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團隊給北京新機場當「骨科大夫」 超聲無損檢測排除「健康...

2021-01-13 北晚新視覺網

下穿高鐵,上落飛機,能把鳥巢全裝下。

北京新機場,被稱為「首都的新名片,國家的新大門」,預計明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在這座規模宏偉的工程內部,鋼結構極為複雜——整體由6萬多根鋼架、1萬多個連接球以及10萬多噸用鋼量、國內首創的8個C型支撐柱組成。大量的鋼結構,就如同是新機場的骨架。而在每個連接鋼結構的焊接點上,都會產生一種威脅結構安全的內在因素叫「殘餘應力」,會使機場的「骨骼」變形,甚至斷裂,相當於人體骨骼關節上出現的變形與開裂。因此,在新機場建設過程中,配備「骨科大夫」進行「體檢」,確認整個機場的「骨骼強度」和「結構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北京理工大學檢測與控制研究所的徐春廣教授團隊,就擔當起了新機場的「骨科大夫」。他們利用自主研發的「殘餘應力超聲無損檢測系統」,對龐大的主承載鋼結構進行了「焊接殘餘應力「和「裝配應力」的「骨科檢查」,並根據「體檢報告」分析新機場主承力結構的載荷狀態,確保了其受力狀態和安全性完全符合設計和建造的要求。

新機場建設中發現隱患

去年年初,北京新機場鋼結構主體工程建設正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在設計和施工環節,工程方發現了機場建設的潛在隱患:焊接過程中會產生殘餘應力,由此還可能引起變形,這些變形到了一定程度會引起「骨骼斷裂」。新機場鋼結構承載量巨大,如果骨架出現變形和開裂的情況,就會引起重大事故,造成巨大損失。每一位機場建設者都清楚,「在機場,掉下任何東西都是絕對禁止的。」而想要避免隱患的發生,就需要為新機場找到一個資深的「骨科大夫」。

當時,負責對新機場的焊縫結點進行探傷檢測的是一家來自杭州的檢測公司,但他們只能檢測鋼結構焊接缺陷等「皮外傷」,而無法對新機場內部的「骨骼強度」進行檢測。考慮到新機場鋼結構建設和未來服役安全性的迫切需要,這家公司將徐春廣團隊及其技術推薦給了工程現場鋼結構建設項目負責人。聽說有人能擔此大任,建設方負責人立刻親自帶隊到北理工檢測與控制研究所,找到了徐春廣。

「當時他是不大相信的,他說搞了這麼多年工程建設,從沒聽說過有人能測金屬構件內部的殘餘應力。」在了解了對方的疑惑後,徐春廣給建設方負責人詳細介紹了檢測技術原理,並講述了之前對國防軍工裝備、航空航天、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和廈門金磚會議主會場工程等進行檢測的成功案列。在實驗室,建設方負責人詳細觀看了實際檢測和操作過程,經過反覆考證和確認後,肯定了徐春廣團隊自主研發的「殘餘應力超聲無損檢測與調控系統」。此後,這一技術也得到了新機場工程設計方和監理方的認可。

最終,去年5月,新機場建設各方在機場建設指揮部召開了聯合會議,經過技術答辯、現場質疑、學術和技術研討等環節,一致認可並通過了徐春廣團隊的檢測技術,同意將其應用到新機場骨架的安全性檢測中。

「骨骼強度」一測便知

那麼,徐春廣團隊自主研發的「殘餘應力超聲無損檢測系統」到底如何對新機場進行「骨科檢查」呢?徐春廣解釋,整套檢測系統被設計安裝在一臺電腦中。從外觀上看,搭載檢測系統的設備就像一個「黑匣子」,打開後有顯示屏和鍵盤,屏幕右側有一些特殊的按鈕;「黑匣子」外部連接著兩根電線,電線的另一端是超聲探頭。實際檢測時,操作人員需要手持探頭,讓探頭與鋼結構骨架的表面貼合好,此時屏幕上會顯示超聲波在鋼結構內部的波形與傳播速度等,根據數據可以計算出殘餘應力的大小、方向和數值,確定被測位置的「骨骼強度」,分析是否存在「健康隱患」。操作人員需要圍繞骨架的每個焊接位置進行多點檢測,整個過程就相當於給新機場的骨架做了個「B超」。

去年冬天,徐春廣團隊開始對新機場鋼結構主體工程進行檢測。當時新機場的地基剛剛打好,一共有8組C型柱用於支撐機場上頂。經機場建設各方確認,選擇了承受力最大的一組支柱進行檢測。「這組支柱是整個機場承重最大、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支撐,關係到機場鋼結構整體安全。」徐春廣介紹,「如果它出現了問題,整個機場就會出現重大質量事故,所以我們選擇從這一『致命要害』入手。」

據了解,他們選擇的這組C型柱一共有幾百個焊接位置,每個焊接位置附近,又需要做多次的檢測,總共算下來,需要對近千個點進行檢測。檢測的時候,操作人員需要從骨架與地面接觸的結點開始,逐漸往高處攀登,在每一焊接位置附近停留、檢測。

隨著檢測的位置越來越高,檢測的難度也逐漸遞增。由於設備的超聲技術先進,對精度要求極高,所以操作人員在測量時,需要將超聲探頭與鋼結構表面完好貼合。在很高的狀態下,人的精神本來就緊張,既要注意安全,又要集中精神使探頭與鋼結構表面緊密貼合,再加上「骨骼」本身是圓柱形的,弧形的表面使得檢測過程更加艱難。「一邊貼合,一邊要看著屏幕的信號,需要同時兼顧兩邊,這對操作人員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徐春廣解釋道,「最高點距地面有五六十米,操作人員最後都是坐起重車上去的。」

新機場「骨架」安全可靠

據徐春廣介紹,現場的實際操作人員中,不少是研究所裡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他們與檢測公司的檢測人員一起,不畏嚴寒、克服高空作業反應,在極其嚴酷的環境下,順利完成了檢測任務。「記得當時有名學生恐高,再加上冬天天氣冷,他站在起重機上發暈,我們立馬把他叫了下來,換了其他人上去。」徐春廣說,「他們要測量近千個焊接結點,這樣的工作量對從事科研的他們來說根本不在話下,但工程現場畢竟不是實驗室,尤其是嚴寒高空的作業環境,還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對於這種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團隊都會在問題解決後進行反思和技術升級。

今年三月底,徐春廣團隊順利完成了對新機場主承力鋼結構的安全性檢測任務。檢測結果顯示,在新機場的鋼結構內部,不存在威脅安全性的殘餘應力,機場骨架能夠承受住整體結構的載荷。不論是受力狀態還是結構安全性,都完全符合設計之初的構思與要求。

在成功為新機場內部骨架排除了「健康隱患」後,團隊又對封頂後的一些位置進行了檢測與排查。如今,整個團隊已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新機場的「健康監測」上,工作內容包括對新機場的「定期體檢」、特殊天氣時的「抽樣檢查」、關鍵節點安全服役狀態的「長期連續體檢」等。徐春廣解釋說,在大風和暴雪等天氣時,外界的作用會給機場施加外力,增加鋼結構的載荷,進而會導致鋼結構內部發生變化,使鋼結構發生變形和開裂等問題。這時,新機場的「骨科大夫」需要及時上場,為「骨骼健康」提前預警,確保新機場骨架的結構安全,為首都經濟建設、人民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北京晚報 李祺瑤文並圖

相關焦點

  • 超聲無損檢測
    超聲無損檢測技術是五大常規無損檢測技術之一,是目前應用最廣,使用頻率最高且發展較快的一種無損檢測技術。
  • 新機場北線高速北京與廊坊最後一段最新衛星圖來了!接入京雄直達...
    ,同時京雄還將與新機場北線連接直達大興機場與廊坊,此外新機場北線高速北京與廊坊最後的連接段最新衛星圖也來了,進展神速!  連接新機場北線高速直達廊坊京雄高速北京六環段  計劃明年通車  據《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招標公告 》內容顯示,高速六環-北京市市界段:計劃2021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2)五環至六環段:計劃2022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
  • 「坦克軍團」 亮相北理工
    北京理工大學國防文化主題廣場在該校良鄉校區落成,7輛坦克車輛組團亮相,重現往日戰場雄姿。轟隆一聲,伴隨發動機啟動,一輛軍綠色「老坦克」在泥地中疾馳前行,掀起陣陣泥浪……再過半個多月,北京理工大學將迎來80周年校慶。
  • 北理工雕塑致敬首臺天象儀
    本報訊(記者任敏)昨天,紀念我國首臺自行研製的大型天象儀的雕塑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落成。這臺天象儀40年前由北理工研製成功,曾在北京天文館服役31年,當時的實測行星位置精度世界第一。1958年夏天,北京工業學院(北理工前身)儀器系師生在3個月內試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原理樣機。1976年,北京工業學院牽頭研製出世界惟一一臺採用地心原理的大型天象儀,實測行星位置精度世界第一。1976年至2007年,這臺天象儀在北京天文館服役31年,接待2000多萬觀眾,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 北京新機場長的像個大「海星」 最多建7條跑道
    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青年報23日微博消息稱,在9月22日舉行的北京新機場意見徵求會中,北京新機場從多個方案裡確定了「海星」設計方案,未來將在此方案基礎上進行微調。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將作為主基地航空公司進駐北京新機場,9月15日,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和南航股份公司籤署《北京新機場南航基地建設框架協議》。南航集團總經理司獻民在籤約儀式上講話稱,南航近年來確立了建設國際化規模網絡型航空公司的目標,構建廣州、北京南北呼應的「雙樞紐」。  他說,南航在2009年就已經啟動北京新機場建設相關工作。
  • 北京新機場最新招聘來啦,雄安人快看
    8月17日,安新縣就業服務局網站發布招聘公告,為滿足北京新機場運營籌備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操作崗位工作人員148人,具備國民教育大專(含)以上學歷即可報名,一起來看看吧↓↓安新縣就業服務局關於2018年度操作崗位社會招聘公告
  • 北理工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再創佳績!
    北京理工大學共有8個項目進入全國總決賽終審答辯,經過激烈比拼,獲得5個金獎、3個銀獎,創學校參賽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取得新突破。北理工的學子們太厲害啦!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團隊和他們的項目吧!團隊目前為大功率雷射切割機、智能投影設備、雷射雷達等設備的生產商提供高質量、低成本的光學晶片製造技術方案。同時,為光學晶片代工廠提供壓形模具、光學晶片模壓裝備和高端光學晶片壓形工藝。目前已與中船重工、成都光明和北京熱刺雷射等企業籤訂了合作戰略協議。
  • 京東健康攜手萬孚健康發布愛滋病檢測大數據 「無創」及聯合檢測受...
    隨著12月1日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即將到來,11月30日,京東健康聯合即時檢驗企業萬孚健康發布《2020年HIV檢測電商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通過愛滋病網購檢測的新趨勢和變化,幫助更多人主動了解和參與到愛滋病防治行動中來。
  • 致敬新機場一周年  空港固安進入新時代
    新機場通航一周年 開創固安臨空經濟發展新局面今年9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即滿一周年一年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航震撼世界,作為定位影響全球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新機場也承擔著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的使命。為充分發揮新機場的輻射作用,北京市與河北省合作共建新空港臨空經濟區,以此促進京冀兩地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
  • 「分享」北京新機場航站樓現代鋼結構設計
    北京新機場航站樓現代鋼結構設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PKX,ICAO:ZBAD),位於中國北京市大興區及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距首都機場67千米;定位為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支撐雄安新區建設的京津冀區域綜合交通樞紐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走進北理工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5月11日,北京理工大學的師生迎來了一堂別樣的思政課。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講述的「中國探月與探月精神」吸引了230餘名師生前來聆聽。
  • 包攬冠亞軍,北京理工大學在北京「網際網路+」大賽中再創佳績
    線上頒獎典禮及答辯現場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分為初賽和決賽,決賽由一等獎爭奪賽和冠軍爭奪賽組成。北理工發揮科研創新優勢,廣泛挖掘項目並鼓勵師生參賽,共有859名學生168個項目報名參加選拔。北理工50個主賽道項目和4個紅旅賽道項目入圍北京市初賽,其中36個主賽道項目和4個紅旅賽道共40個項目入圍北京市決賽,入圍總數居北京市高校首位。
  • 飛天眾智:「私人訂製」超聲C掃描檢測系統
    而在工業技術中,無損檢測技術與製造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超聲無損檢測作為無損檢測的一部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超聲C掃描技術是超聲無損檢測掃描方式的一種,它是將超聲檢測與微機控制和微機進行數據採集、存貯、處理、圖像顯示集合在一起的技術。超聲無損檢測技術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應用了,並且在60年代初期已經成為比較可靠有效的檢測方法。
  • 2018中國東方航空運行控制中心北京新機場招聘公告(現場指揮員)
    北京新機場是「十三五」時期的國家重點項目、北京市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1號工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重點工程。北京新機場場址位於永定河北岸,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禮賢鎮與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本期按照2025年客流量7200萬人次、貨郵量200萬噸、飛行起降量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主要建設機場、空管及航空公司基地等工程,機場預計2019年投入運行。
  • 濰坊新機場最新進展來啦
    ,在綜合考慮新機場跑道使用方式、風力負荷、噪聲影響、現狀地物影響、徵地範圍、與城市總體規劃融合性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對新機場平行、側向等不同的跑道構型方案進行比選,闡述新機場跑道構型規劃布局的研究思路,對新機場跑道構型進行分析優化論證,合理確定新機場跑道構型,確保能夠滿足濰坊新機場的民航遠期發展需要。
  • 國內20所「光電信息科學」頂尖高校:華科、電子科大、北理工入選
    在科教評價網版2017-2018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評選中,全國共有上百所高校參與,其中有20所全國頂尖高校,獲得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五星級成績,而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三所理工科知名高校,獲得了「五星+」的優異成績,成為此類專業的拔尖高校。而哈工大、上海理工、南京理工、長春理工、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也名列前茅。
  • 上理工院士團隊解鎖三七「密碼」
    記者日前從上海理工大學獲悉,該校莊松林院士團隊研發的太赫茲人參皂苷檢測儀,能夠快速、精準地檢測三七中的有效成分,把假貨擋在門外。「三七功用補血,去瘀損,止血衄,能通能補,功效最良,是方藥中之最珍貴者。」《中國醫藥大辭典》記載,三七中所含有的「人參皂苷」成分,藥用功效明顯。
  • 「北理工1號」衛星成功入軌運行,紫微科技提供精確軌道預報服務...
    7月25日13:00,「北理工1號」衛星搭乘星際榮耀公司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距地面300千米的地球軌道。「北理工1號」衛星,代號為BP-1B,由北京理工大學抓總研製,該衛星直徑為500mm,質量為3kg,發射軌道高度300km,傾角為42.7度(與載人飛船軌道傾角一致)。作為一顆科學技術驗證微型衛星,在稀薄大氣作用下,衛星的軌道壽命約為7到10天。
  • 北京和睦家醫院舉辦第三屆國際骨科研討會 現場直播髖關節置換
    2019年5月25日,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第三屆國際骨科研討會上,醫生操作著一臺名為Mako的手術機器人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並給出了「精準」答案。 手術由北京和睦家醫院骨科主任路繼科教授擔任主刀,同時,由已完成骨科機器人全膝/髖關節置換手術500餘例的美國知名骨外科專家 -- Sean D Toomey教授擔任臨床技術指導,共同進行Mako手術操作演示(Mako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同時通過直播平臺面向大眾及業內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