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發現洞穴生物310種 科研價值高生存受威脅

2021-01-09 搜狐網

  由貴州師範大學地理與生物科學學院動物生物學學科主任,動物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碩士點碩士研究生導師黎道洪教授及省內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的貴州喀斯特洞穴生物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此次研究,共發現隸屬3門10綱31目83科的310種洞穴生物。

其中,只能在洞穴內或主要生活在洞穴內的生物共有83種。

  黎道洪教授告訴記者,為完成此次研究,科研小組共調查了貴州省內100餘個喀斯特洞穴。在發現的生物中,荔波雙邊凹螺、小戴溪螺、聚毛鉤蝦、緣毛鉤蝦、洞穴隙蛛、貴州隙蛛、貞豐高原鰍等數十種生物目前只在貴州有所發現,科研價值極高。據介紹,洞穴生物是地表動物進入地下逐漸適應或特化而形成的,相當數量的地下生物由於生態幅度很小,且生活空間狹窄,所以,當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受到局部汙染或破壞時就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目前我省尚沒有對洞穴生物的有效保護措施,保護的條件也極不完備。

  據了解,洞穴生物生存可能遭受的威脅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棲息地遭到破壞,人為大量捕捉,水汙染、化學汙染等等都是導致洞穴生物遭受毀滅性影響的重要原因。有關專家指出,對洞穴生物的保護首先要做好的是對其棲息地的保護,同時還要做好洞穴恢復等生態系統修復和系統性管理工作。

(責任編輯:黃慧敏)

相關焦點

  • 綠維文旅:洞穴的旅遊遊覽價值
    一、洞穴旅遊景觀構成旅遊溶洞景觀主要包括洞體、石景、水景、生物、文化景觀五種(王靜.旅遊活動對溶洞碳酸鈣沉積景觀影響及保護性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5):140-144):洞體是由地下水對碳酸鹽巖、硫酸鹽巖、滷化物巖體的溶蝕、侵蝕作用及後期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地下空間,主要由高大寬闊的廳堂、曲折迴旋的廊道、形狀各異的洞口三部分組成。
  • 不入洞穴,焉得科研寶藏
    隨著這次事件的發展,人們才驚覺原來洞穴是如此危險。事實上,相對人類對天空、海洋以及地表自然界等的探索,洞穴還是一塊未完全開發的處女地,而其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則成為科學家發掘「寶藏」之地。  危險的科研  沒有光,高大的絕壁,清幽的河水,未知的生物,處在這樣的環境,如同身在外星球。這就是洞穴。
  • 貴陽一洞穴探險隊在地下洞穴裡發現神秘的動物世界
    近段時間,來自貴陽市的一支洞穴探險隊伍,在貴州省內的洞穴探秘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洞穴生物,種類相當豐富,是地下洞穴中神秘的動物世界。,發現了不少神奇的洞穴生物,令人大開眼界,沒想到在神秘的地下,還存在一個猶如非洲大草原一樣的動物世界。
  • 550萬年前的洞穴被科學家發現,進去後,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畢竟大家都知道生物生存,必須有陽光,水,還有空氣。可令科學家們感到奇怪的是:這裡仿佛就是一個外星世界,因為莫維爾洞穴裡雖然沒有陽光,甚至連空氣都是有毒,可還是發展出了一個穩定而獨特的化學自養生態系統。這個洞穴的發現,也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 雲南發首個省級物種紅色名錄 2625種生存受威脅(組圖)
    據專家介紹,《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紅色名錄評估是一項物種滅絕風險評估。通過這一評定,來預警物種的生存危機。本次評估集全國200多位專家學者之力,對雲南省已知野生動植物物種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同時首次將大型真菌和地衣列入生物物種紅色名錄評估。
  • 探測器發現火星洞穴,科學家:它們或生存在地下
    探測器發現火星洞穴,科學家:它們或生存在地下雖然我們目前還沒真正找到外星生命的跡象,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外星生命的搜尋。在這麼多星球中,火星是比較受我們人類關注的一顆類地行星,有一些觀點認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當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只有當我們發現了生命的跡象,才會找到答案。在今年7-8月,將會有3個探測器擇機發射升空,開啟火星之旅,所以在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關於火星的細節。
  • 有關黑暗環境中生存的8種生物
    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完全在洞穴生態系統中生存,並認為在那裡遇到的大多數生物都是從外面遊蕩而來的。1831年,一種名叫霍根沃特病毒的甲蟲被正式描述,這一切都改變了。認識到這個蒼白、失明、長頸的食腐動物是完全適應洞穴生活的生物,這引發了洞穴生物學的開始。洞穴生態系統的研究作為其自身的科學規律。3、鱒魚
  • 烏龜冬眠能幾個月不進食,而洞穴裡有種生物,能做到7年不進食
    眾所周知,在自然界中有著數百萬種生物,如果要問哪一種生物的壽命最長?那我想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聯想到烏龜,畢竟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烏龜都是一種象徵著長壽安康的生物。不過,也存在著例外,有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名為「洞螈」的兩棲生物,據調查數據表明,一隻野生洞螈它曾維持了長達七年多的靜止狀態,卻依然存活。洞螈的外形有點像「娃娃魚」,外觀呈白色軀體,四肢比較細小,在民間它們被稱為「洞穴之龍」。洞螈是一種穴居動物,其生存環境主要是在那些漆黑潮溼的洞穴裡,它們平時主要以一些小蟲子為食。
  • 海南生物種類冠全國 受威脅物種579種
    中新社海口5月22日電(瓊芬)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著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在過去的50多年裡,海南共有200多個物種瀕臨滅絕。海南油杉、海南黃皮、海南長臂猿等物種已列為極危物種。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據此間媒體報導,海南生物物種種類及特有類群均居全國之首,但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海南省受威脅物種共579種。
  • 貴州地區發現「遠古世界」,超過80種罕見生物,有的長達十幾米
    地球經過千萬年、上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海陸布局,也就是說現在是陸地的地方在上億年前很可能是一片汪洋,比如貴州獨山大河口地質公園。根據考古研究和地質勘察發現,那裡曾經存在著一塊溫暖的淺海,養育了許多種生物,這就是著名的雞窩寨。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71種具有潛在威脅,其中1種變成「寶」
    作者:文/虞子期 對於生態系統來說,生物的入侵已經成為了全球「常規」物種遷徙的模式,並且帶來的破壞也是人類無法估量的,而根據6月我國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
  • 現實版「魔窟」,科學家在500萬年前洞穴,發現大量變異生物
    因此在地球上的絕大部分洞穴中,那裡的生命稀少、弱小,並沒有電影中呈現出的巨型恐怖生物。例如1768年在斯洛維尼亞南部的一次石灰巖洞穴中,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變異的穴居蠑螈,稱為洞螈,這種生物的外表跟龍有些相似,所以也被人們譽為地球上最像龍的生物。
  • 地底新發現,4000米深處發現「類人類」生物!或許威脅了人生生存?
    倘若地下真的有未知生物存在,那麼他們的生命必定強於人類,畢竟在這種高溫環境下人類是無法生存的。當科學家鑽探到了地下4000米時真的發現了沒有想到的生命。 科學家們曾經提出了無數的猜想,既然地上能有動植物和人類存在,想必地下也定會有生物存在,一種類人類生物的生存。
  • 湖南首次發現洞穴魚類金線䰾
    本報長沙訊 12月13日,記者從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獲悉,近日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一條地下河中發現了季氏金線䰾屬魚類,此為湖南省魚類的新記錄種,也是全省範圍內發現的第2種具有典型洞穴生存習性的魚類。季氏金線䰾的發現,對於我省魚類資源研究,特別是洞穴魚類資源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
  • 探險家發現550萬年前洞穴,內部的生物,或能揭開火星生命之謎
    人類是大自然中高等智慧生物,但是人類太脆弱了,無法面對大自然的環境變遷,動植物適應能力比人類強上太多,地球上的生物經過了好幾次大滅絕事件,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存活了下來。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便生物能夠存活下來,它們也會需要水源,水是萬物之源,幾個世紀前,甚至還產生了一種生命起源觀點說:人類是從海洋生物進化來的。
  • 南美高原發現24個新物種 生存受嚴重威脅(組圖)
    科學家近日在南美國家蘇利南(Suriname)的高原發現了24個新物種,其中包括一種會發螢光的紫蛙。不過,他們警告,這些動物的生存受到非法淘金活動的威脅。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帶領考察活動的「自然保護國際」組織的阿隆索說,發現這麼多非昆蟲類的新物種是不尋常的,這顯示有必要到偏遠地區勘探,尋找新物種。    身在蘇利南首都帕拉馬裡博的阿隆索通過電話說:「當我們到這些未受勘探的偏遠地區時,通常會發現幾個新物種……但他們多數是昆蟲。」她說:「令人興奮的是,這次我們還發現了許多新品種的蛙類和魚類。」
  • 4萬年前貴州古人吃啥?考古學家發現了這份「人氣菜單」
    歷時5年發掘,貴州招果洞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遺物遺蹟2016年,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歷經5年,累計工作時長800多天的連續挖掘,最終確認——招果洞遺址中的古人類活動的遺蹟
  • 華農發現新物種:雙河盲步甲
    華農師生「洞穴找蟲」發現新物種!記者 張璐瑤通訊員 方瑋 謝韓257.4公裡有多長?這是從廣州南站到韶關東站的距離,也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長洞——貴州遵義雙河洞的長度。從2009年開始,華南農業大學洞穴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的師生們就深入雙河洞研究洞內生物。
  • 被封存500萬年的洞穴,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仍然存在生命
    這個洞穴的發現可以說是20世紀生物學最偉大的發現,不僅讓科學家感到震驚,而且也印證了環境對生物進化選擇的魔力。如果按照我們以往的知識來看,這個洞穴可以說應該是一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因為這個洞穴已經至少被封閉了500萬年,與外界完全斷絕了聯繫。
  • 螢火蟲生存受城市光汙染嚴重威脅 離開原產地難活
    人類需要光、熱愛光,地上的螢火蟲,大海裡的水母……這些天生會發光的生物,叫人驚喜。  人們俗稱的螢火蟲,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據了解,全世界約有20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可分為水生類和陸生類兩種。我國境內活動的有約200-300種,但由於環境的破壞導致很多種群數量越來越少,而且在大肆的人為捕捉下,有些種群很可能在發現前就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