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空間分層是怎麼來的呢?換句話問。自然空間分層的法則是什麼?
我們以某股能量的視角出發,看能量導致空間極性變化。
什麼是空間極性?
有能量存在的空間就一定存在極性。有高就有低,有多就有少,有南就有北,有正就有負。當能量出現在某個空間中時,同時產生的就是於這股能量對應的空間差異,這個差異的兩端就是極性(這是一維)。我們看水的波紋形成過程,就顯示了能量抵達哪裡,哪裡就開始產生高低極性變化。
我們處在水體之外,看著水波的擴散與匯聚,但是,它終將停止,想想,它停止的原因是它的能量還是通過傳遞到容器,再到地面而後在整個地球範圍內擴散了(這是二維)。再想想,這種振動能量的最大傳播範圍就是地球本身,那麼,地球之外會因為這道能量的存在而也相應地存在某種形式嗎?
有,一定存在。它不僅僅是振動了地殼和地殼表面的空氣,它使地球因此擁有了一份熱量,這熱量匯集成為地球的黑體輻射,一份一份地向地球之外傳遞(這是三維)。地球的黑體輻射的波長是地球所能發出的最長電磁波長。
電磁波剛剛離開地球表面的時候振動的是地球磁場,隨著距離地球越遠,地球磁場半徑的加大,地球磁場頻率的降低,導致著振動波在不斷地調整期振動頻率,每次頻率向更低調整時能量都會向回頭方向產生一個折射角,最終會把橫波轉為縱波。(這是四維)
縱波是來回往返內外的擠壓拉伸波,它又會與內外兩方面形成類似水波紋的震蕩模式。(這是五維)當你認識到能量從微觀到宏觀的層層轉化,你會發現;跨域層級的能量不發生變化是不可能的,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範圍大小的變化,它還包括基本最小單位的不同,以及響應的時間並不連貫。(這是六維)
單從時間不連貫這方面看,其因果聯繫就不存在直接性的一一對應。這就是說,我們用我們這個世界的能量變化計數的時間單位,在跨越空間層次後就不符合所觀察空間層次的運行邏輯,這叫做時間不能通算。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原子核內部的巨大能量不容易直接傳到我們的層次。
回到今天要回答的話題,天然物理分層是什麼機理?
天然物理分層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有人為製造的大小變化,它的分層機理就是:能量波長與其運行中的磁場波長相差多少。
如果,能量波長等於或超過磁場波長,則分層,磁場是粒子,能量波是縱波推拉整個磁場,
如果,能量波長小於磁場最小響應波長,則也分層,入射能量是粒子,
如果,入射能量波長在磁場最小反應波長與磁場波長之間,則能量是橫波。
磁場最小反應波長與磁場內能量密度有著直接的關係,它甚至能被入射光的能量大小改變,這就好比一根繩子被能量拉得緊還是松,能量大,拉得緊它就能反應出更小的振幅,磁場的最小波長就更小。
如果我們在光柵實驗中把前後發射粒子的時間間隔拉開的足夠大,則,確保磁場內能量密度始終足夠低,低到每個光粒子路徑全程磁場都沒有受到外來能量影響,相信結果不會出現衍射。
這就是光為什麼有時候呈粒子性,有時候又呈波性,所謂波粒二象性的現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