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角動量如何計算?不要忘記這一速度,地球自轉的牽連運動

2020-11-29 航空航天迷

上次小航和大家分享了工程中常用的兩個概念——轉動慣量和角動量,我們知道我們的陀螺轉子繞其自轉軸高速旋轉,小航這次就帶大家分析一下陀螺轉的轉動慣量和角動量。

01陀螺轉子的角動量

角動量是陀螺儀很重要的特性參數。轉子的角動量愈大,自轉軸的空間方位愈不容易改變,陀螺特性就表現得愈明顯。

陀螺轉子繞自轉軸作高速自轉運動,同時又繞框架軸作牽連轉動。轉子的角動量應當包括自轉運動和牽連運動這兩部分運動所產生的角動量。

首先研究由於自轉運動產生的角動量,這種角動量稱為自轉角動量。設轉子對自轉軸的轉動慣為Jz它繞自轉軸的自轉角速度為Ω,則轉子自轉角動量的大小是:

02自轉角動量:

方向:沿自轉軸並與轉子自轉角速度Ω的方向一致。

由轉子的牽連轉動所產生的角動量稱為轉子的牽連運動角動量。設轉子對赤道軸的轉動慣量為Je,它繞赤道軸的角速度為 ,則轉子的牽連角動量的大小是:

03牽連運動角動量

沿赤道軸(框架軸)並與轉子繞赤道軸的轉動角速度方向一致。

04陀螺轉子角動量是兩個角動量的合成

轉子角動量的大小為:

這時轉子角動量與自轉軸之間有一夾角:

為在限定的儀表體積內獲得較大的轉子角動量,轉子應儘可能設計成具有較大的極轉動慣量,並具有較高的轉速。我們來看一個練習題。設轉子極轉動慣量Jz=398克釐米2,轉子轉速n=24000轉/分,求轉子角動量。

解:首先計算出轉子自轉角速度:

轉子角動量:H=JzΩ=398×2513.27=106克釐米2/秒=1020克力釐米秒=0.102千克米2/秒

你是不是清楚了如何計算角動量了呢?

以上就是小航這次和大家分享的一個問題,我們陀螺的轉子繞自轉軸作高速自轉運動,同時又繞框架軸作牽連轉動。轉子的角動量應當包括自轉運動和牽連運動這兩部分運動所產生的角動量。

並且給大家提供了兩種陀螺角動量的求解方法,最終能夠求解出我們陀螺的角動量,希望大家能夠比較深刻的理解這些基礎的知識,從而掌握陀螺轉子的特性。這次就我們分享到這裡。

小航對航空航天有關人物、故事及科普知識非常感興趣,希望通過分享即獲得學習的樂趣,又能與大家共同進步。如果你也對航空航天知識感興趣,那就關注小航,一起成長吧!!

相關焦點

  • 陀螺自轉軸不垂直於外環軸時,陀螺的進動角速度如何計算?
    上次我們根據雙自由度陀螺轉子高速旋轉,陀螺的內環環受到外力時,兩自由度陀螺進行動性的分析,我們知道在陀螺的自轉軸、內環軸、外環軸三軸相互垂直時,我們可以通過右手定則判斷陀螺進動角度速度的方向,利用w=M/H來計算陀螺進動角速度的大小。
  • 雙自由度陀螺進動角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怎樣計算嗎?
    前面我們介紹了雙自由度陀螺的結構及穩定性,知道了雙自由度陀螺由於其自轉軸具有保持在慣性空間穩定的特性,我們在那地球上觀察雙自由度陀螺時,會發現有趣的視在運動「視在運動」,「視在運動」呢,就是法國科學家傅科利用陀螺儀證明地球自轉所利用的原理
  • 如何用角動量定理來分析陀螺進動呢?它是「右手定則」理論依據
    前兩次我們一起分析了陀螺雙自由度陀螺的進動現象,知道了用右手定則來判斷陀螺進動的方向,用w=M/H來判斷陀螺進動角速度的大小。我們知道在陀螺儀中,陀螺轉子的運動屬於剛體的定點轉動,故其運動規律可由角動量定理加以解釋。
  • 研究陀螺角動量時,坐標系如何建立?為何選擇內環軸坐標系?
    上次小航和分析了陀螺轉子的轉動時的角動量的計算問題,我們所取的動坐標系是與剛體固連,剛體相對動坐標軸的位置不隨時間而改變,所以剛體對各動坐標軸的轉動慣量和慣量積均保持為常數。如果各動坐標軸又取得與剛體的慣性主軸重合,那麼剛體對各動坐標軸的慣量積都等於零。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地球真的是永動機嗎
    宇宙間的天體都在旋轉,這是它們運動的一種基本形式, 但要真正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地球和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產生與太陽系的形成密切相關。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是由古代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非常稀薄的大片氣體雲,因受到某種擾動影響,再加上引力的作用而向中心收縮。
  • 力學教學筆記之進動的陀螺:理解角動量-力矩關係
    如果陀螺的軸與桌面垂直,與重力方向一致,它當然可以保持這種狀態不變;如果你推它一下,陀螺會發生傾斜,但是不會倒下,而是繼續自轉,同時繞著垂線方向轉動(這就是所謂的進動)。如果自轉方向是順時針方向,那麼進動方向也是順時針方向;反之亦然。顯然,這種情況與靜止陀螺不一樣。靜止的陀螺也可以垂直地放在桌面上,但是那個位置是不穩定的平衡點,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它倒下來。
  • 自轉是一種慣性運動嗎?為何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
    行星之所以沒有隨中心氣體一起落入太陽,是因為它們有足夠的角動量。行星繞太陽做圓或橢圓的離心運動,在沒有外來作用力的情況下,行星會繼續保持它原有的公轉軌道。這符合牛頓第一定律。(行星在原行星盤中形成)行星的自轉是因為在行星形成之初的時候,位於行星環附近的塵埃和碎片各自擁有不同的角動量,當這些碎屑聚集在一起時,它們的角動量差會推動行星向某一個方向做自轉運動。
  •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和公轉?
    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的太陽轉,這屬於公轉;而月亮、地球、太陽等星球,其自身都在繞著一個假想的軸旋轉,這屬於自轉。那麼天體為什麼會旋轉呢?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的歷史,就讓我們通過地球的旋轉來揭秘這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旋轉?
  • 自轉是一種慣性運動嗎?為什麼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簡單粗暴地說,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是因為地球有角動量且角動量守恆。而地球之所以有角動量,大多數人認為是因為地球形成時期質量被引力吸積而分布不對稱所致,當然也受太陽和月球潮汐力影響,還有人說是大碰撞造成的……,不過本人更傾向於地球具有的初始自轉角動量應該來自於現代星雲起源說中描述的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和太陽由同一原始星雲在自身引力下收縮形成的,由於角動量守恆,收縮必然引起整個星雲開始旋轉,最後形成中心天體――太陽及其自轉,還有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 從理論力學角度看翻轉陀螺——翻轉陀螺的部分定性結論
    下面我們分別從角動量和能量的角度討論滑動摩擦力的作用。先從角動量角度來看。如圖1(b)建立123 坐標系,保證坐標軸2 垂直於紙面向裡,坐標軸3 沿著柄(對稱軸)方向。假設陀螺一開始質心靜止,且繞3軸旋轉,角動量沿3軸的正方向。此時接觸點A的速度垂直於紙面向裡,滑動摩擦力垂直於紙面向外。
  • 地球自轉速度在減慢,未來會有停止的一天嗎?
    地球形成之初獲得了太陽系原始星雲的部分角動量,於是一直保持著自轉,但是地球的自轉速度在逐漸減慢,從最初的6小時自轉一周變為了現在的24小時自轉一周,理論上時間足夠長的話,地球最終將變為一年自轉一周,被太陽潮汐鎖定。
  • 八大行星自轉速度排行榜,地球排第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兒過陀螺呢?玩兒陀螺的技術如果很好的話,它可以在地上飛快地旋轉並且能夠旋轉很長的時間。有趣的是,宇宙中的很多星球就像陀螺一樣繞著一個中心軸旋轉著。這就是星球的自轉。在太陽系中有八顆大行星,它們都在自轉。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中誰的自轉速度最快?誰的自轉速度又最慢呢?今天咱們來一起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 八大行星自轉速度排行榜,地球排第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兒過陀螺呢?玩兒陀螺的技術如果很好的話,它可以在地上飛快地旋轉並且能夠旋轉很長的時間。 有趣的是,宇宙中的很多星球就像陀螺一樣繞著一個中心軸旋轉著。這就是星球的自轉。在太陽系中有八顆大行星,它們都在自轉。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中誰的自轉速度最快?
  • 地球自轉的力從何而來?為什麼不會停止,難道地球是「永動機」?
    只要是一顆行星,就會自轉,只不過自轉的速度不同,有些行星快,有些行星慢。如此看來,宇宙中的行星確實都是「永動機」,因為天體的自轉不會停止。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天體可以不斷自轉,真的是永動機嗎?首先,目前人類的科學無法真正給出答案,關於地球自轉的討論都停留在理論階段,只有幾個假說來給我們解釋,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在運動。
  • 用陀螺儀能夠證明地球自轉的一種現象——表觀運動
    上次前面我們介紹了陀螺的慣性空間穩定的特性,但是地球本身在不斷自轉,同時還要圍繞太陽公轉。除了兩極以外,地球上不同地點在慣性空間的方向也是不斷變化的,這樣兩自由度陀螺與地平面之間出現了相對運動,從地面上看,陀螺自轉軸的方向不斷改變,這種陀螺自轉軸相對地球的運動稱為「表觀運動」或「假似運動」。
  •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球自轉速度?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地球自轉速度?答:根據角動量(動量矩)守恆原理,地球自轉的角速度與地球轉動慣量成反相關關係。轉動慣量:物體轉動時其慣性的量度。它的大小等於組成物體各質點的質量分別與它們到轉軸的垂直距離的平方乘積的總和。其值越大,轉動狀態越不易改變。
  • 地球自轉速度變快,一天或要刪減1秒,科學家懷疑與冰川融化有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一周需24小時,自轉形成晝夜,自轉軸傾斜造成了四季更替。而因為我們和其他所有事物(包括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層)以相同的恆定速度與地球一起旋轉,所以我們沒有感受到地球在轉動。當然,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速度其實是忽快忽慢的,沒有一天是整整24小時的。
  • 地球自轉速度變快,一天或要刪減1秒,科學家懷疑與冰川融化有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一周需24小時,自轉形成晝夜,自轉軸傾斜造成了四季更替。而因為我們和其他所有事物(包括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層)以相同的恆定速度與地球一起旋轉,所以我們沒有感受到地球在轉動。當然,無論是運動還是靜止,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 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倒?
    「陀螺不倒」的性質是用在子彈、飛彈、飛機這類「重器」的飛行穩定性控制中,甚至手機中也有陀螺儀。一個「玩器」問題一旦變成「重器」,就得更精細地控制,這就不得不上數學和力學公式了。這當然需要專業知識。像下面這樣分析需要有很多鋪墊,就不聊了。
  • 解碼地理: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變化?
    一直到17世紀末,著名天文學家哈雷發現月球公轉的加速運動後,當時許多很優秀的科學家,如歐拉、拉普拉斯等,還是沒有認為這其實是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所造成的。最早解開月球加速運動之謎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早在拉普拉斯之前,就認為月球加速實質是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一種反映,而地球自轉的長期減慢則是由於地球上的潮汐摩擦引起的。可惜因為康德缺少定量計算,又因為沒有太陽和行星的「加速運動」作證,連拉普拉斯在當時也不接受這種正確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