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齡還需要工作嗎?」在12月25日晚播出的《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中,主持人董卿問已是91歲高齡的鄭小瑛。
「不工作幹什麼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鄭小瑛淡定答道,「既然社會還有需要,我還幹得動,不乾乾什麼呢?」
當晚,中國新聞網創建了「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91歲依然工作」的話題,短短幾個小時後,網友們便將其推上熱搜,紛紛評論致敬「硬核奶奶」。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曾指揮演出過《卡門》《費加羅的婚禮》《蝴蝶夫人》等多部中外歌劇作品。她致力於交響樂普及,開創了在演出前向聽眾介紹曲目的「鄭小瑛模式」;她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女音樂家創辦「愛樂女樂團」,義務在學校、企業、農村演出經典樂曲。她曾被診斷出癌症早期,被醫生斷言活不過5年,卻憑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責任,演奏出更加壯美的人生樂章。
1997年,年近70歲的鄭小瑛從中央歌劇院離休,她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退休歸隱,做個悠閒的老太太,而是依然活躍在各地音樂會、歌劇演出的舞臺上。她創立了廈門愛樂樂團,數年後,這個年輕的樂團成為廈門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她帶著《土樓迴響》走出國門,創造了在世界12國公演70多場的輝煌記錄;她成立了「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至今仍在為全國各地培養歌劇表演人才;她開啟了校對、譯配西洋歌劇中文版的龐大工程,今年8月,由她領銜製作的義大利歌劇《茶花女》中文版表演音樂會在廈門演出,老人全程狀態在線,絲毫不減當年風採。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鮐背之年依然「狀態在線」的不止鄭小瑛。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中午,測產結果公布——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非常激動,more than excited!……」袁隆平高興得像個孩子。
「高產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把那麼長,差不多有兩尺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袁老不止一次談到他的「禾下乘涼夢」。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他說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了雜交稻,每公頃增產兩噸的糧食,可以增產一億六千萬噸糧食,每一年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
從畝產800公斤到1500公斤,從雜交水稻到「海水稻」,袁隆平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間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增收奮鬥不止。「我要從90後一直搞(工作)到百零後。」他說。
91歲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獲得者周永開,積極發揮餘熱,為黨員幹部講黨課,用紅色文化為大家凝心鑄魂;「最美醫師」陳彤雲,99歲依然堅持出診;回憶獲頒共和國勳章的時刻,84歲的鐘南山說:「走上紅毯去領獎時,我就走得快一點,顯示我還沒老,還能幹點事!」……
因為心中捧著熱愛與責任,夢想便有了超越時間的力量。這些硬核的「90後」,正是無數奮鬥不息的中國人的生動寫照。(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郭興 文字 張寒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