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前熱愛故土,痴心教育,愛生如子,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廣西十佳校長、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等諸多榮譽,被學生尊稱為「莫爸爸」;3月9日,他匆匆辭世,四面八方的學子自發湧來悼念——
生前,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捨不得離開講臺。
3月9日下午,接到莫校長去世的噩耗,韋景煜立即丟下手頭工作,趕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此刻,他身在北京,心早已飛到都安。
「校長就像我阿爸一樣」……在莫校長靈堂前,韋景煜堂堂八尺男兒,哭得像個孩子似的。
莫振高,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校長,學生口中的「莫爸爸」。他辭世的消息,引發了都安瑤山的普遍痛悼。
3月9日,這位把畢生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楷模,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長眠瑤山。
曾經歡快的校園,此時瀰漫著無盡的悲愴……因為,他才60歲,走得太匆忙了。
生前,他靠微薄工資、「化緣」善款圓了近2萬名貧困生的大學夢;身後,數千師生、十裡八鄉的群眾,用如潮般的哀思,表達崇高的敬仰和由衷的挽留。
悲慟 動容
——他的辭世,令整個瑤山心碎
3月9日下午,莫振高辭世的消息在網絡上瘋傳。短短幾個小時,幾乎所有都高校友都得知了這一噩耗。
都安高中資助辦主任韋喜鳳老師的電話被打爆,學生們都不相信,那麼高大結實的莫校長,怎麼說沒就沒了。
據介紹,莫振高2月份被診斷為前列腺增生和膀胱結石,但他仍堅持帶病工作。3月9日15時,「騙」老師們在南寧開會,實則治病的莫振高,因突發心源性疾病不幸辭世,享年60歲。
當晚21時整,都安高中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校園似乎忽然「停電」,一片靜寂——這是學生們自發組織的全校熄燈致哀活動。4600多名學生集體起立,為莫校長默哀3分鐘。
3月9日21時許,兒子莫智攜妻子從深圳趕到家中。剛下車,媳婦就癱軟在地,哀嚎著「爸、爸……」,可惜,莫振高再也聽不到這個「比兒子還親」的媳婦的呼喊了。
3月11日,連春節都「捨不得」回老家的廣州校友楊曉乾心裡明白,再忙再累,這一次必須回去,一定回去。「前幾天還和校長通話,說過段時間回來聚聚,想不到竟成訣別。」風塵僕僕的楊曉乾悔恨不已。
身在國外的校友藍程,則委託60多歲的父親藍老前來悼念。藍老眼睛紅腫,「校長是小孩的恩人,我們還沒得報恩他就走了,太痛惜了。」
連續6天,前來悼念的人絡繹不絕,都安縣城3家花圈店的花圈全部脫銷。
3月15日,以瑤山風俗舉行追思,都安民眾幾千人為「莫爸爸」送別,隊伍綿延數百米。
那一刻,莫振高無比崇高;那場景,令人無比悲慟、動容。
花朵 園丁
——學生是花朵,他是辛勤的園丁
他僅是一位高中校長,他的噩耗為何引起如此震動?
「如果學生是瑤山未來的花朵,他就是播種瑤山希望之花的辛勤園丁。」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一句評價語,概括了莫振高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為山區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大愛人生。
從小經歷艱辛的莫振高堅信:知識,才是焦渴的大瑤山迫切需要的陽光雨露。他選擇教書,就是帶著改變瑤山面貌的決心來的。
只要不出差,不放假,每天早上6時準時到校,晚上23時回家,這個「時刻表」,莫振高一直堅持了30多年。
教書育人,事必躬親。1996年以來,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堅持肩挑兩個畢業班以上的主科教學,每周上10節課以上,且成績優異。如此「痴心」教育的校長,放眼全國也是少見。
講臺上,莫振高是一位良師;講臺下,他更是一位慈父。
「幫助一個貧困生,就是幫助一個家庭。」從小父母雙亡、由姐姐撫養成人的莫振高,對貧困感同身受,對貧困學生格外用心和動情。
30多年來,為了不讓貧困生失學,大瑤山到處留下了莫振高家訪的足跡。2009年,遭受家庭變故的黃安添,心灰意冷想退學。莫振高了解情況後,步行山路4個小時到家中慰問,並把黃安添列入重點援助對象。當得知妹妹黃柳葵在別的學校讀高中時,莫振高把她轉進都安高中,方便兄妹倆互相照顧。
「沒有莫校長,就沒有我們兄妹的今天。」悼念現場,黃安添兄妹抱著師母黃西彥痛哭流涕,久久不能分開。
為了讓更多人幫助更多的貧困生,莫振高學會了「化緣」,到處遊說企業、單位、個體老闆捐資助學。為此,他得到「乞討校長」的稱號,他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的孩子。
曾有很多校友想請莫校長吃飯,都被他婉拒:「吃飯就免了,拿這筆錢幫幫貧困的師弟師妹吧。」
30多年來,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近10年來,他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幫助近2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都安高中也成為全國「圓夢-夢圓」的發祥學校。
30載苦心栽培,莫振高「桃李滿天下」。都安高中也名滿八桂,連續20多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都高校友遍布國內及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等國家。
知識,改變了山裡人的命運。其中,莫振高功不可沒。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廣西十佳校長、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厚重的榮譽簿,記錄了莫振高對教育無私奉獻、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
清貧 堅守
——他見識過大世面,卻心繫故土
清貧,是莫振高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過冬就2套運動服、2件保暖襯衫,那是莫振高為早上帶領學生晨練添置的。家裡就廚房、電冰箱最顯眼,那是為師生們到家聚餐準備的。辦公桌椅與學生「同款」,並不是沒有辦公經費,而是莫振高「剋扣」下來充當貧困生資助費了。
古山鄉的黃春茜一輩子銘記,自己考上大學後,因為沒有學費選擇放棄。莫校長知道後,第一時間趕到家裡,並拿出自己積攢下來的1000多元錢塞到她手中。大學期間,為了讓黃春茜安心完成學業,莫校長每月定期給她寄生活費。
事實上,慷慨的莫振高並不富有,唯一的經濟來源便是自己和愛人的工資。為能多資助一些貧困生,他們一家節衣縮食,省吃儉用。
如果說清貧是一種生存狀態,莫振高在這樣的狀態中鍛鑄了震撼人心的堅韌精神。
誘惑,不是沒有。多年來,由於教學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政府部門任職,被外地學校高薪聘請,但都被他拒絕了。
他熱愛瑤山、心繫故土。「如果我離開學校了,這些孩子怎麼辦?」這個信念,讓莫振高在都安高中一呆就是30多年,他甘願一輩子做個窮教書匠,做瑤山的孩子王。
這份堅守和責任,託起了數萬瑤山孩子心中的夢,也讓莫振高的心永遠飛不出瑤山。
傳承 希望
——繼承遺志,瑤山「燈塔」依然明亮
以前,每天早、中、晚上課鈴聲響起,一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都會定時出現在教學樓前。那是莫校長在督促同學們不能偷懶,趕緊進教室上課。
往後,都安學子再也看不到這個熟悉的身影了。但是,莫振高愛生如子的場景、諄諄教誨的聲音,仍歷歷在目、縈繞耳畔。
韋景煜還謹記,每次在校長家吃飯,校長都語重心長教誨,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知識,所以要拼命讀書,努力走出大山。這種「不放棄」的精神,至今仍讓韋景煜每每在困難時刻堅持挺住。
讓楊曉乾最感動的是,莫校長記憶力驚人,時隔多年,他依然記得每個學生的名字,甚至坐在哪個教室、哪個位置,考上哪所大學。每次見面或電話寒暄,莫校長不僅關心每一位畢業生的近況,甚至要求大家多指點師弟師妹,讓他們學有所用、業有所成。
校長辭世了,都安高中教研處主任宋顯斌發現,現在學校的學習風氣更濃了,學生們像是憋足了勁努力學習,用學習忘記失去校長的「痛」。
高三359班團支書韋靜告訴記者,每次經過教學樓,莫校長那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仍然依稀隱現,激勵她跑得更快,用更優異的高考成績,告慰校長的在天之靈。
莫振高,一個銘刻在瑤山群眾心坎上的名字,一位永駐學生心中的「莫爸爸」,他的靈魂在大瑤山永駐!
愛與責任的精彩詮釋
本報評論員
瑤嶺含悲,澄江嗚咽。我們為一位師者的猝然逝去感到無比的痛惜。
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豪氣幹雲的話語,但莫振高以畢生的心血,用愛與責任鑄就的豐碑,長留天地之間,聳立萬千學子心中。
他是那樣愛他的學生。四處「化緣」,八方求助,開創性的「圓夢行動」,展開無數瑤山學子的人生畫卷。自己生活清苦,卻拿出微薄的收入幫助困難學生。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一對姐弟得以相互照應。踏破鐵鞋,遍訪瑤山,拼盡全力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他是那樣愛他的事業。以心相許,不離不棄,謝絕三尺講臺外的所有誘惑,以一生的耕耘與守望,書寫民族地區的教育傳奇。朝於斯,夕於斯,心中沒有自己,只有教書育人,只有如何讓都高上層樓、再上層樓……
責任感是人類最寶貴的情感。有了強烈的責任感,面對國家才有盡忠之心,面對長輩才有盡孝之思,面對事業才有盡力之誠。莫振高的崗位責任感,是一個母親哺育孩子渴望成長的責任感,是一個農民培育莊稼期盼豐收的責任感。責任出愛心,責任出勇氣,責任出智慧,責任出力量。
愛與責任,成就一個師者的靈魂,詮釋著一個師者的崇高。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莫振高一樣的師者。我們的建設事業,需要無數個像莫振高那樣的工作者。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斯人已逝,榜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