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成數字地質資料館系統—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12月10日宣布:由全國地質資料館負責研發的核心數字系統——數字地質資料館系統,最終建設完成並通過驗收。今後,公眾通過這一系統,能免費獲取的地質資料可達50000件。此舉標誌著數字時代下,我國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邁上了一個重要臺階。

 

已建成的數字地質資料館系統,實現了基於數位化地質資料的全流程、多專題、大數據量、跨平臺的一體化綜合管理與服務支撐,是運用政府地球科學調查成果,直接面向公眾服務的公益性地球科學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辦主任徐勇介紹,這一系統免費發布近18000種、50000件地質數據資料,內容包括基礎地質、礦產資源勘查等,還包括與百姓生活相關的地質旅遊資源調查、農業地質調查資料和地學科普資料等。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江蘇泰州建成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
    江蘇泰州建成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20 10:03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5月17日,全國首家市級地質資料館——江蘇省泰州市地質資料館正式建成運行,標誌著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職能在有條件的地方正在探索由省部向市縣延伸。
  • 省級地質資料館實現電子閱讀全覆蓋
    省級地質資料館實現電子閱讀全覆蓋 2021-01-14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首家縣級地質資料館在如皋開館
    全國首家縣級地質資料館在如皋開館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18-12-08 字體:[ 大 中 小 ]
  • 中國統計資料館廣西分館建成開館
    中國統計資料館廣西分館建成開館 2020-12-02 1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建成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平臺地質雲
    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建成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平臺地質雲 原標題: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發布了我國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雲」。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國家核心地質資料庫面向社會全領域公開共享,並提供地質信息一站式雲端共享服務。
  •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滌綸短纖維生產基地—新聞—科學網
    8月31日,《中國科學報》獲悉,隨著20萬噸熔體直紡環保型短纖項目的全面建成,中國石化儀徵化纖滌綸短纖維年產能突破100萬噸,成為產銷量全球第一的生產基地
  • 27所高校學子角逐「地質+」雙創大賽—新聞—科學網
    浙江省地質勘查局黨委書記、局長張金根表示,「十四五」以及未來一個時期地質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更處於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的突破期,要以超常規的舉措打造全國地質創新的策源地、地質產教融合示範區、地質高素質人才蓄水池。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組合人才資源  投身地質調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我國地球科學領域的最高學府,自1952年建校以來,大量師生投入到地質調查與地質找礦的教學、科研與生產中,為我國地礦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同位素的應用廣泛,在核磁、心臟造影等放射診斷成像、消毒滅菌、地質礦床勘探、高精度測量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產業價值。同位素與基於同位素的核技術發展可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進步。近年來,國際上基於同位素的應用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
  • 韓國雄心勃勃 計劃2034年建成自主導航系統—新聞—科學網
    「韓國將在2034年建成自主的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並提供服務。」
  • 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培訓班開課
    7月2日~4日,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培訓班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來自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及各省地質資料館的110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內容有地質資料目錄數據採集規範,國家主要地質資料庫內容介紹與驗收要點,紙質成果地質資料匯交、驗收、整理要求,數字填圖地質資料的接收與驗收規範等。
  • 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圖   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據悉,該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解決了哪些關鍵性的科學問題以及指導找礦的重大突破? 創造了那些理論? 發表多少「重拳」的文章?有幾個被世界公認的青藏大科學家? 在國際青藏舞臺上究竟有多少話語權?「中國人在做小文章,外國人在做大文章」的現狀, 還要維持多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我國地質調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11月6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全國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暨「地質雲1.0」發布視頻會議,宣布我國地質調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地質雲1.0」正式上線服務,正式發布的《地質調查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地質調查信息化的目標和任務。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鍾自然出席會議並講話。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10年前科學網邀請我註冊,從此開始了與科學網和《中國科學報》的深入接觸。在科學網上,我完成了幾個轉變,一是從讀者變成了作者;二是從一個樸素的思考者變成了系統的思考者;三是從一個隱居者變成了活躍者。《中國科學報》一直是我的老師和學校,我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衷心祝願《中國科學報》越辦越好,科學網越來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