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漫遊症札記》:小說家看電影的心得之作,電影實踐者的貼身札記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小說家看電影的心得之作,電影實踐者的貼身札記。從色彩、光線,聊到真實、隱喻,從特呂弗、黑澤明,聊到卡佛的小說、《漫長的告別》……在唐棣的世界,文字和影像都只不過是工具,用以進行一場穿梭於文學與電影、想像與真實、理論與感受之間的瀟灑漫遊。

以唐朝為背景的《刺客聶隱娘》並沒有講聶隱娘如何成為刺客,而是講她如何沒有成為刺客。拍攝開場鏡頭時,很多導演會「對著一群說話、移動的人物拍攝」,唯獨導演侯孝賢關注站在場景角落裡的人。在鏡頭背後,他沒有故意引導觀眾去看什麼,而是讓觀眾隨著鏡頭的移動,一同感覺其中藏著的東西,仿佛在說話人的附近徘徊著一雙眼睛。

《刺客聶隱娘》有幾個為人稱道的全景:空曠山野、霧氣環繞的水中小島、勾欄阻隔的建築。古風,沒錯。但畢竟是劇情片,人物、情景的互動應該有更顯著的牽引——人在景中,景有人心。由人的言語或者舉動,牽引出整個環境。但兩方面之間的關係很脆弱。全景的美是單拎出來的畫面美,而非電影整體跌宕而出之美,更不是人物參與之下的、融入劇情的美。某些畫面可以解釋成「以景喻心」,也可以解釋成「無意義的填充」,一方面造成劇情斷裂,一方面讓碎片似的人物關係中不斷出現「隔斷」——在田季安與妃子在紗帳內的對話戲中,紗幔阻擋,光影變化。

導演擺明了要講幾對關係,講對田季安與聶隱娘關係的想像。關係必有親密與生疏,導演會預設好距離感、分寸感。光影上的單一是導演風格的體現,很難看出拍《刺客聶隱娘》的鏡頭和拍《海上花》(1998)的鏡頭調度有何不同。

另一部故事背景為當代的《烈日灼心》(2015),意在表現三個罪犯擺脫煎熬、尋求內心解脫的歷程。導演曹保平不斷為他們的擺脫製造負擔——叫「尾巴」的小姑娘、對手下關心備至的隊長、王珞丹扮演的女孩,這些都是「情」的部分。這裡的「情」和《刺客聶隱娘》裡的「情」不同的是,它無法改變事件結果,只能完成類型片的任務。

兩部電影的結局是:罪犯依然是罪犯(《烈日灼心》),刺客終不成刺客(《刺客聶隱娘》)。

《烈日灼心》好在從真實的犯罪者和警察的角度拍了想像中的偵破,《刺客聶隱娘》好在從現代生活的角度拍了昔日的武俠。

侯孝賢定義了這個人與那個時代,讓觀眾知道,他們脫掉古裝之後,和我們沒什麼兩樣。侯孝賢偏愛寫實,但他寫的是現代文藝片的實,非唐朝的實。他的唐朝基本上是美術和造型拼接出來的唐朝,而不是故事裡的唐朝。

《刺客聶隱娘》中的唐朝,有一場戲是全景,唐朝房屋,午後炊煙,聶隱娘自遠處歸來,屋旁有幾個人在做著什麼事。

遠景鏡頭裡的唐朝像一幅老畫,生動紮實。當鏡頭切到交談的人們,呈現他們的神態時,觀眾會發現,人物完全不在那個氛圍中,他們的語態是現代人的語態。

《刺客聶隱娘》面對新,《烈日灼心》延續舊,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它們的手法——男女相遇一定要英雄救美嗎?男人打鬥都要上樓頂嗎?殺人犯總得遇上一個愛他的女人嗎?

「相信什麼就拍什麼。」侯孝賢與賈樟柯對話時說過這麼一句話。也許在《刺客聶隱娘》裡重現的唐朝,是侯導最相信的唐朝的樣子。

看電影不是去看真事,「真實電影」的說法與電影視覺局限的本質是相違背的。侯孝賢導演只是給出了他相信的唐朝而已。

導演所相信的「真實」在《烈日灼心》裡體現較少,當鄧超扮演的罪犯被繩之以法,電影走向老套地說情懷、總結意義、講道理,暗藏的劇情反轉也頓時顯得無力。

《烈日灼心》把觀眾想得太天真,《刺客聶隱娘》則把觀眾想得太聰明。《刺客聶隱娘》結束了,卻讓人覺得沒完。這不是餘韻,而是侯導給出的人物線索不足以織出一張網。在侯孝賢的電影中,展示總不是最重要的。武打、爭鬥、歷史等,很多人明確談論的,都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可以用和侯導風格比較接近的法國導演布列松的一句話來形容電影裡的人:「那些人物身上散發著的氣息,使我們看到的東西不再是那些東西……」

無論是《烈日灼心》的緊湊還是《刺客聶隱娘》的放空,都在2015年的某天下午給我帶來了極好的觀影體驗——我是在影院連續看了這兩部電影的。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兩部電影顯然沒有可比性,但它們代表著當下電影的兩個方向,因此我在這裡把它們放在一起說一說。

從電影市場多樣化的角度上看,《刺客聶隱娘》的意義大於《烈日灼心》。無論是討論本土性還是國際性,後者都明顯尷尬。這個尷尬比影院觀眾買票進場看到《刺客聶隱娘》中的很多長鏡頭時,面露尷尬的程度嚴重。因為,國內可以拍《刺客聶隱娘》這個程度電影的導演不多。「一個人,沒有同類。」這句話讓人想起曹保平導演的青春片《狗十三》(2013),這是一部單純而直接的電影。對於主人公李玩來說,自己在所處的那個時期中,自己在所遇上的整個大人社會中,也沒有同類。

少女的孤獨與俠客的孤獨本質上都是人之孤獨。所以,《狗十三》裡所謂的「平行宇宙」完全可以是對孤獨無可排遣的隱喻。

從《刺客聶隱娘》裡可以深刻體會到「沒有同類」的感覺,就像侯孝賢導演說:「現在,沒人這麼拍電影了,但我們只會這樣拍電影。」我相信《狗十三》也只能出現在2013年,那時的曹保平導演沒有那麼多商業累贅。

《狗十三》裡的女孩終歸要長大,《烈日灼心》裡的兇手必將死於刑罰,《刺客聶隱娘》裡的刺客只能遠走他鄉,幾組人物內心的孤獨其實是一致的。

曹保平導演談《狗十三》時說:「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我想讓大家回頭看看這一天。」

侯孝賢導演說過什麼呢?大部分人無法做到不判斷,只去觀察。「不需要經驗判斷,就是去看」的意思是純粹的感受,不要多想。

聶隱娘想做一個刺客,事實上,她劍術已成,下山殺掉田季安,一切立刻成立。只怪記憶作祟,「記憶,我想,是一個替代物,替代我們在愉快的進化過程中永遠失去的那條尾巴」(布羅茨基)。對於聶隱娘來說,「昔日記憶」替代了她「揮劍的現實」,最終人物命運隨之改變。

原標題:電影中的背景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 唐棣

流程編輯:u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cinekino 看電影 |《異形:契約》觀影札記
    這部電影的開場是一次闡釋的預設,也是我觀影時一個昏昏欲睡的午後註腳。 雷德裡·斯科特在這部作品中,呈現出了一種緊迫性,他希望能夠接近終極的告白。但是這部作品又徹底陷入一場延宕之中。影片在快速而簡練的劇情推動裡,徹底而決絕的將最終的告白延續到對下一部作品的期待中。
  • (環境)採訪札記:觀鳥莫相煎 且行且珍惜
    新華社福州12月1日電題:採訪札記:觀鳥莫相煎 且行且珍惜 新華社記者梅永存、彭張青 記者日前在國內多地採訪了解到,我國新興的觀鳥旅遊業發展呈現「井噴」之勢,觀鳥隊伍日漸壯大、觀鳥景點快速增加,但繁榮之中埋藏隱憂,觀鳥旅遊業無序競爭勢頭正在顯現。
  • 替山披甲 為石著衣 渝懷鐵路「超級工程」採訪札記
    名稱: 替山披甲 為石著衣 渝懷鐵路「超級工程」採訪札記 發布:2020-08-29 22:57
  • 荊棘鳥的輝煌及其他(讀史札記)
    荊棘鳥的輝煌及其他(讀史札記) 戰國後期,秦王政(嬴政的年號為「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國力日益強大的秦國才滅趙不久,欲再攻燕,而燕國兵少將弱,無力抵禦強秦虎狼之師的進攻。為了取得嬴政的信任,荊軻帶上燕國督亢地圖和逃亡燕國的原秦國將軍樊於期的人頭,作為覲見之禮,並藏劍於圖,以伺機行刺。此劍是燕太子丹花重金從趙國徐夫人手裡購得的,用毒藥煨淬加工而成的「見血封喉」的毒劍。經試驗,只要劍破皮膚,傷者即可斃命。 荊軻明知此行無論成功與否,自己都必死無疑。然而,他卻義無反顧地走了。
  • 「收藏家特展」策展札記 | 郭瑛:充滿挑戰的收藏建設
    在以下這篇策展札記中,郭瑛暢談了她對英國索爾福德大學收藏策略的理解,以及她如何就「高瞻遠矚」選擇大膽且充滿創意的藝術家作品。郭瑛(Ying Kwok),獨立策展人,因創造性的策展方式而受到外界關注,曾參與策劃多個國際展覽。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上,她也擔任香港館策展人。在此次『收藏家特展』版塊中,郭瑛推出了多位亞太地區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委約新媒體藝術家陸揚創作的裝置作品。
  • 美國國慶節裡說美國電影:好萊塢不是全部
    出了電影院,整個國家都像是電影,這是美國最迷人的魅力之所在。  到今天,年輕的美利堅才建國236年,而電影的發明則有12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美國的一半歷史與電影相伴,世界上再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像美國這樣,通過具象的電影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紀錄下有關本國的一切(甚至包括幻想中的「未來」),進而,電影也就成為這個國度最重要又最受歡迎的出口物資。  ——當我們談到美國電影的時候,我們談的是什麼?
  • 電影越看不懂越高級?俗人不懂藝術?究竟什麼才是好電影?
    電影越看不懂越高級?極具娛樂性浪漫化的宣傳語,被盛讚的是這個「可以載入史冊的3D長鏡頭」,沒有得到觀眾的觀後心得,卻迎來了無數篇《地球》的深度解析。面對觀眾的差評,畢贛表示:「從此,他們(觀眾)的觀影經驗裡多了一部電影,可能很難理解,就像看一副繪畫,等他們的生命經驗發生改變後,他們肯定不會想起其他的電影,肯定會想起我的電影,因為我的電影是珍貴的電影。」電影不只是讓觀眾在在無聊時的娛樂消遣,它或許是類似於生活中心靈雞湯類的存在,戲劇中得到快樂;悲劇中感悟人生。
  • 四川發現|百年前,一個美國人在蒙頂山的觀鳥札記
    四川發現百年前,一個美國人在蒙頂山的觀鳥札記高 堯1916年3月,在成都華西壩的鐘樓下,一個名叫珍鮑爾德斯頓的美國姑娘在這裡開始了她和鳥兒長達30多年的不解之緣。後來,戴珍撰寫了一篇長達30000多字的觀鳥札記《蒙頂及峨眉暑期之鳥類》,發表在《華西邊疆研究會》上。1938年,戴珍曾在峨眉山觀鳥一個多月。儘管在戴珍之前,也有學者發表過關於四川鳥類的零星報導,但均以採集鳥類標本為目的,戴珍首開科學觀鳥先河。
  • 本周三 | 電影之夜《蒲公英》
    周三,4月22日,電影放映:《蒲公英》Tampopo 1985 Hello folks,I guess you have heard about Western Spaghetti but have you heard about Western Ramen?
  •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心理元素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心理元素大年初三帶著孩子們到電影院看《流浪地球》,本來想看另一部適合兒童看的動畫電影的,但是考慮到自己不滿3歲的兒子可能對動畫片也沒有超過20分鐘的耐性(除了小豬佩琪能連續看2個),所以就選擇了據說是國產首部災難科幻片的《流浪地球》。
  • 旅遊「圍剿」電影
    目前,國內旅行社總量達15萬家之多,可見旅遊市場的紅火景象。 影院缺失 是阻礙遊客看電影的最大障礙 為了了解觀眾的最真實行為,拍sir在國慶長假結束之時特意做了一則《今年國慶,你看電影了嗎?》的調查。
  • 青藤雲安全:獵鷹札記之威脅獵人的「千人千面」及場景實踐
    (原標題:青藤雲安全:獵鷹札記之威脅獵人的「千人千面」及場景實踐)
  • SDCC 2015前端專場札記:Facebook、百度、騰訊、美團、餓了麼等...
    以下是來自AdMaster前端高級工程師劉越凡參加前端開發專場的聽課札記,以饗讀者。以下是劉越凡的聽課札記:Facebook前端工程師ShihChi Huang(黃士旗):Why React matters/scale來自Facebook的 ShihChi Huang(黃士旗)分享的內容更側重於知識普及,從幾個核心技術要點講解了一些內容。
  • 2018電影《黃大年》首映 觀影心得體會
    2018電影《黃大年》首映 觀影心得體會 電影《黃大年》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2月11日,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教師、「時代楷模」、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為原型創作拍攝的電影《黃大年》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舉行。
  • 電影的《風聲》只有書的「三分之一」?
    曾獲《人民文學》雜誌優秀長篇小說獎,麥家個人也因之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小說家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掀起了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影響巨大。網上說電影只拍了《風聲》的三分之一,覺得很誇張,但讀完書,看完電影,發現這個「三分之一」的說法並不誇張。現在越來越覺得每次根據書拍的電影,跟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科幻電影NO.1《2001太空漫遊》?有人表示這部電影可以一爭高下!
    談起科幻電影,不得不說的是1968年上映的巨作《2001天空漫遊》。該電影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依據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影片榮獲當年4項奧斯卡電影提名,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
  • 小說家起訴東寶·史艾 稱DQ電影主角名字抄襲自己小說
    13:57:44 來源: 3DMGAME官方號 舉報   還記得去年上映的全3DCG動畫電影
  • 高數札記:如何用尺規做出正17邊形
    原標題:高數札記:如何用尺規做出正17邊形 點上方好玩的數學可加關注 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數學世界 轉自微博:@21世紀學習數學的人 上次推薦電影《測量世界》的時候講到了高斯,還說了一點他和非歐幾何的關係。
  • 70年前 蒙頂山上的觀鳥札記
    後來,戴珍撰寫了一篇長達3萬餘字的觀鳥札記《蒙頂及峨眉暑期之鳥類》發表在《華西邊疆研究會》。戴珍夫婦住在永興寺的二樓,四面都有陽臺,是一個觀鳥的絕佳場所。戴珍寫道:「在此次鳥類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沒有收集任何鳥類的標本,我們的工作只是試著去鑑別和熟識這些在其自然棲息地的鳥類。7月18日到28日之間,一些不屬於這一地區的鳥飛到這裡來了。
  • 看電影合集:日本經典家庭片《秋刀魚之味》完整版
    聽名著品音樂看電影,感受別樣人生 電影簡介 豆瓣評分8.7 電影短評 1、小津的《秋刀魚之味》其實不關秋刀魚事,全片唯一出現魚的場面,是開頭三個男人請老師飲宴一場中的魚料理,不過那並不是秋刀魚,而是海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