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硬核科幻片來說,嚴謹的科學邏輯非常重要,但其延伸的科技手段卻讓人無法企及,畢竟在幾十年或者百年內也無法實現。更別說其中的影視劇情,也會更加腦洞大開。
系列科幻紀錄片《火星時代》卻有其與眾不同的一面。在很多科幻片中,其中的科技遠遠超出現在人類的想像,而且在基礎科學未作出重大突破前,就算再新興的科技手段,也沒有基礎去承載。
而該紀錄片卻運用的巧妙,僅僅只是把目前已有的科技手段作出科學延伸,就像是「科學的未來」。並非像科幻小說般不著邊際的科幻想法,並且在紀錄片中所看到的場景,大部分都是通過現在的太空科技手段所獲取。
片中分為兩條時間線,一個是遠在未來的2033年,人類通過漫長旅途抵達火星;另一條時間線則是在現實中的2016年,我們除了能看到採訪埃隆馬斯克的畫面,也有各類執著與火星探索的人。而紀錄片的每一集都更像是篤定在2033年,人類一定會踏足火星,成為下一個加加林式的人物。
在現實中,我們也都知道前往火星呼聲最高的便是埃隆馬斯克,而他也在一步步朝著目標靠近,目前進行的SPACE-X不知在他的有生之年,能否取得巨大突破,從而讓人類進入火星成為現實。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那肯定都是忐忑的心情。而在該片中,作為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來說,在面對這樣既熟悉又陌生的環境,必然會面臨著諸多考驗與磨練。雖然該片是以更科學的方式表達未來,但歸根結底它還是虛構的故事,因為我們往往不會以最壞的一面去講故事,不然又有誰會去聽呢?
在現實中,所有東西在真正面臨後,才清楚其中的問題跟想的那完全是兩回事。完美的狀態下,便是這第一批人,順利地抵達火星,然後在火星進行各類試驗,沒有任何紛爭猶如世外桃源。
歷史告訴我們,這放在人類身上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不管科技發展到何種手段,只要有人的地方,那一定會發生紛亂。果不其然,該系列紀錄片在第二季時,就凸出人之間因資源問題,開始產生歧義,一方是採礦類的利益型公司派遣的人員,而另一方則是科學探索的隊員。
這兩方勢力,究竟會發生什麼摩擦?這裡我就不詳細劇透了。
第一季現實時間線中,穿插了埃隆馬斯克的SPACE-X的火箭回收技術。而緊接著便進入2033人類正踏上前往火星的徵途中,但長達幾個月的飛行,部分人身體的承受能力並無法適應這次長途跋涉,在抵達火星前便喪命在路途上。人類雖然聰明,可以發明各種東西保護自己,但是外物並不能改變身體機能,所以人類也是極其脆弱的。
期間也穿插了歷史,講述當初探險隊如何穿越南極洲,穿行一次南極洲所要花費的時間是多。而在1954年就十多個國家,派出科考人員駐紮在南極觀測探索。到至今,多數國家的不斷進駐,在資源配置管理等各個方面該如何處理?遇到事情該怎樣協助?從而把這些映射到人類探索火星會遇到的問題加以聯繫。
這樣的結合思考便是以史為鑑,有跡可循。同樣把探索南極洲的模式,加注到探索火星之中,就能從中窺探在火星上人類會發生什麼。在漫長的跋涉中,人在這種空寂的環境下,心態還會一如平常麼?
該系列紀錄片,最有趣的點就是現實中所進行的項目與過去有著怎樣的關聯。而未來項目和現在所開發的項目之間的對比。就如同當初探索南極洲時需要耗費3-4年,那期間長期在船上的人又會遇到怎樣的問題?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什麼?該紀錄片會較多用到這樣的對比手法,引出未來探索火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