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上屆畢業的同學抱團回學校來看他們昔日的老師。在與同學們不多的交流中,我感到兩年來我在實驗教學方面所做的努力還是留給了同學們較深的印象。
在去校門口迎接第二撥同學時,本來在我辦公室閒聊的劉鵬程同學特地要求陪我一起去門口走走,在同行的路上,他笑著問我:「吳老師,你現在還經常做實驗嗎?」「當然,我們物理組的老師一直都很重視做實驗的」我告訴他。「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那一次您做壓縮空氣引火儀實驗,把手掌都拍得通紅,也沒能成功。」「嗯,實驗失敗是很正常的」我解釋道,其實在課前準備中,壓縮空氣使棉絮著火的實驗是成功的,而且每年都做,也有偶爾失敗的時候。但那一次在課堂就是沒有成功——事後發現,是玻璃筒中活塞底端的橡皮圈有破裂,導致在下壓過程中漏氣了。閒談中,我還告訴他,去年講電動機時做的「線框電動機」也是反覆了好多次,今年我做了改進,效果好多了。本來還說回辦公室再做給他看看,可是後來來的人多了,把這事給忘了。
同樣對我的實驗教學印象深刻的還流露在孫、紀兩位同學給我的賀卡上,孫欣悅同學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您,沒有上過您的課了,甚是想念。現在總是會想起以前的種種,曾經您上課時實驗不成功,那漲得通紅的臉;在我成績和心情都低落的時候,溫柔的詢問、引導,那簡單的幫我正衣領的動作,卻透著家常的溫暖與關懷。」紀欣怡同學則說:「一直有關注您的公眾號,您一如既往每天一篇文章,分享教學經歷,幫同學們梳理知識,特別是最近您分享的兩位同學的實驗經歷,這令我回想起當初我們製作『浮沉子』時的場景,而我的文章(實驗經歷)也經過老師您的修改有幸出現在您的公眾號之中。」
是的,相對來說,由於初二年級物理教學的壓力不是很大,周末不少孩子還是有一些閒暇時光可以利用,就是這樣,我要求同學們製作過望遠鏡、浮沉子和簡易密度計,帶著同學們在走廊裡進行過「小孔成像」實驗探究,充分了解陽光透過紙上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與小孔到地面距離變化的特點。無論是課餘的小製作,還是在課後與同學們一起進行的實驗觀察;無論是課堂上的演示實驗,還是實驗室裡組織的學生實驗,不僅在於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了解物理事實和物理過程,在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形成和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領略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還在於它們都有利於把學生引導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做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能夠長駐在學生心中的美好,才是有意義的也是有效的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