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近日,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公布了2020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評選結果,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所屬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3項成果成功入選。
其中,「深水跨江隧道沉管高精度浮運及對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一等獎,「沿海港口波、潮、流實時動態共享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建設」和「面向沉船打撈的海洋數據精細勘測與綜合表達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獲二等獎。
「深水跨江隧道沉管高精度浮運及對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攻克了水下動態高精度定位、三維可視化動態顯示、動態設備校準、基礎整平等系列技術難題,研製了沉管浮運安裝對接定位系統及系列產品。
該技術首次在江西南昌紅谷隧道安裝中成功應用,實現了水下2.5釐米級的實時對接精度,建立了水下沉管對接連續動態實時三維可視化場景模式,使整個安裝工程提前2個月完工。該技術隨後在香港沙中線海底隧道項目中也得到成功應用,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好評。與國際其他施工方法相比,該技術更加先進、顯示更加直觀,並極大地降低了設備成本和人工成本。目前,該技術正在應用於深中通道、襄樊跨江隧道等項目中。
「沿海港口波、潮、流實時動態共享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建設」項目,構建了空間立體化波潮流數據採集與實時傳輸技術體系,自主研製了海洋水文綜合數據採集器,開發了港口水文數據共享技術平臺,實現了觀測數據實時動態共享。該技術以渤海灣為試點,建立了天津港、黃驊港狹長航道的垂直基準空間模型,實現了潮汐潮流動態模擬與短期精確預報、航道水深實時動態顯示等技術應用。
該研究成果解決了離岸潮位遙測遙報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海洋水文數據遙測遙報、動態共享和基於實測數據的短期精確預報。該技術先後在黃驊港20萬噸級航道精準乘潮進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建設、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等重大項目中成功應用。
「面向沉船打撈的海洋數據精細勘測與綜合表達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實現了從前期勘查到後期監測的整個打撈過程無間斷服務,提高了技術的易用性、實用性和綜合性,降低了對人員數量、時間和技能的需求,可為施工作業的方案設計、作業管理、風險預判及事故應急處置提供豐富的技術信息。
目前,該成果已在「1101」沉船打撈、「海洋石油699」沉船打撈、「碧海行動」沉船打撈、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遼河一號」沉船打撈等項目中應用。
近年來,在部天科院黨委的領導下,天津水運工程勘察設計院緊密結合當前水運行業發展現狀,牢固樹立為部服務、支撐行業、服務社會的責任和意識,充分發揚「求真務實、自強不息、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天科院精神,狠抓技術關、嚴把質量關,做到值得信賴、能打硬仗,為港珠澳大橋建設、韓國「世越」號沉船打撈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提供技術服務,獲得業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