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研究人員應當提供遺傳數據給參與者

2020-11-30 生物谷

2016年11月13日/

生物谷

BIOON/--作為一名人類遺傳學研究員,我對上千名無名陌生人的DNA進行分析。今年早些時候,我經歷了同意書的另一面,因而感到失望。當另一個研究團隊要我為他們的全基因測序項目捐獻我自己的遺傳物質時,作為交換,我要求獲得我們的原始數據來探究、分析和存檔。一點也不奇怪的是,我的請求遭到拒絕:生物醫學和

遺傳

學研究的現狀並不會將個人水平的數據返還給參與者。

我仍然加入了這項研究,但是這嘲諷的事又在我身上應驗了:我的個人數據將讓上千名科學家(包括我)通過訪問受到限制的資料庫而獲得。隨著對這種信息的意識和有用性在增加,我擔憂被拒絕獲得自身遺傳數據的潛在志願者將變得更不願意將它們貢獻給科學。因此,

遺傳

學研究界必須改變在歸還個人數據方面的立場。

當然,有充分根據的理由來說明為何研究通常並不歸還這些數據。研究人員很少再接觸參與人員,而且這樣做可能會將資源和注意力從主要的項目目標轉移開來。研究並不是醫學,而且歸還數據能夠產生誤導性的印象:研究人員正在提供醫療保健。歷史上,也很少有歸還

遺傳

數據的原因,這是因為志願者不能夠獲得接受、儲存或理解它們的工具。

但是在實驗室之外,如今更多的人想要和期待獲得所有類型的個人數據,而且這一趨勢也沒有表現出放緩的跡象。健康數據也不例外,大量健康和「

移動醫療

」應用程式(

app

)如今正進入市場就可證明這一點。未來的一代將當然認為我們的個人計算設備是幾乎無限制的「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和自我追蹤活動的

載體

幾個在線平臺的存在是為了幫助人們探究他們的遺傳數據,其中這些平臺是由營利性企業、學術團隊或自學的民間科學家開發的。自從2011年發布以來,openSNP網站已吸引了4000多名用戶,他們中的一半已上傳遺傳數據。自從去年十月份發布以來,DNA.LAND平臺已吸引32,000多名參與者。在2008年上市以來,作為最早的第三方解釋工具之一,Promethease報導每天開展上百項分析。其他的工具,如GEDMatch何Genome Mate Pro,吸引著上千名渴望將

遺傳

分析整合到族譜研究中的用戶。

很多科學家們充滿懷疑,而且有時嘲諷消費者或者「娛樂性」

基因組學

。儘管這些產品存在缺點,但是它們突觸強調人們利用他們的遺傳數據能夠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對與志願者維持良好關係的遺傳學研究界而言,它必須更加認真對待這些活動。很多當前的大規模

遺傳

學研究依賴於遺贈的數據集,而且不必考慮這種新的「參與者作為主人」的文化。但是遺贈研究不能夠無限期地促進未來的研究。

遺傳

學研究界需要開發一種預期的基礎結構來歸還原始數據給有興趣的參與者。根據研究的性質,歸還基因型數據的形式可能存在差異---比如,依賴於是否開展下一代測序或微陣列基因型分析。基金資助機會應當包括用於參與者數據歸還的資源。研究團隊應當開發和採取知情同意的程序,因此參與者能夠針對獲得他們的原始數據作出決定,包括自我引導的解釋和分析。

要使得數據歸還具有可行性可能需要構建安全網絡接口等技術系統。然而,我們已有安全的和穩健的方法來科學界分享數據,因此文化上的必須變化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障礙。

一些研究計劃已正在實驗開展中。在9月份早些時候,紐約市紐約基因組中心發布Seeq,即一種智慧型手機

app

和研究平臺,通過它個人能夠支付適當的費用(大約50美元)來接受他們的全基因組序列和一些解讀的報告(比如祖先來源和微生物組譜)。研究人員也需要積累基因組來開展他們自己的研究項目。

大多數可獲得的消費者

基因組學

測試關注基因組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更新的更加強大的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測序方法以快速下降的成本提供更加詳細的細節。由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門戶網站MyGene2能夠讓基因測序和醫學數據在家庭、醫生和研究人員之間分享,以便實現追蹤罕見遺傳病的目標。當人們成為他們自己的

遺傳

數據的管理者時,諸如此類的

基因組學

工具越來越多。

大數據

時代引發大問題,包括誰應當擁有健康和研究數據。法律上,一旦研究參與者捐獻他們的生物樣品給科學研究,他們就可能並不擁有它們,或者從它們中提取出的數據。但是作為研究人員,我們就沒有義務尊重尋求自身原始數據的參與者的個人自主權?僅從一種合理的互惠角度而言,要求訪問他們的原始數據與要求擁有或控制它們並不一樣。讓我們展開對話。畢竟,如果潛在的參與者能夠從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中獲得他們的

遺傳

數據,那麼他們可能一起拋棄傳統的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作者為:Sarah Nelson,由生物谷小編編譯和整理。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參考資料:

1. Geneticists should offer data to participants

Nature, doi:

10.1038/539007a

2. Regulation: The FDA is overcautious on consumer genomics

Nature, doi:

10.1038/505286a

3. Nature readers flirt with personal genomics

Nature, doi:

10.1038/478019a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生物樣本庫綜合應用與發展論壇

會議時間:2017.1.06-2017.1.07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biobanking/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的聯繫
    研究人員對100,000名加州人的遺傳學數據和醫療信息進行了研究,揭示了遺傳學突變、端粒與疾病之間的緊密聯繫,端粒是染色體末端保護性的DNA序列。大型保健機構Kaiser Permanente(KP)是該biobank的建立者,他們稱這些成果還只是個開端。 這一項目旨在收集大量人群的醫療信息和DNA數據,以便分析疾病、生活方式、遺傳學特徵與基因之間的關聯。
  • 遺傳學研究的「雷區」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變異對個人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來自它們對智力的影響。但這些結果同樣引發了許多非議,以及與優生學有關的擔憂。另一些批評者認為,這些研究只關注了遺傳因素,而忽視了其他非遺傳因素,例如貧窮,而這些非遺傳因素對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影響更大。查布裡斯認為,這項研究實際上有助於提高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比如,幫助發現那些需要加強早期教育的學齡前兒童。
  •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在類器官或3D癌症文化中進行了首次大規模表觀遺傳學表徵,並將數據提供給研究團體,以促進有關腫瘤發展和進展的新發現。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由Eduard Batlle Lab IRB Barcelona拍攝的類器官圖像通常,有希望的癌症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應用於患者時會失敗。
  • 遺傳研究多樣性問題凸顯 |...
    人類遺傳研究依賴於大量的生物樣本和基因數據。3月21日,《細胞》雜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的綜述和評論文章。樣本多樣性的缺乏不僅限制了研究人員識別遺傳變異與疾病關聯的能力,並有可能導致醫療健康研究中種族差異的擴大,使代表性不足的少數群體無法從個體化醫療的成果中獲益。個性化醫療是一種新興醫療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臨床醫生可以使用基因組學和其他先進的技術來確定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策略,與傳統醫學一刀切的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基因組數據和臨床數據的整合有助於臨床醫生預測、預防和治療疾病。
  • 一項跨國人類遺傳研究被指違反倫理準則及法律法規
    研究發起人,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質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Eske Willerslev說,他帶領的團隊獲得了印尼政府的相關許可,並且遵循相關規定行動。然而印度尼西亞官方卻表示,該研究團隊並未獲得當地評審委員會的倫理批准,而且在沒有恰當文書的情況下從該國採取DNA樣本。學界也指出,參與該研究的唯一的當地研究者並沒有進化學或遺傳學的相關背景。
  • 新研究稱受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影響
    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行為受到多種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會帶來微小的變化。這與遺傳變異和環境影響共同決定身高的情況類似。 在8月29日(周四)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裡,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利用現有的基因資料庫完成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和同性性行為研究。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儘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和無數資金的投入,如今科學家們仍然無法治癒阿爾茲海默病,阿爾茲海默病是一種最常見的老年痴呆症,但目前科學家們對該病已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此前研究結果表明,阿爾茲海默病並不是一種可遺傳的疾病,但研究人員推測,表觀遺傳學機制或許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為了闡明這種情況是否屬實,研究人員重點對DNA甲基化進行了相關研究,DNA甲基化就是將一個甲基化基團添加到DNA核苷酸上
  • 研究發現,同性戀可能和遺傳有一定關係
    關於基因在同性戀行為中的作用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研究報告的發表,引發了關於同性戀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引起的爭論。這項研究首次在2018年的遺傳學會議上報告,發現了5種與同性性伴侶相關的基因變體(SN:10/20/18)。但是研究人員在8月30日的《科學》雜誌上報導,這些被稱為SNPs的變異並不能預測人們的性行為。
  • Olink等機構為英國生物樣本庫5萬參與者提供蛋白標誌物檢測
    該研究中,UK Biobank將採用Olink最新的測序蛋白組Explore 1536 NGS平臺,對53,000名參與者的56,000個血漿樣品進行血液循環蛋白組檢測(檢測超過1500種低豐度蛋白標誌物),從而在20周內獲得7百萬蛋白標誌物數據。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黃三文領導的國際番茄變異組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各地的360份番茄種質進行了重測序分析,構建了完整的番茄遺傳變異組圖譜,為揭示番茄的進化歷史、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
  •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6-04-20   今日/總瀏覽:1/4300
  • 《自然—遺傳學》:兩遺傳變異致人衰老更快
  • 表觀遺傳學研討會在中國農大召開
    5月2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The  Mini-Symposium  on  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小型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教報告廳舉行。此次研討會為表觀遺傳學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也為國內學者與該領域的專家創造了交流探討合作的良好機會。副校長孫其信出席了研討會。
  • 重磅:全球最大樣本中國漢族人群影像遺傳學隊列研究發表
    中國影像遺傳學研究旨在研究與神經影像和行為表型相關的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收集了7000餘名年齡在18-30歲之間的中國漢族健康人群的基因、神經影像、環境和行為學數據。作為非高加索人群大樣本神經影像遺傳學隊列的先驅,該隊列可以與高加索人群進行比較研究,從而提供有關遺傳-神經影像關聯種族差異的新見解。
  • Nat Genet:表觀遺傳學研究揭示治療侵襲性癌症的新型聯合療法
    2019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表觀遺傳過程通過調節細胞基因的活性,使細胞能夠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在基因激活中起關鍵作用的蛋白之一是BRD4,這是一種研究較透徹的"表觀遺傳學解讀器",可與組蛋白和非組蛋白上的乙醯化賴氨酸殘基結合。
  • Science:遺傳因素推動下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然而,這些研究都沒有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絕大多數DNA變異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改變細胞行為、引起特殊性狀(例如身高)出現差異的?本期期刊中的三篇文章(第750頁由Kasowski等人撰寫的文章,第744頁由Kilpinen等人撰寫的文章,第747頁由McVicker等人撰寫的文章)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以便於研究者們探索人群中遺傳變異與性狀差異之間關聯性的潛在機制。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Nat Methods:光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利器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創新的研究方法並不是特別多。光遺傳學方法過去多應用於神經系統的研究。然而,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光遺傳學應用範圍,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組織器官的細胞生物學研究,這一全新的技術可能會細胞生物學研究帶來新的曙光!傳統對細胞信號研究幾乎都是線性的,而光遺傳學可能提供了立體、空間,以及動態的細胞信號特徵,也可能為人類認識細胞信號轉導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2019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學習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能力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新藥發現模式。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
  • 科學家證實表觀遺傳修飾可以跨代遺傳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強勁的證據證實不僅遺傳的DNA本身,而且遺傳的表觀遺傳指令,都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再者,這些新的認識首次描述了這種遺傳信息的生物學結果。這項研究證實母本表觀遺傳記憶是新的一代發育和存活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