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科學家應當利用魔術來研究動物思維

2020-09-22 新浪探索

  一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科學家應當利用魔術來更好地理解動物的智力和感知能力。這個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人類和動物都會被同一個幻覺所矇騙,研究效果將尤其出色。

  本文原文作者喬治•德沃斯基表示:「我一直不是很喜歡魔術。魔術確實很有意思,但總讓我覺得有點受到了冒犯。我被魔術師矇騙時,總感覺他們不知用什麼伎倆入侵了我的大腦,對我的認知薄弱點進行了利用。就好像我的大腦被黑客入侵了一樣。」

  說實話,魔術師們利用眼花繚亂的手部動作、五花八門的幹擾手段和各式各樣的幻覺,想達到的正是這一目的。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我們的大腦的確不是完美的,難免會受到這些伎倆的矇騙。

  但近日發表在期刊《科學:視角》(Science: Perspectives)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不僅是人類會受魔術矇騙,許多動物也容易上當受騙。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從科學角度來說,這是件好事。他們甚至鼓勵科學家,將魔術當作一種研究動物思維、行為和感知能力的工具。

  「魔術涉及的心理學為科學界提供了一件強大的方法論工具,可以用來測試多種物種的感知盲點與認知障礙。」該研究作者們在論文中寫道。這項研究是在劍橋大學埃利亞斯•加西亞•佩勒格林的帶領下進行的。「研究動物是否也會被能夠矇騙人類的魔術效果所騙,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研究注意力、感知力和精神『時間旅行』的絕佳契機。」

  這個想法其實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異想天開。過去十年來,隨著科學家在研究動物時採用了越來越多的魔術效果或魔術手段,這一概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中指出,許多研究人員都在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在實驗室中使用了魔術。這些實驗當然不是為了鬨動物一樂,而是為了考察動物對於這些邏輯不一致現象的反應。

  「雖然算不上新穎,但利用魔術研究動物認知能力是個了不起的想法,」金梅拉動物保護中心(Kimmela Center For Animal Advocacy)的神經科學家及執行主任勞麗•馬裡諾解釋道,「正如這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利用視覺幻覺等『欺騙』手段研究動物和人類的認知和感知能力。事實上,『欺騙』可以說是認知研究領域的中流砥柱。」

  馬裡諾指出,這篇文章提醒了我們,「可以利用一些之前沒想到過的、新穎機智的手段來研究其它動物。」

  這其中的核心理念是這樣的:如果某個魔術花招既能矇騙人類、又能騙過動物,就說明人類和動物在心理、認知和感知能力上一定存在某些共同之處。受這種思路的啟發,科學家不僅可以在人類和動物之間展開比較,還能將存在親緣關係的動物物種進行比較。除了證明某些物種擁有某種能力之外,魔術還可以凸顯不同物種在感知力、注意力和智力方面的差距。不僅如此,這些實驗還可以引領科學家,開創全新的研究領域。

  「我認為這篇文章最有趣的一點是,它提出我們可以通過判斷人類和動物是否對特定的魔術花招存在『認知盲點』、從而將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思維進行比較。」馬裡諾指出,「如果動物也會被那些矇騙人類的魔術花招和幻覺騙倒,就說明人類與動物在心理方面存在許多共同點。」

  「會被矇騙」居然能說明動物擁有智力或其它能力,這聽上去似乎有些離奇。但事實上,無論是人類、狗還是鳥,但凡會被矇騙,就說明他們對結果有一定預期。而我們之所以會有預期,說明我們會對過去的事情進行反思,我們知道事情應當會如何發展,也會對未來的事件進行預測。

  有趣的是,不同物種認知能力上存在的差異說明,某些物種也有專屬於自己的魔術花招。例如,前面提到的論文作者提出,有些鴉科鳥類會偷偷將食物藏起來,同時還會做些「假動作」,對那些想投機取巧的偷食者造成誤導。黑猩猩也會「將目光從自己想要的東西上移開,好轉移競爭者的注意力。」

  能夠耍這些花招,說明這些動物的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複雜程度。例如,它們知道有其它思維主體的存在,並且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即在某樣物體離開視線之後,可以在腦海中形成該物體的形象,並且一直留存在記憶中。

  但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動物在上當受騙後,並不會用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驚奇或困惑。那麼科學家要如何得知某隻動物是否上當了呢?文章作者指出,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測量動物在思考這個花招上所花的時間。如果「與一般事件相比,動物觀察某起時間的時間要長得多,」就可以認為這起事件令動物感到驚奇了。

  另一大挑戰在於,並非所有物種與人類互動的方式都是相同的。例如,鳥類似乎對這類實驗很感興趣,但黑猩猩就對此興趣索然。文章作者們建議,通過對動物進行訓練來解決這一障礙。

  他們希望,未來的研究人員可以在對動物思維的研究過程中使用更多的魔術效果。

  「利用該文章作者提出的想法,我們能夠以無害的、非入侵式的手段進一步研究動物思維,」馬裡諾指出,「這類研究也很容易進行必要的條件控制。」

  至於這些實驗可能存在的倫理學風險,馬裡諾稱自己並不擔心,「唯一的問題可能只在於『把動物圈禁在實驗室中』這一基本倫理學問題。」

  這點說得不錯。科學家在開展動物實驗時,必須始終牢記「3R」原則:減少(reduction),優化(refinement)和替換(replacement)。無論在動物身上開展何種實驗,都必須遵照這些基本原則,不能失了體面。(葉子)

相關焦點

  • 德國研究稱部分中藥或對人體有害可致癌
    核心提示:本周發表的兩篇研究報告表明,部分中醫療法或對人體有害。科學家此次利用分子基因學對部分中藥成品進行了分析檢驗,發現其中有些藥材成分並未寫在產品說明項當中,有些藥材成分甚至已被列為非法藥物,如果患者服用,有可能會誘發癌症。
  • 研究稱美國實驗動物用量激增
    圖片來源:ARMIN RODLER/FLICKR 一個動物權利組織表示,美國聯邦經費資助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的實驗動物用量在過去15年間增加了73%,其中主要的驅動力是老鼠用量的增加。他們指出,研究人員在減少老鼠用量方面做得不夠,而這些動物被一些聯邦動物保護法排除在外。
  • 向動物受眾表演魔術是否會在非人類動物的腦中揭示有關認知的新穎線索?
    向動物受眾表演魔術是否會在非人類動物的腦中揭示有關認知的新穎線索?(GRAPHIC: A. KITTERMAN/SCIENCE)(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向動物受眾表演魔術是否會在非人類動物的腦中揭示有關認知的新穎線索?Elias Garcia-Pelegrin和同事在一則《視角》文章中概述了目前對魔術心理學的研究,闡釋了如何將其用作探索動物認知和感知的框架。利用魔術效果進行實驗(如變戲法、幻覺和分散注意力等旨在破壞觀眾期待的心理技巧)正被科學界日益用作了解人類感知、注意力和認知盲點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告知存在於記住過去或預料未來中的盲點。
  • 遺傳學研究人員應當提供遺傳數據給參與者
    當另一個研究團隊要我為他們的全基因測序項目捐獻我自己的遺傳物質時,作為交換,我要求獲得我們的原始數據來探究、分析和存檔。一點也不奇怪的是,我的請求遭到拒絕:生物醫學和遺傳學研究的現狀並不會將個人水平的數據返還給參與者。我仍然加入了這項研究,但是這嘲諷的事又在我身上應驗了:我的個人數據將讓上千名科學家(包括我)通過訪問受到限制的資料庫而獲得。
  • 科學家希望頭足類動物研究更人性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希望頭足類動物研究更人性化但Crook現在已經證明,普通的酒精和氯化鎂都是對該動物有效的麻醉劑——這對於研究頭足類動物的科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信息。 頭足類動物似乎不是理想的實驗動物。它們都是海洋生物,所以需要複雜的海水系統維持它們的生命,而且它們不願意待在原地——章魚可以從微小的洞中逃脫,而烏賊則可以將自己從水箱中噴射出來。但是,它們獨特的生物學和行為使其成為許多領域的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
  • 科學家研究稱:達爾文"物競天擇說"觀點存在錯誤
    科學家研究稱:達爾文"物競天擇說"觀點存在錯誤    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存在著錯誤——事實上優勝劣汰並不能促進物種的進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存在著錯誤——事實上優勝劣汰並不能促進動物的進化。
  • 白日夢不是沒用 研究稱走神會讓人產生創新性思維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 美媒稱,最近有研究顯示,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相互發生作用,會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走神」,而大腦的控制系統與「走神」之間發生的一種特殊互動,則會讓人產生創新性思維。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30日報導,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卡琳娜•克裡斯託夫和她的同事們,不久前在學術期刊《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發表論文,對最近20年的神經科學研究進行了回顧。他們試圖對大腦如何走神以及怎樣從中獲益做出解釋。當神經學家們剛剛開始使用影像技術時,他們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現象。
  • 研究稱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櫛水母(圖)
    研究稱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櫛水母(圖) 傳統觀點認為,外形上類似巖石和珊瑚的海綿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但一項基因學研究卻得出了最新結論:櫛水母才是最早出現的動物。這種凝膠狀、類似水母的海洋動物,可能早在6億年前就已經出現。  各種動物進化的起點  櫛水母是一種類似於水母的凝膠狀海洋動物。在試圖填補櫛水母基因組序列中空白的時候,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動物與地球上的其他動物物種存在聯繫。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
    中科院 供圖  中國科學院8月2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 研究稱木衛二地下水可維持生命 氫氧比例類似地球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導 西媒稱,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刊登在《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木衛二地下水中存在維持生命形式的必要的化學平衡關係。據西班牙《阿貝賽報》5月18日報導,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堅信木衛二冰封的地表下蘊藏著深邃浩瀚的鹹水海洋。
  • 腦電波之謎困惑科學家百年,最新研究稱其很重要
    這些觀點已經存在了數十年時間,但是大部分神經系統科學家很少在意它們。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在此之前大多數行進波的報告僅僅描述了這種波而沒有確定它們的意義。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神經系統科學家Terry Sejnowski稱:「如果你詢問一般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的話,他們會說這是一種附帶現象,就像引擎的一種嗡嗡聲。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模式動物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細胞死亡是由細胞膜結合激酶RIPK3和它的底物MLKL來執行的。>RNA測序技術來研究神經元分類,並首次把這一技術運用到果蠅的大腦嗅覺神經元中。研究人員表示,在於對之後的高等動物或者人類神經細胞分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種新的果蠅大腦嗅覺投射神經元的單細胞RNA測序方法可以運用到果蠅的其他組織細胞或者其他動物模型中體積較小的細胞類型中。
  •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越喜愛恐龍的孩子智商越高,思維更靈活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越喜愛恐龍的孩子智商越高,思維更靈活據中新網3月28日綜合報導,很多小朋友都喜歡恐龍,尤其是男孩。近日的一個研究表明,如果你家的小朋友非常喜愛恐龍,並且能夠分辨出腕龍和梁龍的區別,表明這個小朋友的智力水平比較高,思維更加靈活。報導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通過研究發現,對恐龍有「強烈興趣」的小朋友可能有更高的智力水平。
  • 研究人員稱利用高壓氧治療艙逆轉了衰老過程
    一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利用這種醫療設備逆轉了老年人的衰老過程。資料圖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首次此類研究,他們針對的是跟壽命縮短有關的特定細胞和DNA。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35名64歲以上的人在壓力環境下的氧療是否能逆轉衰老的影響展開了研究。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裡,這些上了年紀的參與者每周需要工作五天,每天工作90分鐘。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小組研究了衰老細胞--跟組織和器官退化有關--受到的影響。另外,研究人員還測量了每個參與者的端粒長度,端粒是一種跟細胞過早老化有關的分子。
  • 休·傑克曼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致命魔術》奇幻魔術
    魔術利用科學來唬人,電影利用科學來強化論述。看《致命魔術(ThePrestige)》時,一直看到工作人員字幕時,我才看到大衛.鮑伊(DavidBowie)的名字,才赫然發覺他也參演了這部電影,為什麼沒有認出他來呢?他演的角色是誰呢?
  • 研究稱:雄老鼠會用貓尿氣味增強性吸引力
    據國外媒體報導,老鼠對於貓的氣味似乎天生恐懼,但科學家們近日稱,最新的研究發現雄性老鼠會利用貓尿氣味來突顯自己的雄性特徵,進而對雌老鼠構成更強的性吸引力。貓尿增強雄老鼠的吸引力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生物學》雜誌上,科學家們公布了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除了克隆,科學家研究出基因編輯!網友:道德上行不通
    所以對於這一事項的研究,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為了延長壽命,大家都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保養,或者是利用科學技術來實現這一點。近日有消息稱,「永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第1種方法在之前就已經引起過大家的關注,那就是克隆。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經有動物克隆成功。這種方式是利用基因,完成生命的複製。
  • 美國研究稱櫛水母是地球上首種動物 並非海綿
    新華網華盛頓4月20日電 美國科學家最近公布的研究成果認為,地球上的第一種動物是結構相對複雜的櫛水母,而並非此前普遍認為的無脊椎海生動物海綿。  據美國媒體20日報導,美國布朗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最新技術分析了海量遺傳數據,確定了動物生命樹底部的最早分離時間。
  • 研究稱人類或從5億年前海洋動物演變而來(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10月13日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從5億年前長相酷似魚的海洋動物演變而來,該動物擁有第六感,由此推出人類確有第六感。  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經過長達25年的研究後,發現人類和多達65000多種脊椎動物都是由一種擁有「第六感」的長相酷似魚的海洋動物演變而來。據悉,這種生物生活在5億年前的海洋中,具有良好視力、頜及牙齒,還具有能夠感知水中電流的高度發達的感應器官,使它們能夠在水中相互交流、捕獲食物和辨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