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義上來,鳥類是兩足,恆溫,卵生,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堅硬的啄的脊椎動物,符合這一定義的就是鳥了呀,鴕鳥就符合這一定義。
從生理特徵上來講,鳥類骨骼中空並且高度癒合,除了平胸總目(也就是以鴕鳥為代表的一類鳥)外胸骨發達,便於胸肌附著;體表被羽;呼吸時利用微氣管進行氣體交換,具有氣囊;沒有牙齒,消化系統短,利用尿酸進行代謝,鴕鳥也具有這些生理特徵。
從進化角度來說,鴕鳥和現存的其他的鳥類都來自於共同的祖先(主流的說法是鳥類由侏羅紀時期的恐龍進化而來),這一祖先物種經過漫長的演化和分化形成了現在的鳥類,鴕鳥就是其中之一。
會不會飛的確不是判斷鳥類最核心的標準,非鳥類中也有很多動物會飛,比如蚊子,比如蝙蝠。 鴕鳥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體重有100多千克,身高達2米多,要把這麼沉的身體升到空中,確實是一件難事,因此鴕鳥龐大身軀是阻礙它飛翔的一個原因。
鴕鳥的飛翔器官與其他鳥類不同,是使它不能飛翔的另一個原因。鳥類的飛翔器官主要是由前肢變成的翅膀,羽毛燈,羽毛中真正有飛翔功能的是飛羽和尾羽,飛羽是長在翅膀上的,尾羽是長在尾部的。
自然法則是無情的,只能適應而不可抗拒。如果鴕鳥的老祖宗硬撐著在空空蕩蕩的沙漠上空飛翔,而不是願意腳踏實地在沙漠上找些可吃的食物,可能早就滅絕了。退一步講,如果大自然最早把鴕鳥的老祖宗落戶在樹林裡而不是沙漠上,鴕鳥也許不會成為不會飛的鳥類,但也許它並不會稱之為鴕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