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西方國家不對中國發動戰爭,光刻機的國產化只是時間問題。核心零部件基本都是美,歐,日,韓的十萬個零部件採購都不要錢的嗎?而且這些國家的高科技公司都有股份的,比如臺積電先期研發也是投了錢的,所以優先供貨!
這種部件使用量少,研發周期長,需要多年積累,沒有中國公司願意幹這種辛苦活,搞不好就倒閉了。外國公司是很多年積累下來的,讓他們砸很多錢短時間搞一項技術,他們也吃不消。
挖地鐵的隧道機,以前也是要從國外進口的,要幾個億,後來中國把他技術攻克了,也能製造了,並且出口到世界,價格比他們便宜,性能也比他們優越,登月飛船都能造出來,光刻機聚全國之力,給予時間相信一定能造出來。
打掉了高通的市場,就打掉了臺積電,臺積電的市場份額下降到只有虧損的份,還有錢去買荷蘭的光刻機嗎?所以關鍵的因素是高通的晶片能不能從市場賺到錢,能賺多少。高通的市場小了,其它的晶片企業必然上位取代高通。
中國商人太重利,認為買人家的這個,那個很便宜,直接買來就可以賺錢了,何必花幾億幾十億去研究一個技術划不來,所以導致中國沒有很厲害的核心技術,平時不明顯,一到關鍵時刻卡脖子了就傻臉了。
製造光刻機不能只追隨外國的思路,要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思路!換一個思維方式,只要能達到目的有沒有其它途徑和辦法。(比方說過去木材,鋼材現在可以用塑料)(用天然氣代替了煤炭)(除了光刻有沒有別的刻)。
稀土不是中國才有,人家只是不開發而已,先耗光別人的再開發自己的,這本身就是一種戰略。不像我們,使勁開探,恨不得把腳下的這塊祖地資源全部淘光了賤賣,資源寶貴,多像歐美日學習,把資源留個給子子孫孫
我們應該反思一下以前的教訓了,經濟發展急功近利,靠買專利、靠低端的密集型勞動實現經濟指標的提升。沒有下大力量搞科研,導致關鍵產業受制於人,可惜了華為,雖為國家掙得一份尊嚴,但是卻陷入美國的全面絞殺而缺乏援助。因此,國家社會及科技部門都應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地抓好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整體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
中國在光刻機上投資太少了,中國的雷射技術本來領先美國的,中國的KBBF晶體曾對美國禁運。日本的科研費用超過gdp的3%,中國以前一直不足1%,現在才達到2%,科技差距還要追趕很長時間。在房地產,基建上投資太多。那麼,荷蘭有沒有其他從中國進口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產品呢?或者說三星、英特爾、臺積電,甚至美國、日本、德國有沒有,沒有對等過硬的反制產品、技術和底氣。還是有,但人家說不要就可以不要,而我們不能?我好像常常看到聽到我們自己厲害的多著。還是不夠強大。
中國幾十年的繁榮都是面上的,很多進步都是花錢買來的,沒有做好基礎功課,在一些人眼裡,能花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受到報復。現在被卡了脖子才意識到必須回來補課,重新夯實基礎,現代化不是能靠錢買來的,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前行。
我還是那句話,每年最多出口一百斤之內的稀土量,中國的稀土總量就是那麼多,每一年出口就是好多萬噸,看以後子子孫孫用什麼,美國儲存那麼多稀土,為什麼沒有出口,值得反思,不要用稀缺資源來增加當地的gdp也不需要用稀土來增加美元。
現在的中國人喜歡老老實實搞研究的少,喜歡掙塊錢,掙聰明錢的人多,到處都是網紅,有幾個像袁隆平,司馬南那樣的科學家。
所有的壓制都是為美國的5G服務,當美國的5G技術趕超華為時,所有的壓制可能在一夜之間取消,如果還是華為領先,美國會再得寸進尺實行比技術管制更進一步的手段,不單是貿易戰,可能會以中小型戰爭的形式對中國進行幹擾。
我們應該踏踏實實的搞好各學科的基礎研究。培養一大批各學科的頂尖技術人才。這樣才能保證我國始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前列。這需要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需要有國家的頂層設計和不計成本的巨大投入。唯有如此就不能改變總被別人卡脖子的困境。國家的投入是第一要素。別指望靠資本去發展我國的高科技。它們要的是金錢和利潤。也不要指望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要知道 這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波音也有中國的部件,你可以不做,他們馬上可以找到替代。無論什麼產品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但是核心技術不多。動不動就有人拿稀土說事兒,幾個主要稀土需求大國早就囤積了夠用多年的稀土,制裁?限制出口?根本不痛不癢,因為你的稀土太便宜了,早年出口企業相互壓價,說實話,只是夠個運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