目光投向了那些買房時極難留意的BUG。它們雖然或難覓蹤影,或貌不驚人,但一到爆發,殺傷力驚人。
希望這組《看不見的陷阱》系列報導,能夠為您的買房大事,提供一些幫助。
今天推出第一篇:說說噪音的事。
PART 1
被迫宅家的這個長假,拉長了時光,也放大了憂傷。
聽說最近,一些城市的離婚登記天天爆滿。因為許多夫妻待在家裡一個月後,終於看清了對方。
一起被撕裂的,還有本就塑料的鄰裡關係。在這段「萬獸歸籠」的灰暗歲月,有多少人感受到了被樓上熊孩子的跑步聲、拍球聲24小時支配的恐懼?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而是樓上衝馬桶的聲音。」
「concall的時候一陣地動山搖,鼓足勇氣上去敲開6樓的門後,才發現是7樓在家裡跳繩。你能信?」
點擊播放 GIF 0.2M
是的,在層樓粉絲群裡,這類噪音成了公認的「隱藏BUG之王」。
多數人在買房時,只會盯著地段有沒有潛力、戶型偷了多少面積、裝修有沒有地暖和洗碗機、立面掛石材還是鋁板,卻鮮有人會關心:房子的隔音好不好?
其實也不能怪購房者,這本就是道薛丁格難題,你永遠無法在樣板房窺探到真相。
只有在入住後的某個深夜,睡夢中的你突然被隔壁按開關的聲音、樓上床架搖晃的聲音驚醒,你才終於意識到,你被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唯一值得寬慰的或許是,在如今的樓市,無論你住的是一百多萬的剛需盤,還是一千多萬的平層大豪宅,都要經受它的無差別打擊。
房價異域,噪音同天。它無疑是鄰裡和諧的致命殺手,催生了一大票怒氣值爆表的復仇者。
點擊播放 GIF 0.9M
拖把棍是他們最易得的武器,缺點是攻擊力略低。
每當樓上的衝擊波響起,我的一個朋友便會抄起它猛擊天花板還擊。一個月後,他終於成功把自家天花板捅破。
另一個朋友更愛用低音炮貼牆反制。每當隔壁蹩腳的琴聲在午休時響起,他便將音量調到最大,單曲循環馬克西姆的《野蜂飛舞》。每分鐘200拍的節奏,足以讓對方自亂陣腳,棄琴而逃。
最終極的大殺器,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的「震樓器」。雖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它成了很多人捍衛尊嚴的終極核武器。
在這個困局裡,沒有人是贏家。
所以問題來了,都2020年了,全面小康即將圓夢,中國火星探測器都快發射升空了——為什麼我們還在忍受各種噪音,夜夜難眠?
PART 2
首先,房子本身肯定難辭其咎。
其實住宅隔音本非法外之地。根據我國的《民用建築隔音設計規範》,普通住宅的臥室和客廳,最高允許噪聲級不超過45分貝,地板撞擊的允許噪聲級要小於75分貝。
相當於聽不到隔壁的電視聲、樓上穿普通皮鞋的走路聲。是不是看起來很美好?
然並卵。一位做工程的朋友告訴我,目前管理部門綜合驗收時,並不會將隔音納入檢驗。也就是說,這成了開發商自由放飛的無主之地。
比如按住宅規範,樓板的實心厚度應達到8-12cm。這要求本來也不高,隔音效果有限。
但一些開發商為了摳成本,還會繼續「打薄」。
此前,城西有個粵系開發商的樓盤,業主裝修做水電埋管開槽時,還沒開始用力,樓板居然就被直接打穿了。後來一檢測,樓板設計厚度10cm,但實際僅7.7cm。
沒錯,開發商臉皮越厚,樓板就越薄。
一些我們甘之如飴的「產品進步」,不經意間也在雪上加霜。比如我們一直在追求把房子建得更高,把室內開間拉得更大,於是在框剪結構中,為降低建築載重,隔音較差的輕質隔牆被大量採用。
再加上現在精裝中,開發商恨不得在每面牆嵌滿各種各樣的插座盒,以博得「人性化」的美名。
這些挖入牆體的小通道,能讓你的戴森和iphone隨時電量滿格,但也讓牆體變得更薄,悄悄挖了你平靜生活的牆角。
若你和鄰居恰好是鏡像戶型,開關恰好又在同一面分戶牆上對稱分布——那麼恭喜你,你的餘生將永不孤獨。
PART 3
那麼,該如何避免成為「樓吵」的受害者?
「這幾乎是通病,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你對隔音敏感,那麼建議買頂樓。」那位做工程的朋友說,「或者去靈隱燒高香磕長頭,求佛祖賜你一個溫柔的鄰居。」
確實,每個噪音的悲劇中,人為因素也至關重要。樓板做得再厚,也經不住Disco。
有研究表明,被噪音困擾者患抑鬱症的機率會增加1倍,壓力劇增的機率會增加3倍,大幅提高神經衰弱的風險。
然鵝,對一些缺少同理心的人來說,他們似乎無法理解,自己不經意的摔門、拖椅子,其實也是一種暴力。
它甚至比給別人一記悶棍更惡劣,棍子可能躲得掉,但噪聲無處可逃。
點擊播放 GIF 2.6M
有時,公共意識無法自覺,只能靠制度培養。
比如紐約就有專門防治噪音的「皮毛法律」,執法機構會在公寓樓一米處測量,所有超過45分貝的聲源都會被禁止,球星盧卡庫就曾因派對噪音過大而被捕。
在國內,雖然《治安管理處罰法》也有對噪音的規定,但更多針對工地、KTV等社會音源。鄰裡之間的侵擾,更多以調解為主。
也就是說,對噪聲製造者,你很可能束手無策。
有人在百度貼吧建了「樓上噪音吧」,貼子已有289113條。QQ上有各種「反制樓吵噪音交流群」,都是500人大群。人們只能在網上吐槽,抱團尋找慰藉。
點擊播放 GIF 2.1M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了和噪聲製造者的失敗交流。
「不好意思,我們小寶兩三歲不懂事,管不住啊。」「我們就是要練琴的,不想聽你就去買別墅啊。」聽聽,多少氣人!
相比製造的噪音,施害者的傲慢態度,更容易讓事件走向失控。
這個春節,我聽到了一個朋友小區的奇葩故事:樓下小夫妻不堪樓上熊孩子襲擾,多次溝通無果後決意報復。註冊新的陌陌號添加樓上男主,偽裝成迷妹各種撩騷。
惹得樓上男主春心蕩漾後,轉身就把聊天記錄發到業主群,曝光其「精神出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上下樓,從此勢如仇讎。
PART 4
雖然悲劇無法徹底避免,但仍有減少的機會。
開發商仍是完成救贖的主角。不偷工減料,將樓板和牆體做足,也能緩解不少噪音。正常走路樓下都能驚天動地的房子,實在不能責怪到樓上。
在杭州,小部分開發商也開始關注到這個痛點。
比如之江有個四層疊墅,把上疊客餐廳和廚房等「動區」設在4層,而把主臥等「靜區」放到3層。這樣,下疊二層的主臥,樓上正好是上疊位於三層的主臥。兩戶「靜區」相連,把幹擾降至最低。
還有城東的一個高層,針對隔音降噪做了十大應用。給每層樓板都加了彈性隔聲墊,採用同層排水降低馬桶噪聲,戶內靠電梯一側牆加隔聲板……
從技術上看,並不是特別難實行的「黑科技」,無非在於「用心」二字。
這幾年,開發商的研發重點也都在精裝、戶型等肉眼可見,能產生營銷價值的產品屬性上。相比之下,隔音的進步,慢了很多拍。
我真的想@所有開發商:你們可以不鋪地暖,不加洗碗機,不貼牆紙,但千萬不要省掉隔音降噪系統!
另一個化解悲劇的方式,是物業或社區站出來,優化矛盾調解機制。
最近熱播的《安家》裡,一對鄰居因孩子練琴相持不下,想盡辦法讓對方搬家。最後羅晉飾演的中介店長介入調停,為女孩找到了外面的練習場所,才化解了矛盾。一個好的「老娘舅」,真的太重要了。
點擊播放 GIF 0.5M
當然,如果你最終發現,一切仍無法改變,我的建議是——改變你自己。
還記得前幾天,熱門視頻中那個3歲的敘利亞女孩嗎?窗外戰火轟鳴,但他的父親告訴她,這其實是有人在和她做遊戲。結果每次爆炸響起,她都會放聲大笑。你看,換個角度看世界,也能減輕我們的痛苦。
如果不能反抗,那就閉上眼睛享受。
如果不幸,你還是在噪音中輾轉難眠,我推薦價廉物美的3M記憶棉耳塞,居家旅行必備。塞入耳朵前使勁捏扁,深呼吸,默念三遍「以和為貴」,效果更佳。
我不會告訴你,我已使用了半年,親測有效。
▍觀點·問答·導購·土地·市場
C E N G L O U · C H I N A
▍2020年買房系列報導
C E N G L O U · C H I N A
- End -
▼
文∣林小北
編輯∣七喜
本文版權歸「層樓」所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這裡有杭州樓市最新鮮的熱盤和消息
微信ID:ultraplus_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