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
這句話用來表達對《海上鋼琴師》這部偉大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最貼切不過的了,這部電影最初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裡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而後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裡聯袂出演的一部文藝劇情片。
最早上映的時間在1998年,在時隔二十年後的2019年,4K修復版又得以重新上映,雖然時隔近二十年的光景,但是對於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而言,經過時光的沉澱,反而會使它更為醇香,尤其是在現代文明社會的焦躁中,這一部清新之作,無疑是對每一個疲於應付生活的人而言,更像是一劑自我救贖的良藥。
之所以用「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闖天涯」這樣的話語來評價《海上鋼琴師》,就在於它所帶給人的思考,如同男主人公「1900」一般:
一個人用著俗世無法理解的倔強,在身陷囹圄的物質繁華裡,開拓了屬於自己的理想國,儘管最終他的理想主義遭遇了現實的暴擊,然而卻在幻滅的時候,自顧成全了自己的一派風輕雲淡。
與孤獨為伍,與喧囂為敵
《海上鋼琴師》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世紀與20世紀初交,在滿載自由與對財富渴望的維吉尼亞號上,男主被親身父母遺棄在了一架鋼琴上,而後被船上一位燒鍋爐的黑人老爹丹尼(比爾·努恩飾)撿到。對於這個陌生男孩的到來,丹尼顯然倍感意外之餘,更多的則是無比的欣喜,因為正值20世紀的初始,丹尼便為這個小男孩取了一個簡單而富有深意的名字——1900。
自此,男主1900與黑人老爹丹尼相依為伴,丹尼用他僅有的知識教導著1900,用他的善良遮掩了關於1900被遺棄的身世,如同海上的維吉尼亞號一般,在風雨飄搖中,為他的健康成長披荊斬浪,保駕護航。
1900的到來,不僅對丹尼而言,而且對於維吉尼亞號這艘船上每一個熟知1900的船員而言,仿佛是海神賜予他們的一片久違的溫暖,在睏乏的海上生活中,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然而好景不長,在一次海上事故中,丹尼因為意外不幸離世,他與1900的羈絆從維吉尼亞號上開始,最終也重新將這層羈絆交付給了維吉尼亞號。
沒有了黑人老爹丹尼的照顧,仿佛宿命一般,1900又重新回到了丹尼將他抱起的那架鋼琴上,坐在那架鋼琴前,從未學過音樂知識,甚至看不懂樂譜的他,卻憑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通過這架鋼琴,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繁瑣的心情。
和那些舉世矚目的鋼琴大師相比,1900從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他出身於海上,也一直生活在海上,從未觸及過大海以外的生活。
他所演奏的樂曲,沒有世俗刻意的喧囂,一切都只遵從自己的內心,儘管從未涉足過大陸的生活,然而對於他而言,海上的世界儼然足以讓他了解生活的全部意義,人情世故於他而言,一切都是那般從容淡定,甚至在面對世人所津津樂道的鋼琴大師上門挑釁時,可以為對方所演奏的鋼琴曲而動容落淚。
在很多人看來,1900是孤獨的,因為他的世界裡,純然只有鋼琴而已,沒有見過陸地上的繁華的他,只是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在自己的理想國裡自娛自樂罷了。
然而對於1900而言,他是最清醒的,他清醒而怡然地享受著鋼琴世界所帶來的快感,清醒地在海上的漂泊中,冷眼旁觀現世的喧囂,也清醒地看著世人,沉淪在現代文明所津津樂道的繁華裡。
世界太大,大得足以無法給予愛情擁抱
三十年的光景,對於1900而言,除了歲月的增長外,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不願遠行,不願接觸海上以外的生活,如果不是帕多萬(梅蘭尼·蒂埃裡飾)的出現,他根本無法想像,對於生活的理解,他儼然還是漏掉了關於愛情的詩篇。
然而與我們所期待的圓滿愛情不同,1900和帕多萬之間最終還是止於一抹驚鴻的斷章之間。
對於帕多萬,1900是喜歡的,他可以因為思念她,而時常恍惚出神;可以因為她從身旁經過,而感到無比歡欣;可以只是在與旁人提及她的名字時,從他的臉上就足以看出如同教徒一般虔誠的表情,甚至可以為了能再次見到她,1900做出了人生中最為冒險的決定:
他要去陸地上生活。
然而,在眾人的期待中,在1900走向陸地的船板上,他極目遠眺,望著偌大的繁華世界,在一番冷靜地思考後,他又再次回到了船上,回到了他所締造的理想國裡,往後歲月裡,再也沒有萌生過對陸地生活的嚮往,也就此錯過了與愛情擁抱的機會。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對於1900而言,船板上的極目遠眺,他所目睹的繁華,與他自己所憧憬的繁華是兩相牴觸的,正如他跟好友麥克斯( 普路特·泰勒·文斯飾)表述的那樣:
那天在船板上,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什麼而選擇停下,而是因為看不到,看不到城市的盡頭。
對於1900而言,陸地的城市太大,陸地的世界太大,大到他無法像在鋼琴鍵上,用有限的琴鍵去演奏自己內心的情感。
他渴望愛情,渴望著能夠如同他所建造的鋼琴世界裡的理想國一樣,平淡、不經一絲波瀾。然而他所以為的美好,都只是他臆想中的美好,他對愛情的憧憬,僅僅止於怦然心動的甜蜜之中,對於愛情的歸宿,婚姻或者家庭,他刻意地規避了理想主義之外的所有真實。
最終在生命與理想的抉擇中,他選擇了與破敗的維吉尼亞號,與自己輝煌而富有傳奇色彩的短暫一生,在城市的喧囂中,以一場浪漫的悲劇,宣告了與這個世界的訣別。
對於影片的結局而言,想必很多人都還在耿耿於懷1900不理性的抉擇,本來他可以憑藉超高的琴藝,在現代文明中獲得享譽世界的財富與名譽,然而他卻選擇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拒絕現代文明的名與利,也拒絕著現代文明的繁華與進步,連同之前所復刻好的音樂磁碟,也險些被他全數銷毀。
然而這只是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天才隕落的惋惜,對於1900而言,我們所以為的不幸,在他看來儼然是他的有幸,他活成了自己所臆想的模樣,也活成了我們每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忙於生活奔波、疲於人情應付的現代人所豔羨的模樣。
他的故事源於海上,最終也回歸於海上。
正如同他與黑人老爹丹尼之間的羈絆一樣,平靜而來,平靜而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片雲彩。
於此間的我們而言,我們沒有1900那般拒絕生活的勇氣,我們所憧憬的美好,都只能夠在現世的勞碌奔波中負重前行,然而並非如同1900那般,只有拒絕生活的真實,才能夠成全自己的詩和遠方,在生活的瑣細之間,我們同樣也可以成全自己的風輕雲淡。
願你永遠富於對生活的冒險,像雪花一樣,即便偶爾身陷囹圄,也不忘勇闖天涯、砥礪前行的初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