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情況之下,你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存欲望?
恐怕除了生存狂之外,沒有幾個人會給出肯定答案。現代文明給予人們一種錯覺——「生存似乎是理所當然」,但生存狂不這麼認為。
生存狂,是現實中的生存主義者。
在他們看來,一提生存就想起《行屍走肉》、《釜山行》這種世界末日茹毛飲血的場景其實是荒誕的。大隱隱於市的生存狂們大都本著「命要在,一切就還在」原則,預設各種不期而遇的天災人禍,時刻為生存準備著。
疫情期間,一位硬核奶爸,成為全網焦點。
為了保護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又苦於買不到合適的嬰兒防護裝備,他在《死亡擱淺》海報的啟發下,自己動手用貓咪太空艙改造了一個嬰兒安全艙。
這個能保障孩子正常呼吸,也能隔絕飛沫,還可以伸進手去安撫孩子情緒的安全艙,甚至得到了專業醫護的好評。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位動手技能滿分的父親,提到自己是一名生存狂。這不禁令人好奇,起源於冷戰時期美國的生存狂不是「深挖洞,廣積糧」,在自己挖的避難所裡守著一堆罐頭苟到最後的人麼,怎麼還能變身動手達人了?
保質期長達25年的「末日套餐」
對於紀錄片中人均擁有地下核防禦工事的,大多是老派生存狂。他們預設會發生全球性,甚至威脅人類生存的大災難,相信家才是自己最靠譜的防禦堡壘,不管任何極端環境,「深挖坑,廣積糧」才是活下去的資本。
乘風破浪的芸芸子透露了鄭鈞神似老派生存狂的迷惑行為:囤了一屋子的米麵糧油,擔心哪天沒有自來水用,還置辦了一臺河水淨水機。
在中國,僅在貼吧裡就有31萬生存狂,更別提活躍在豆瓣小組、生存狂網站的用戶。
受限於土地使用權問題,國內的老派生存狂不一定能「深挖坑」,但至少會信仰「廣積糧」。疫情中就有囤糧派靠自己的「戰備物資」讓一家老小吃喝不愁。
原本準備的防毒面具,在口罩緊俏的時候也派上了用場。
即便不是生存狂,恐怕現在大多數家庭也都會囤上幾包口罩
隨便曬張圖都能讓熱愛斷舍離的都市麗人抓狂的囤貨派,貌似最近也打算融入極簡生活了。
正如生存狂貼吧的logo一樣,國內大多數生存狂是信奉PSK的暴走派,緊急避險才是他們的預設。發現事態不對,拎包就跑,以期在混亂中等待秩序恢復,世界重啟。
PSK(Personal Survival Kit)是暴走派生存狂的哆啦A夢口袋,放置在經常停留的場所。
還有生存背包的豪華升級版BOB(hang out bag),一個能保證吃飽穿暖踏踏實實度過72小時以上的吃喝、裝備應急預案包。
家庭用的日常應急包,可以參考這份清單
和心臟病患者會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一樣,生存狂也會隨身攜帶一個EDC(every day carry),裝備各種可以隨時逃生的小物件,由於安檢要求和便攜需要,每個人對裝備的甄選也有出入。
可以說,生存狂不僅是囤糧,更是一門技術活,就像《行屍走肉》中那樣,要想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過硬的生存技能必不可少。
熟讀《赤腳醫生》學習急救知識,也通篇背誦野外生存技能,熟知洪水、地震、大火、溺水、海嘯、氯氣洩漏等情況下的應對措施,並牢牢掌握無線電等使用法則。
還有學會如何在陽臺種菜,在野外劈柴取火,製作太陽能發電板,打繩結、遊泳、釣魚、抓蚯蚓等接地氣的生存本領。
經驗老道的生存狂前輩,就像在海拉魯大地上奔馳的林可,上山入海,取火做飯,一入狂門深似海,萬千技能學不來......
即便日常堅持鍛鍊身體,學習格鬥和自由搏擊的體能派生存狂,也會告訴新入坑的成員,最好的防身術就是轉身就跑!儘量避免正面衝突,畢竟末世中容錯率太低。
而以上都只是活下來的籌碼,真正能決定生存概率的,還是求生意識。
比如遇到室內火災等突發情況,此時日常對安全出入口的觀察,對火情的快速判斷,結合日常的防備物資,迅速做出應對措施,才能更安全的活下去。
從方法論到世界觀,生存主義者們的日常能寫滿一本《如何做好一名生存狂》。
當然,生存狂們所有應對措施也不是閉門造車,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並在神秘組織「生存狂吧」、「生存狂小組」中交流互動,以期獲得最穩妥高效的生存技巧,可以說走的是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加野外急救培訓後的生存狂,分享自己的心得
親歷過抗災的生存狂,在「實戰」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
分享自己的EDC,也有人給出更實用的建議;
每當發生一個社會新聞,生存狂們都會冷靜的討論此情況下該如何逃生,以及需不需要優化自己的求生裝備。
在不了解生存狂這個群體之前,或許以為他們「人均被害妄想症」,腦子裡天天會幻想各種災難。實際看過生存狂的紀錄片後,才發現他們其實是一群理性樂觀的現實主義者。他們的準備不僅是自己存貨,也會投入緊急救援中,就像生存狂貼吧的slogan一樣:「力所能及,有備無患,自救助人,為國分憂」。
或許看著極端,但關鍵時刻能救命的東西,還是越「極端」越好,災難面前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