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生物科學學院動物生物學學科主任,動物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碩士點碩士研究生導師黎道洪教授及省內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的貴州喀斯特洞穴生物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此次研究,共發現隸屬3門10綱31目83科的310種洞穴生物。
其中,只能在洞穴內或主要生活在洞穴內的生物共有83種。
黎道洪教授告訴記者,為完成此次研究,科研小組共調查了貴州省內100餘個喀斯特洞穴。在發現的生物中,荔波雙邊凹螺、小戴溪螺、聚毛鉤蝦、緣毛鉤蝦、洞穴隙蛛、貴州隙蛛、貞豐高原鰍等數十種生物目前只在貴州有所發現,科研價值極高。據介紹,洞穴生物是地表動物進入地下逐漸適應或特化而形成的,相當數量的地下生物由於生態幅度很小,且生活空間狹窄,所以,當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受到局部汙染或破壞時就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目前我省尚沒有對洞穴生物的有效保護措施,保護的條件也極不完備。
據了解,洞穴生物生存可能遭受的威脅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大量捕捉,水汙染、化學汙染等等都是導致洞穴生物遭受毀滅性影響的重要原因。有關專家指出,對洞穴生物的保護首先要做好的是對其棲息地的保護,同時還要做好洞穴恢復等生態系統修復和系統性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黃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