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發射首個AI衛星,用AI晶片+算法過濾雲層圖像

2020-10-22 量子位

英特爾、歐洲航天局(ESA)和初創公司Ubotica今天宣布第一顆繞地球旋轉的人工智慧衛星PhiSat-1的詳細信息。



PhiSat-1是一顆新的小型衛星,於9月2日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該衛星可以去掉拍攝地球圖像中包含雲層的部分。

雲大約佔據來自衛星的圖像的70%,浪費帶寬、存儲空間和研究人員的時間。PhiSat-1可以通過從光譜中的可見光、近紅外和遠紅外部分收集大量圖像,然後使用AI算法過濾掉覆蓋雲的圖像,節省寶貴的衛星下行帶寬。

英特爾稱,PhiSat-1包含一個新的高光譜熱像儀HyperScout-2,並藉助英特爾Movidius Myriad 2 SoC進行了板載AI處理。它與另一個CubeSat配合使用,用途是監視極地冰和土壤水分,同時還測試衛星間通信系統,創建未來的聯合衛星網絡。

而Myriad 2上的人工智慧軟體是由初創公司Ubotica編寫的。為了訓練PhiSat-1的算法來區分雲和非雲,該團隊從現有任務中提取了綜合數據。系統梳理大量圖像,過濾掉包含雲的圖像,然後將其餘的圖像發送到地球上。



軟硬體集成和測試在四個月內完成,此後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克服了火箭、疫情大流行和夏季風帶來的挑戰,上個月才將PhiSat-1送入軌道。

PhiSat-1衛星的發射對於邊緣計算具有全新的意義,因為這是一個絕對需要本地AI進行數據處理的場景。今後,網絡不可訪問或連接質量受限的場景會呈指數增長,邊緣AI的應用場合也會越來越多。

相關焦點

  • 搭載英特爾技術的首顆AI人造衛星被送入太空軌道
    直到9月2日,人工智慧進入太空軌道實現了重要突破——歐洲航天局發射了一顆大小與臺式機相當的實驗衛星,一起發送的還有45顆同樣大小的衛星。作為PhiSat-1背後合作的主導方,歐洲航天局(ESA)數據系統和機載計算負責人Gianluca Furano表示:「傳感器產生數據的能力每代增加100倍,而我們下載數據的能力每代僅增加3、4、5倍。」另外,地球隨時都有約三分之二的表面被雲層覆蓋。
  • 成都創新「高度」 發射全球首顆AI衛星 這家公司為你「直播地球」
    鏡頭在6月8日舉行的2020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雲路演」上,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在現場介紹,公司由原衛星及應用領域高校、科研院所、行業應用及部隊領軍人才創辦,已成功研製發射全球首顆AI衛星。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關於醫學圖像分析的類型及特點的講解,請回看視頻 00:23:35 處,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aitechtalkwubo】實驗過程中,我們也對照 Detectron 嘗試了其他一些非集成的算法,也發現了 Detectron 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醫學圖像領域有時需要將分割和目標檢測穿插使用,而 Detectron 框架無法實現二者的穿插使用。
  • ai文件用什麼軟體打開_ai文件怎麼打開
    打開APP ai文件用什麼軟體打開_ai文件怎麼打開 胡哥 發表於 2012-10-16 11:31:57 後輟為ai的文件是illustrator軟體(在廣告、印刷包裝方面使用的軟體)製作的矢量圖文件,而矢量圖的優點是如何放大圖像都不會產生馬塞克現象,即不會虛。
  • 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衛星傳來首批照片:太陽以較小的火焰燃燒著
    由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衛星拍攝的照片顯示,他們發現太陽比以前想像的更熾熱。在發射僅僅幾個月後,宇宙飛船已經在距離太陽表面7700萬公裡(4800萬英裡)的範圍內飛行,此距離大約是太陽和地球距離的一半。當歐洲航天局的太陽軌道衛星在金星和水星的軌道之間移動,併到達一個稱為「近日點」(當它最接近太陽時在其橢圓軌道上的位置)時,這些圖像就被拍攝到了。
  • 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Metop-B發射升空
    9月17日,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衛星Metop-B搭乘俄「聯盟」號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旦入軌,該衛星將為英國氣象局等天氣預報機構提供關鍵數據。該衛星將在離地面大約800公裡的極地軌道運行,與該系列衛星中的首顆衛星Metop-A一起對溫度、溼度、雲層特徵、積雪和冰蓋、海平面溫度和地面植被等進行測量。
  • 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公布
    2016 年 12 月,第四範式榮獲中國人工智慧界最高獎——「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創新獎一等獎,是首個獲得該獎項的企業。從首個海外聯合 AI 研究計劃開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推動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的不斷優化,京東的技術驅動轉型之路開始加速。
  • 為增強AI晶片實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個7個人的初創公司Vertex.ai
    雷鋒網消息,為了進一步增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家AI初創公司Vertex.ai,不過交易的金額並未透露,但英特爾確認了此項交易,整個團隊包括創始人都將加入英特爾的人工智慧產品事業部。
  • 其實,ai不止是一項科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觀念
    其實,ai不止是一項科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觀念。自2016年alphago在圍棋系列賽中戰勝職業棋手以來,ai已經開始在某些領域中取得進展,並且在某些問題上實現了突破。在最近的新聞中,谷歌發布的兩張miranda照片不僅僅是事實,還再次為我們揭開了ai正在開始各領域進行科學研究的新面貌。
  • AI是如何檢測色情片的?
    一個婚禮博客Clarifai使用其產品來進行自動化的內容審核,而以前負責審批圖像的編輯則轉向從事定性標記的任務。這並不是要降低自動化下真正的人力成本。人們必須對AI進行訓練,並對內容進行分類然後進行標記,以便AI能夠識別哪些不能或可能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才是未來應有的樣子:公司提供個性化,現成的解決方案,使其全部業務能夠在越來越多的數據上訓練更好的分類器。
  • AI賜子?學習百萬個胚胎發育過程,算法將試管嬰兒成功率提高3倍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學會2020年的一份報告,僅在美國,就有730萬婦女與不育作鬥爭,每年有近270萬個試管嬰兒周期進行中。但是,現有的試管嬰兒技術主要是醫療人員手動隨機選擇精子和卵子進行實驗室胚胎培養,在不清楚生殖細胞的活躍度和健康狀況的前提下,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並不算高,目前國內的單次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為30%,歐洲的成功率則為36%。
  • AI賜子?學習數百萬個胚胎發育過程,算法可將試管嬰兒成功率提高3倍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學會2020年的一份報告,僅在美國,就有730萬婦女與不育作鬥爭,每年有近270萬個試管嬰兒周期進行中。但是,現有的試管嬰兒技術主要是醫療人員手動隨機選擇精子和卵子進行實驗室胚胎培養,在不清楚生殖細胞的活躍度和健康狀況的前提下,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並不算高,目前國內的單次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為30%,歐洲的成功率則為36%。
  •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織女星」火箭攜53顆衛星成功發射
    國內首個民營衛星工廠開建_115239巴基斯坦購買吉林1號衛星數據,包含印軍軍營位置近日,巴基斯坦已與中國籤訂合同,採購2020年「吉林一號」衛星數據,包括高清視頻、光學圖像和高光譜圖像在內的實時衛星數據,
  • 1500萬個標記圖像、2萬多個分類!如今的AI圖像分類器還是「睜眼瞎」
    ImageNet是一個幫助計算機識別圖像、用於視覺對象識別軟體研究的大型可視化資料庫。ImageNet以指出圖片中的對象為目的,手動注釋了超千萬的圖像URL,並且為其做了至少包含2萬多個分門別類。類別細分至如典型的「氣球」、「草莓」等。且至少在一百萬個圖像中,提供了邊界框。
  • ai在真實的精確度上其實還有待檢驗
    舉幾個例子吧用ai的照片來冒充黃曉明用ai的圖片來冒充歐巴馬用ai的圖片來冒充美國總統用ai的圖片來冒充黑人金星的圖片是我用人工智慧做的中國新華社的一條新聞,人工智慧可以模仿熊貓的腮紅。deepfakeai可以明顯看出真實的綠幕效果,據我所知這種技術甚至可以在3d電影中用,而現在只是用在遊戲上,所以在ai真實的精確度上,還有待檢驗。你可以叫唐軍或者白彥彪冒充大師?
  • 英特爾VPU賦給衛星AI能力,能過濾空拍圖雲層以呈現真實地貌
    這顆衛星是由歐洲太空總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和創業公司Ubotica合作的PhilSat-1衛星開發計劃。PhiSat-1是ESA鼓勵大學生開發衛星的推廣計劃CubeSat的最新作品。根據ESA說明,PhiSat-1為一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飛行當地表530公裡上空,以每小時27,500公裡速度繞地球飛行。
  • 四川成都國星宇航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雙核AI商業衛星
    四川成都國星宇航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雙核AI商業衛星 原標題: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7日電(記者 段正陽)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星宇航)設計研製的「鬥魚-666號」(TFSTAR)、「新疆交通-01號」(TY3-01)等三顆衛星於當日12時12分搭載長徵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並實現星箭分離
  • Roadstar.ai 自動駕駛樣車上路,深度融合技術路線能否超越Waymo?
    *Cruise的第三代可量產自動駕駛車,用了多顆雷射雷達分布式布局*Drive.ai的原型車,車頂有6個16線Velodyne雷射雷達*蘋果的新版原型車(也有猜測為高精地圖採集車),頂上有十多個雷射雷達周光稱,這是因為各家已經逐漸「摸索出了正確的道路」。
  • AI每日精選:北京地鐵研究刷臉安檢;LG電子波士頓開設機器人實驗室
    雙方將共同探索如何通過基於 FPGA、ACAP 晶片平臺的 AI 技術推動智能駕駛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車規級安全、可靠的超星未來智能駕駛感控平臺解決方案在主機廠(OEM)及一級供應商(Tier 1)中的應用落地。
  • 人類使用AI徵服太空技術盤點,《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會成為現實嗎?
    目前在太空中使用最多的 AI 系統當屬一些衛星,它們通常負責太空攝像,每秒產生約 16 張圖像,但這些圖像的質量較差,無法用常規代碼進行處理。此外,一顆衛星每天大概需要處理 150 TB 數據!如果這些數據未能在當天處理完而留到了第二天,它們將毫無作用。畢竟,有誰需要昨天的天氣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