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世紀50年中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的25年裡,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尖端科學技術,在這段時間取得的成果非常多,這主要是除了集全國之力,組織專業的研發團隊,國家財力的全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國內有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在一起攻關,比如說錢三強、錢學森等人為核心研究人員。兩彈一星也是這個時間段發展起來的。1965年,由中科院研發的65型接觸式光刻機出現了,這是一項重大的研究成果,其意義非常重大。在當時世界上來說,能夠研製出光刻機的國家寥寥無幾,此技術已經接近世界頂尖水平。
此後的20年時間,我國的光刻機技術也在65型光刻機為樣機,開展爭先恐後的科學研究,那時候科研人員全身心的都撲在為國爭光的事業裡,很多科研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吃住都在研究所,1977年,GK3型的半自動光刻機成功研製出來,標誌著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又一次提升。1978年,GK4版本的光刻機又出來了,光刻機的研發之路一路凱歌,1980年,清華大學研製出第四代分布式投影光刻機,精度提高到三微米,其精度已經達到了國際主流水平。而到了1985年,機電部研究所已經研製出分布式高精度光刻機的樣機。
從光刻機發展歷程來看,在1985年以前,我國在光刻機技術方面的發展是不斷往前走的,並且已經接近了世界領先水平,技術在一步一步發展前進,按當時的發展速度來看,要達到世界頂尖水平只是很短的時間的問題。因為當時世界上擁有如此高的光刻機技術,沒有幾個國家達到這樣的水平,由於我國的科研力量是國家科研團隊,專注於光刻機技術的研發。而現今已經趕超我們的光刻機生產商,也就是ASML{阿斯麥公司},當時才成立,沒有什麼可比性。
現在我國光刻機已經嚴重落後,技術差距與國際相比,差距是10年,要馬上達到當年的輝煌是很難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在尖端科學技術領域持放任不管的狀態…而且又聽信美國西方國家的蠱惑,於是就產生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荒誕論調。直接導致我國的很多的尖端科研項目被下馬!其手段就是不給你劃撥科研經費,致使這些尖端科研項目因為沒有科研經費被迫下馬關閉!而這些科研人員有的為了生活,不得不走向街頭賣菜,給私營企業主當普通工人。而這一批寶貴的國家科研人員就這樣被浪廢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使我國尖端科學技術被嚴重荒廢的20年!在這之間,由於市場對外開放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論調影響下,國外產品大幅度的壓低價格,甚至於低於成本價進入中國市場,其目的就是要徹底抹殺我國的科研企業和科研院所!使我們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徹底停頓垮塌。從而他們可以從根本上控制我們的市場和尖端科學技術!讓我們在尖端科學技術上成為技術文盲!
基於這樣的環境下…,對國內的企業來說,如何達到利潤最大化就是他們考慮的重點。於是從成本的角度來考慮,他們不繼續使用國產晶片…而是選擇了進口晶片為主,就這樣,原本一直堅持光刻機研發的企業由主動變成了被動,時間一長,國內對於自主研發的晶片需求越來越少,而是選擇了進口來補充。這對於光刻機研製公司來說,他們就處於無法生存的狀態,為了活下來,他們選擇了轉產或者轉型,不再涉及到光刻機領域!
在我國的科研項目和尖端產品下馬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聯盟於1995年在荷蘭籤訂(瓦森納)協議,該協議對涉及到技術出口開始進行嚴管,藉此協定,很多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這讓一直在光刻機領域無法得到突破的局面變得更加尷尬,更加被動。如此看來,光刻機之所以走向沒落,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國家對尖端科學技術的資金斷供,二是改革開放國外企業過來競爭的結果。三是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技術上的壁壘。
就在我國光刻機技術停止研發後,其他國家藉機大力發展,美國和ASML公司籤訂技術封鎖協議,從而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美國開始培育自己的企業,於是ASML成為了一匹黑馬,成功上位。
回顧過去,我們要正視現實,國家要發力,集中國家的尖端人才,集中國家財力加大科研投入,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多方位進行關於晶片發展和研究方向的探討。因為現在的晶片研究已經受到了摩爾定律的限制。我們要從新的領域發現可行的研究方向!大力支持科研人員繼續努力,提高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積極發揮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一定可以讓我們躋身於世界晶片製造技術和晶片生產設備的前沿之列,讓中國的尖端科學技術發現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