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如果有人問道,這群人中哪些是壞人?哪些是好人?
或許很多人一時都答不上來,即使回答出的也是經過良久思考後才做出的解答,因為判斷一個不認識的人是好是壞,有沒有壞心眼除了第一眼所見到的外表以外,毫無可判斷的標準。
可即使外表也存在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長的一副兇神惡煞的嘴臉或滿臉的慈眉善目,僅從外表來判斷一個人壞與好,實在顯得太過片面和單薄。
但是有一位教授,他只需要問對方一個問題便知道這人有沒有壞心眼。
是不是很神奇?
這位教授便是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強教授。著有多本和管理相關的書籍,最讓人熟知的便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一個問題判斷出的人心善惡
曾仕強教授一生著有多部書籍,游離多個國家進行講解,由於多年積累的豐富見聞,他對於很多事物的看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曾在函谷關現場講解《道德經》,當場就吸引了2000多名國學愛好者駐足觀看。
由於他常年研究中國和西方的管理之道,並經常會對中西兩國的管理觀念進行比較,尋找其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背後的深層原因,曾仕強教授在他的著作中不僅有著西方管理學的理念,同時也帶著中國儒家的思想。
而前文所述,曾仕強提到的只問一個問題便知此人有沒有壞心,又到底是什麼樣的問題呢?
那便是:詢問此人覺得呼氣重要還是吸氣重要?
乍一聽,這問題似乎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無解之謎,甚至不知道它的先後順序。
呼氣吸氣作為一種氣息,早已經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很自然隨意地去使用它,對於先有吸氣還是先有呼氣這樣的問題從來不會去過多思考。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曾仕強教授隨即回道:選擇吸氣重要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利益,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小心一些。
因為在吸氣和呼氣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下,首先想到吸氣的人是想著得到更多的東西,這樣的人只想得到並不願捨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呼吸,便可以從平時呼吸的習慣中發覺,我們總會先選擇呼氣再進行吸氣,因為此時吸氣要比呼氣更加費力,而也只有呼出了那口氣才能得以借力吸進新鮮的空氣。
可是一開始就選擇吸氣的人,卻在一開始就選擇了這種累人的方式,可見,在他們心裡,相對應的得到比付出要來的更加重要。
這樣的話雖不能以偏概全,但仔細想想,或多或少也似乎蘊含了某些深層的意義。
它至少能說明在這個人的內心有著這樣的一面。
畫骨畫皮難畫心
漂亮的衣服,精緻的妝容,摩登的造型,它們裝飾了人們的外在,讓人類這個社會性動物不僅區別於其他動物種群,更在有時候,體現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人們從一個人的外在打扮以及他的穿衣風格,獲取到和此人相關的基本信息,從事何種職業?偏愛什麼顏色?並且從這些信息中想要獲取更多其內在的性格和特點。
對於一個人的內在,每個與之接觸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好奇,都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可真正能通過外表就此了解內心的人又有多少?
外在不僅是一層皮相,同時也是一張包裹住內心的皮囊,外表美麗內心善良的人有,外在漂亮內心陰暗的人也有,但終究畫皮畫骨難畫心。
而善良卻也成為了越來越難能可貴的品質,曾經有一個問題火遍網絡:聰明和善良,更願意選擇哪一個?
一時之間,網上議論紛紛,這個問題其實和曾仕強教授提出的問題都值得引發人們深思。
它沒有正確答案,有的只是每人的不同觀念造成的不同選擇。
聰明是一個人的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換言之,聰明是無法選擇的,不是今天我想變得聰明就能變成這樣的人,但是善良卻是一種可以選擇的品質,我可以選擇從善,同樣也可以選擇從惡。
而人這一生,不就在各色各樣的誘惑中做著形形色色的選擇?
有舍有得 求而不得
曾仕強教授在提出他的這個問題以後,隨即便表示:有舍才有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真正願意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其實對於這許多的大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參透其中的精髓並做到真正領悟卻又是另外一回事,這當中還需要經過理解和頓悟這兩個過程,許多人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便輕易放棄了。
可是同樣也有人做到了,並且,也就是這些人的捨棄,才有了我們的所得。
離我們最近的事便是此次的疫情。
今年的疫情,來的快且悄無聲息,等我們反應過來時,武漢已經封城,國內外的旅遊業暫停、公共場所關門、我們每天走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從客廳到房間,各種腦洞大開的家庭玩樂方式層出不窮,讓人們再次感概高手在民間。
可就在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消耗著「閉關不出」的那幾個月間,有一部分人卻馬不停蹄地趕赴抗疫第一線,來到陌生的城市,不分日夜,沒有娛樂,如廁不便的工作著,原本也該在家休息的他們因為國家的召喚毫不遲疑放棄原本屬於他們的休息時間。
雖然新聞報導中對於他們的辛苦付出並沒有過多的渲染,但是沒有經歷過這一切的我們也知道抗疫第一線的實際情況遠比拍攝出來的還要苦的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抗疫的英雄們替我們承受了一部分原本屬於我們的苦難,如果不是他們的捨棄,也不會有我們賦閒在家的悠閒自得和輕鬆自在。
更不會有如今不同於國外社會的安穩狀態!
玩過沙子的人都知道,當僅僅攥緊手中沙子的時候,沒過多久沙子便會從手指的縫隙中流走,可是當我們一旦張開手掌,那些沙子反倒乖乖的停留在自己的掌心中。
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兩大苦難之一,並且似乎越是求取越是得不到,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
可是為何不試著放下一些東西,放下一些執念,或許反倒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小結:
人心的複雜程度並不亞於大腦神經,一個人的好壞,善良與否,單靠一句話、一個問題、一個眼神,甚至是一個心理測試都不足以說明其全部。
曾仕強教授的這個問題所涵蓋的意義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想要以此就說此人是善是惡,也是過於武斷。
但是這個問題所顯現出來的深層內涵,卻值得我們推敲和琢磨,在人心複雜的現代社會,社會是在不斷進步,可人心似乎在慢慢地退化。難以捉摸、人心不古已經漸漸成為現代人內心的寫照。
選擇善良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它不難,遠比我們想要得到的慧根容易得多,只要我們願意跨出這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