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跨國人類遺傳研究被指違反倫理準則及法律法規

2021-01-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8年4月,一篇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在印度尼西亞引起了軒然大波。該研究從基因層面揭示印度尼西亞巴瑤族人如何成為更好的潛水者,被認為加深了對最近人類進化的理解。然而該國卻有些人認為此項研究忽視了當地的倫理準則、法律法規和自身需求。

    研究發起人,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地質遺傳學研究中心主任Eske Willerslev說,他帶領的團隊獲得了印尼政府的相關許可,並且遵循相關規定行動。然而印度尼西亞官方卻表示,該研究團隊並未獲得當地評審委員會的倫理批准,而且在沒有恰當文書的情況下從該國採取DNA樣本。學界也指出,參與該研究的唯一的當地研究者並沒有進化學或遺傳學的相關背景。

    事件在今年5月底火速升級,同樣在研究巴瑤族人的艾傑曼研究所遺傳學家Pradiptajati Kusuma指出,按照印尼提出的關於涉外研究的嚴格的新法規(政府提出,尚未頒布實施),該團隊可能將面臨起訴,甚至有拘留的可能。這使得文章的第一作者Melissa Ilardo取消了7月份去往印尼的行程安排,她表示自己非常害怕,「為了讓這項研究符合倫理地、正常地進行,我已經竭盡所能,所以(面臨起訴)這樣的事情讓我非常傷心。」她表示原本她決定在那次行程中告訴巴瑤族人相關研究的結果。

    Willerslev研究組獲得了位於印度尼西亞研究、技術和高等教育部(通常稱為RISTEK)的研究許可,以及丹麥國家健康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倫理許可。Willerslev說:「我們被告知RISTEK許可已涵蓋了當地的倫理許可,因此並不存在倫理違規」。然而RISTEK外國研究許可協調小組的秘書Sadjuga認為,涉外研究至少需要通過一個印度尼西亞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查。印度尼西亞衛生部國家衛生研究與發展倫理委員會和國際醫學科學組織理事會指南都指出該團隊應該要取得印度尼西亞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不僅如此,該團隊的DNA樣品在轉運至哥本哈根進行分析過程中也可能存在違規行為。Ilardo說,她向RISTEK申請了一份材料轉讓協議(MTA),但是雅加達國家衛生研究與發展研究所的主席西斯萬託表示,人類DNA樣品的轉運應該取得該研究所的批准。

    同時,讓一些印度尼西亞科學家感到憤慨的是,該研究論文中唯一的印尼人是Tompotika Luwuk Banggai大學的一名教育研究員,論文稱她「提供了後勤支持。」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印度尼西亞生物信息學家Mohamad Belaffif說,外國研究團隊「理應讓印度尼西亞科學家參與該研究的各個階段中來」。

    在Ilardo向RISTEK提交的申請中,她還承諾與巴瑤族人組織會議,告知他們研究結果。儘管她仍未放棄這個計劃,一些學者認為這已經太晚了。「一般來說,研究結果應該在出版論文同時或更早反饋給參與者,這樣他們才不會到最後一刻才知道,」加拿大生物倫理學家Conrad Fernandez說。

    印度尼西亞茂物農業大學的生物學家Berry Juliandi表示,外國研究人員很難完全理解該國「混亂」的倫理制度, 「這個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印度尼西亞外國研究許可制度的薄弱」。

    人類遺傳資源是人類繁衍和發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審查是保障國家和公眾安全的重要武器。我國於1998年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施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的人類遺傳資源,加強人類基因的研究與開發,促進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法律保障。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應當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宣貫,加強對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的認識,確保在開展涉及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項目時能嚴格按規定辦理報批手續,防止寶貴人類遺傳資源的流失。

相關焦點

  • 國家衛健委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科研應按法律和倫理準則...
    該事件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國家衛生健康委重申,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根據廣東省及有關部門需要,配合做好後續處置工作。
  • 法學專家: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涉嫌違反多項醫療法規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其面臨的醫學風險和倫理問題備受質疑。編輯基因到底是什麼技術,它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用於人體的編輯嬰兒其主要問題是什麼?在倫理上和法律上又面臨哪些問題?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基因標記技術本身有廣泛的研究應用前景,但目前用於人體還有很大的技術風險,其次,事件中選擇編輯CCR5基因也非常不科學,很可能造成嬰兒其他方面的免疫力下降。法律專家也表示,此舉涉嫌違反與醫學倫理審查相關的多項法規。
  • 基因技術研究:倫理和法律底線不容突破
    當事人現身道歉,坦承既定事實,將問題指向當前迫切需要最大程度形成共識的問題,即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生命科學研究,雖然是指向未知領域的探索,但也要遵守倫理和法律規範劃定的界限。  首先,充分認識基因技術的風險,應該成為所有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乃至更廣泛人員的共識。通過基因技術攻克疑難病症,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癒困擾人類的疾病,更好地維護人類健康,是很多基因技術研究人員的夢想和動力。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譴責「基因編輯嬰兒」:違反倫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9日在官網發表公開信稱,如果該情況被核實,對其做法給人類可能造成的後果表示極度擔憂,對其嚴重違反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和科學倫理的不負責任行為予以嚴厲譴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表示,與基因編輯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必須嚴格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進行,必須接受科學倫理的監管和約束;反對任何人、任何單位、任何組織以任何形式在技術不完善、風險不可控、違反科學倫理規範的情況下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胚胎操作及臨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還稱,科學倫理永遠是科學研究不容觸碰和挑戰的底線。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謹慎預防原則使人們在作出關於研究和實踐的決定時傾向於克制、求穩,隨之就有可能冷卻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如何隨著新的領域和研究前沿的出現而靈活變通地運用該原則,這將是一項長期的挑戰。  科研倫理存在地區差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導致科研倫理的差異。各國對待科研倫理的不同處理方式既可能給國際協作帶來難度,也會給調查科研不端行為造成困難。
  • ...堅決反對有違科學精神和倫理道德的所謂科學研究與生物技術應用
    聲明稱,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實屬違反倫理道德和有關規定,已嚴重擾亂科研秩序,對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損害。  聲明指出,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正在推動著生命科學研究發展,但其應用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全面評價,如何審慎使用該新興技術關係到人類健康和長遠福祉。
  • 歐盟人工智慧倫理準則概要
    由此可得,AI要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不僅要遵守法律規定,還應當符合倫理原則並確保避免意外傷害。  據此,歐盟委員會認為,需要在現有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制定倫理準則,供AI開發商、製造商、供應商和使用者在內部市場中予以採用,進而在所有成員國範圍內建立通行的AI倫理標準。為此,歐盟委員會設立AI高級專家組,並委託起草AI倫理準則。
  • 中科院提醒: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
    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 奧瑞德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奧瑞德(600666,SH)6月1日晚間公告,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此次立案調查對公司影響幾何?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奧瑞德6月1日晚間發布的公告較為簡短,並未詳細披露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的具體事宜,僅稱公司於2018年5月31日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我會決定對你公司立案調查,請予以配合。」
  • 「魏則西」事件的醫學倫理與法律分析
    知情同意原則,是指患者應當對受試內容包括治療方法、可能的療效完全知情,並應當履行同意手續;行善原則是指臨床研究對患者健康、安全、權益的考慮應當高於科學和社會利益的考量;有益原則, 是指臨床研究應當力求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受益;不傷害原則, 是指臨床研究應當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患者的傷害,此傷害包括經濟傷害和身體傷害,所以一切臨床研究都應當免費。其實這四個倫理原則也早已被我們國家所規定。
  • 歐盟發布人工智慧倫理準則,希望以「歐州優勢」邁向全球標準
    一篇FT的文章指出,大型技術巨頭們一次又一次的侵犯人權,這是為什麼要發布《歐盟人工智慧倫理準則》( 關鍵詞:EU's ethical guidelin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政策的重要原因。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上,歐盟已經落後於中國與美國。
  • 統計法律法規解讀
    (二)統計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規範性法律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統計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統計活動的規範性法律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細則》。
  • 「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舉行
    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這一前沿科學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雖然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和細節仍有待證實,我們對這一嚴重違反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違背醫學倫理和有效知情同意的違規臨床應用表示強烈反對並予以嚴厲譴責。CRISPR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自2013年出現以來,立刻被廣泛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尤其對疾病的治療可能產生劃時代的意義。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倫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倫理的規制也越來越不可或缺。  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近幾年,基因編輯技術在快速發展和優化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倫理、安全、監管等問題也引發了廣泛討論。由於編輯過的基因組難以逆轉並可以遺傳至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人體上進行試驗之後倫理問題和安全問題更加凸顯。
  • 「基因編輯嬰兒」的法律追問
    國家衛健委、科技部28日晚聯合回應稱,相關部門正在進行調查核實,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始終重視和維護人民的健康權益,開展科學研究和醫療活動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   可見,賀建奎這項以生殖為目的並進行了一個妊娠周期的試驗研究,已經違反了相關規定。   此外,一些行政法規也明確禁止此類技術應用在臨床研究上。
  • 黃潔夫指「換頭」違規,哈醫大相關人士:用的遺體不是活器官
    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日前向媒體表示,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的人類遺體換頭實驗違反了中國的器官移植相關法規,違反了基本倫理準則,需要被追究責任,並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原衛生部副部長、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
  • 中科院就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恪守科研倫理髮出提醒
    中新網4月30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道德委員會就生物醫學研究中有悖於倫理規範的常見問題發出「倫理提醒」,倡導在科研實踐中恪守各類倫理要求,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圖為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文/孫自法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供圖 (圖文無關)科研道德委員會在此次提醒中指出,恪守科研倫理是科研機構的基本社會責任。中科院屬各有關單位是科研倫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應切實提高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思想意識,高度重視科研倫理工作,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其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相關的政策法規、及其對臨床轉化的影響。尤其是在符合人類利益如治療疾病的情況下,中國人支持對人類胚胎和hESC進行研究。對近二十年的上千篇媒體報導進行統計後發現,絕大部分報導不涉及與hESCs相關的倫理問題,表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在中國並未受到廣泛關注。除了道德倫理上的考量外,人類胚胎的法律地位如何?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成立生物與醫學倫理委員會
    中國教育在線訊 日前,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事件」引發全民熱議,百餘名科學家聯合發表對這一罔顧倫理道德的研究項目的強烈譴責。科技部和國家衛健委稱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再次強調科學研究和應用活動應當本著高度負責任的精神,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