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瑤山古寨,正好是民族節目表演的時段,16個男女演員頭頂陀螺、兩邊大拇指頂起兩個陀螺,雙飛、永爭第一,360℃太極旋轉,演員們不停在臺上換動作,精彩的表演,獲得臺下觀眾陣陣掌聲,人們紛紛大喊:漂亮!
陀螺是競技、健身、娛樂於一體的民族體育運動,是瑤山白褲瑤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全國民運會的奪金項目,如今在瑤族村寨裡,老老少少都在玩這個「寶貝」,陀螺已經不僅僅是體育、更成為瑤族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女生表演
瑤山陀螺王獨創「花式陀螺」 瑤山古寨的陀螺表演精彩絕倫。表演結束,記者腦海中還能浮現運動員們將陀螺放在手上旋轉的奇妙。循著這份好奇,記者找到寨子裡的「陀螺王」答疑解惑。
40歲的「陀螺王」謝友明個頭不高,中等身形,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記者好奇地問他為什麼大家叫你陀螺王?村民小李搶著說,因為謝大哥在2007年全國民運會上代表貴州隊參賽,拿到了第一塊陀螺項目比賽冠軍,之前這個是雲南省優勢項目。從2007年後,貴州陀螺比賽在全國和省級民運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據了解,陀螺從最初的狩獵生存手段演變成為一項民族體育項目,其種類除了全國民運會上的競技陀螺之外,還有花樣陀螺、銅鼓陀螺、蘑菇陀螺、雲南陀螺、鞭抽陀螺、羅漢陀螺等眾多種類。陀螺的比賽方式有多種,它的玩法與其他民族的玩法有很大不同,其他民族打陀螺是依靠鞭抽,而白褲瑤的陀螺是靠玩者的腿、腰、胯等合力通過繩索放轉。
謝友明介紹,他根據自身對陀螺的愛好,將傳統陀螺玩法融合瑤族文化的表現形式,開發出了具有表演觀賞價值的花樣陀螺,「花陀」投放到瑤山古寨旅遊後,當即得到中外遊客的青睞,該運動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從那時起,「陀螺運動」正式成為瑤山古寨文化旅遊的重點開發項目。
表演中和外國小朋友互動
小產業玩出「大名堂」陀螺產業發展起來後,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身邊簡單平凡的陀螺運動也可以賺錢!於是,在謝友明的帶領下,很多青年參與進陀螺賽場。
2013年,為了發展陀螺產業,謝友明成立了「瑤山白褲瑤陀螺協會」,隨後,2014年創辦了「瑤山陀螺加工廠」幫扶扶貧戶就業。由於「瑤山陀螺加工廠」生產出來的陀螺質量過硬,產品遠銷省內外,工廠開始有了營利,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並且不斷惠及更多瑤族同胞。目前,在陀螺加工廠和文藝表演隊上崗的主要成員有30餘人,若包括業餘參與者,總人數高達50餘人。
為拓展業務,瑤山陀螺協會以「脫貧攻堅」優惠政策為引領,組建了一支「瑤族文藝表演隊」,重點挖掘散存於瑤族民間的優秀民俗民風,通過加工整理後成為舞臺藝術,通過表演創收。比如,近年協會推出的「花陀表演」「猴鼓舞」「瑤」等大型節目。由於節目原汁原味地反映瑤族人民的歷史文化特徵,老百姓喜聞樂見,這些節目經常被社會上的開業、慶典、節日會演、民族聚會等重要活動邀請演出。僅在2018、2019年兩年間,表演隊應邀到荔波古鎮、小七孔東門等景點進行演出就達100多場,演出收入每年高達60餘萬元。每人分到手的錢也有幾萬元,基本上解決了家庭日常生活的開銷。
陀螺表演
培養人才傳承陀螺文化謝友明說,自陀螺協會組建至今,已為地方培養了眾多的體育人才。這些體育選手曾在2016年隨中國代表團出訪義大利多卡蒂國際傳統街頭遊戲藝術節,2017年參加由荔波承辦的第五屆州運會,2018年代表黔南州參加省第10屆少數民族運動會,2019年代表貴州參加全國第11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並且均取得優異的成績。
據了解,2004年荔波縣被確定為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陀螺項目訓練基地,2009年、2014年、2016年分別成功舉辦三屆全國陀螺邀請賽,組建的陀螺隊多次在全國賽事上取得優異成績。在2016年第一屆全國民族民間陀螺邀請賽上,中國少數民族體育協會授予荔波縣「中國陀螺之鄉」稱號。
荔波體育局王世軍副局長告訴記者,為確保陀螺項目能夠傳承下去,採取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通過舉辦全國高水平比賽、將外省高水平隊伍「請進來」,進行比賽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請高水平教練進行指導。目前已經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階梯制的發展和培養模式,把優秀的陀螺運動員輸送到高一級學校進行深造和培養,讓中國陀螺之鄉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才孵化基地。
文章來源:《貴州體育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丨莫海藝圖丨荔波體育局編輯丨胡春霞編審丨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