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說《成吉思汗》第五期!
鐵木真出生於蒙古高貴的「黃金家族」,而札木合只是一個血統不純正的「札答闌」人。在古代蒙古時期,有「主幹蒙古」和「一般蒙古」之分。前者以阿闌豁阿感光生下的四子後裔,即所謂的『黃金家族』為主,後者則為這一家族之外的大多數蒙古人。
在那個身份認同感極強的年代,鐵木真和札木合的地位很明顯是不對等的,但血統的界限始終沒能阻止這兩位草原英雄之間的友誼。
鐵木真在脫斡鄰汗(王汗)和札木合的幫助下,擊敗了蔑兒乞惕人之後,便與札木合在斡難河畔共同宿營,三結安答,同枕共眠,十分友愛。
但這樣的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僅在一年半之後,他們便分道揚鑣了。
在劇中,札木合有拋棄鐵木真之意,但因為關係特殊,所以便含沙射影的用話敲打鐵木真,於是鐵木真便率領部眾不辭而別,重新找別處去放牧了。
隨著鐵木真勢力不斷增大,札木合似乎越來越排斥鐵木真,用劇中的一句臺詞來說就是:「札木合很願意幫助弱者,但卻容不下強者」。
其實,札木合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鐵木真總是在廣施仁義,收買人心。他的理想和抱負,吸引了札木合部落中的一些貴族和頭領,他們紛紛投在了鐵木真的帳下,比如那個薩滿『豁爾赤』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札木合用極其溫和的方式勸退了鐵木真和他為數不多的部眾。札木合是這樣說的:
「鐵木真,我的好安答,靠座山坡紮營吧,好讓牧馬人有行帳!不知可否?找個河岸紮營吧,好讓牧羊人充其腹!行來無束!」
可以看到,札木合完全是用商量的口吻來勸退鐵木真。因此與其說兩人是決裂,還不如說是分手。但鐵木真還是帶走了札木合的許多部眾和牲畜,札木合雖然都很清楚,但卻始終沒有派人去追趕和討還!
不可否認的是,鐵木真和札木合是兩個有理想和野心的年輕領袖,他們都希望在對自己有利條件下恢復蒙古王室,並都想成為蒙古部落的大汗。
他們的前輩一直以來都沒能將蒙古世系統一到像塔塔爾部或者是乃蠻部那樣的部落中,始終都因為血統或者是其他別的原因,致使部眾離散,難以形成一個統一強大的整體。
現在,這個艱巨而偉大的歷史任務落到了他們的身上,他們欲想將分散的蒙古部落聯合起來,成為像乃蠻部那樣強大的部落族群,並且能讓自己成為大汗,於是他們便開始紛紛積蓄力量。
從公元1181年到1189年,這八年的時間裡,鐵木真的乞顏部和札木合的札答闌部之間都沒有發生太大的摩擦,鐵木真和札木合更沒有過多的往來,這說明在這八年時間裡,他們都在為日後的稱汗做準備。
公元1189年夏,二十七歲的鐵木真決心爭奪汗位,受領蒙古人首領的稱號。而一旦有了這個稱號,那麼他就可以奉天承運,吸引草原上更多的追隨者,當然,他也擁有了無可爭辯的合法性。
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鐵木真在一個名叫「心形」山麓的湖畔,舉行了「忽裡臺大會」,並邀請乞顏部中的貴族和其他蒙古部落的首領參加。按照忽裡臺大會的規定,只要來了就表示贊同,反之,如果拒絕參加,則表示不贊同。
當時鐵木真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乞顏部主兒乞人的首領撒察別乞,但他最後還是被鐵木真給逼就範了。
公元1189年,鐵木真正式稱汗,號稱「成吉思汗」。在劇中,成吉思汗是在鐵木真徵服蒙古諸部之後才有的稱號,但實際上在這一年(1189年),鐵木真稱汗所用到的稱號,就是「成吉思汗」。
而這個稱號並非只是鐵木真一人所用,實際上鐵木真的先祖「孛端察兒」就曾以這個名號統領過『主幹蒙古』。所以鐵木真用「成吉思汗」作為自己的汗號,說明他已經將重振家業的計劃從家族個體轉變到了蒙古諸部整體上面去了。
但是,鐵木真的稱汗,卻也徹底惹怒了與他三次結拜為安答的札木合。
公元1190年,札木合聯合塔塔爾部等十三個部落三萬餘人攻打鐵木真。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至此,兩人的關係開始決裂,但這並不能說明是誰的錯,只是在錯誤的時間裡,遇到了對的人罷了!
那麼這場「兄弟之間的戰爭」最後結果怎麼樣了呢?我們下文再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