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目睹到越來越多的反轉事件,接連不斷出現的反轉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新聞景觀。
我們不斷地問自己,如何看待反轉事件,我們距離真實更遠了嗎?又是什麼導致這一次次上演的公眾輿論狂歡?
文|羅拉&盒子&冉冉冉
編輯|目睹
初期:
8月29日,名為「加油吧Vicky1」的微博博主,寫了一篇控訴羅冠軍是強姦犯的小作文。在小作文裡,她控訴其前男友羅冠軍強姦了她,她被迫成為其女朋友。此外,還曝光出該男子有嫖娼約炮、拍攝裸照威脅、致使其意外懷孕以及強姦其他女性等問題。
當晚,此事的男主人公羅冠軍進行了回應,但並未改變輿論風向。
反轉:
·8月31日,羅冠軍的姐姐在微博為羅發聲,公開了自己與弟弟的一些聊天記錄,並公開了女主真實姓名(梁穎)和一些合照。還有羅冠軍年邁的父親親筆寫下「申冤書」。
·9月5日晚,梁穎代理律師和羅冠軍分別發布聲明稱,雙方達成和解。梁穎道歉信稱,羅冠軍沒有強姦,因梁穎本人對強姦罪的法律定義的認知出現偏差,以及因雙方沒有處理好分手事宜,才會在網上曝光冤枉羅冠軍強姦,向公眾和羅冠軍和他的家人道歉。(來自《鳳凰周刊》)
初期:
#總裁父親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兒三年#2015年11月,鮑某明帶著剛滿14歲的「女兒」李星星,到北京上學。2016年,鮑某明出任煙臺一家跨國石油服務集團的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2018年又兼任國內另一家上市通訊設備公司的獨立董事。而李星星,卻從14歲開始了自己的噩夢,她近3年處於半失學狀態,期間多次自殺未遂。2019年4月9日,煙臺市芝罘區一起「未成年人性侵案」,由李星星報案,掀開了這張父親的「畫皮」。(來自《南風窗》)
反轉:
·8月5日,鮑某明性侵未成年「養女」一事再起漣漪,女孩被指有兩個年齡。公安部門人員透露,其同一學籍照片可查兩不同身份和年齡。目前相關部門正調查。(來自《澎湃新聞》)
·8月14日,鮑毓明涉嫌強姦案受害女孩代理律師呂孝權稱,鮑在取保候審期很多言行涉嫌違反刑訴法關於取保候審的相關規定,已申請變更對鮑進行刑拘,已遞交法律公函。(來自《頭條新聞》)
·9月17日,圍繞鮑毓明涉嫌性侵養女案,多方發布通報,主要要點如下:①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鮑某某的行為構成性侵犯罪;②北京市司法局依法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③山東省煙臺市公安局依法執行對鮑某某驅逐出境;④安徽省太和縣決定對在韓某某戶籍年齡更改中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
初期:
·5月30日,微博網友「@小島裡的大海」反映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小島裡的大海」在其微博中稱,其孩子就讀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年級五班,班主任劉某,事發當時孩子作為新生剛入學,6歲,孩子從小患有哮喘,不能劇烈運動。還稱,2019年12月10日去接孩子放學時發現孩子秋衣秋褲全部溼透,孩子說在學校被老師罰跑操場,坐在車上後開始大口吐血。之後還貼出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病例。
反轉:
·5月31日,廣州白雲警方通報:關於網傳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一事,警方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調查。
經調查取證,發帖人劉某(微博名:@小島裡的大海)承認其女兒因遭體罰吐血、凌晨2時被老師威脅毆打、送老師6萬元等情節,系其為擴大影響而故意編造的謊言,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跡」實為化妝品和水,其女兒目前精神狀態良好。據接診劉某女兒的醫院反映,就診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均未提及哮喘病史和吐血的情況,劉某目前亦無法提供其女兒哮喘診斷的有關病歷證明。與此同時,警方在調查中還發現了劉某涉嫌僱請人員進行網絡炒作的相關證據。(來自:廣州白雲公安)
反轉新聞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傳統媒體主導的時代也會有反轉新聞的發生,只不過報導的周期相對較長,漸進的過程中對於新聞事實的不斷增添或者修改是可以為大多數受眾所吸收和接受的。
但在新媒體主導的傳播環境下,整體的傳播呈現快速、碎片化的特徵,其傳播方式的「快」與「碎」,讓「具體真實」與「全面真實」的矛盾集中爆發,讓「新聞的真實性是一個過程」的特點充分表露出來。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新聞信息隨事件「劇情」的逆轉而轉向,而且往往轉換速度很快。這種反轉,一方面暴露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理性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新媒體自我糾偏機制正在形成,不同種類媒體的聲音和視角對於新聞真實性的整體呈現正在發揮作用。
所以,反轉新聞並不能簡單等同於假新聞,它其實反映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一個新的特點。
在反轉事件中,前後最大的區別就是後續的事實對之前報導所述事實的推翻,即一個反轉,而這個反轉往往會引發公眾對於媒體之前報導內容真實性的懷疑或是討伐,指責媒體使公眾距離真相越來越遠。
但在這裡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即使後續的事實與之前所報導事實不相符合,「反轉」也並不一定代表了「不真實」: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以接近真相為目標的持續過程。
新聞真實需要在新聞報導的過程中不斷對前面的報導進行修正和完善。複雜事件的真相揭露只能通過展示過程的方式,這不僅僅是由客觀事實自身的演變過程所決定的,也是由認識活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
在動態的、進行式的新聞報導中,一些事實的事項、細節等可能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即刻的報導只能呈現出來目前已知的事實部分,這與整個的事實相比,就難免有一些不準確的信息。
在我們如今看待反轉事件時,我們認為要回到新聞客觀性的範疇。新聞真實是有限度的真實,不可能絕對真實,事實呈現出來的現象往往有真相也有假象,並且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事實自身的複雜性、報導者的認知局限、截稿要求等,這些都導致了真實的有限性。
這時則需引入客觀性的概念,新聞客觀性基本含義是:記者在事實選擇中儘量客觀均衡的展現事實,不對事實發表評論。
在鮑毓明事件中,南風窗和財新發布的兩篇文章曾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前者被全網讚譽為弱者發聲,勇氣可嘉,雖然其信源的完整性有被質疑,但並不妨礙其文章被全網轉發;而財新被全網抨擊,最終刪稿。
新聞客觀性是對新聞報導者主觀性的一種限制,是為了確保報導能展現真實的事實該有的樣子。
在眾多失實性報導中有這樣一類報導:並非是事實細節不準確,而是沒有均衡的展現多方事實而造成了結構性新聞失衡。這種報導無法稱之為真實的報導,因為它沒有讓受眾看到真實的事實。
南風窗的報導所採用的圖片中,聊天記錄是真實的,但記者沒有全面客觀地對待,而是帶著一定的主觀性。稿件偏向正符合了大眾對「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關係」這類事件的價值判斷與倫理觀念。因此,在一開始便贏得全網支持,而財新則由於站在「公眾道德審判」的反方為鮑毓明發聲而遭到了討伐。
全面性觀念是新聞傳播的又一基本原則,它是指不片面報導或隱匿各方面的事實,情況和意見。在對複雜事件的報導中,單一性質、角度的媒體報導即便數量再多,也很難甚至無法反映現實事件的完整面目。
整體真實,需要不同新聞媒體的聲音和視角。
美國著名記者馬文·卡布爾曾主張:記者的責任是儘可能報導完整的事實,有時候記者的報導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要不斷增加信息,直到報導完成。
新聞界對新聞全面性的要求之一是——對一件事實的報導過程要完整,情節要詳盡,對於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與情節必須作出具體細緻的報導,實在無法提供有關情況者,要作出交代。
鮑毓明事件報導過程中讓媒體感覺無奈的一點:鮑毓明僅接受財新採訪;李星星母女又僅接受南風窗採訪。
雙方又均未進一步完整的獲取信息,由此完成的兩篇報導南轅北轍。
我們發現,這些反轉事件往往會引發兩場輿論的大規模聲討,一次是發生時,一次是反轉後,而兩次聲討的關注點和對象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但不外乎同樣是兩次群體性的輿論狂歡。
那麼,究竟是什麼引發這種狂歡?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公眾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而拿到一個事件後,只有搶在其他媒體前將事件發出,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受眾,獲得持續性關注,而標籤化敘事是最好的吸引受眾的方式。
話語標籤化敘事的優勢就是高度概括性,語義豐富且容易被記憶和傳播。這類標籤往往是公眾議題中的敏感點和痛處,易於形成價值評價和道德審判。
比如在鮑毓明案件中,傳播的標籤是"鮑毓明性侵未成年養女案""某公司高管性侵養女"等等。"性侵養女"是一個極具審判意義風向的標籤,性侵已經是社會關懷的痛處,而對象是未成年養女則將事件引向倫理範疇。
二者的結合效應顯然是巨大的,這讓這個事件一開始就不為人倫情理和道德價值觀所接受,並且引發了公眾強烈的情緒傾向和正義感,同時"公司高管"這種身份標籤往往代表著行為舉止與身份地位的巨大反差,存在獵奇和引導性,本身就是含有批判意味,代表著"這個群體裡的特例"。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整個傳媒的話語體系,帶來了媒介權力的擴張。
首先,媒介設立的門檻降低了。
現在是一個"人人皆媒"的時代,僅僅需要一個公眾號或是一個微博帳號,就可以算作個人的媒體平臺,媒介不再是一個需要消耗人力物力才能設立的機構或者單位,而是只需要幾分鐘的一個註冊,就可以完成整個流程
這一變化讓信息發出者從傳統的傳媒機構變成了一個縹緲的影子,更多的人擁有了話語權,媒介權力的主體也就增加了。
其次,媒介內容門檻降低了。
以往的新聞流程的生產是一套嚴格執行的工序,對於新聞的選擇有一套嚴格的把關,但是新媒體時代的趨勢就是,有意義無意義的信息都在漫天飄蕩,內容質量良莠不齊,真實和虛假可以同時開始對壘。
在很多"微博辦案倒逼司法"的例子中,這一點尤為明顯。起初往往就是一個普通的個人號開始公訴和尋求幫助,其內容往往是一面之詞(即使配有圖),而這種一面之詞的發生立場一般來說就是受害者也就是我們理解意義上的弱者,在公安機關介入調查並給出調查結論之前的時間裡,弱者受到聲援,接受安慰和鼓舞,而"惡人"受到謾罵攻擊,最後演變成狂歡式的網絡暴力。
而正如五歲男童吐血案件、羅冠軍案件,單方面發聲的一方並不一定就是受害者,其傳播的內容因為沒有人把關,即使存在失實也鮮少有人發現,公眾的理智總是在正義感之後姍姍來遲。
在之前的許多探討中,網際網路的傳播特點被認為是去中心化的,是權力的泛化,而在反轉事件(甚至是所有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並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是「再中心化」。
拉扎斯菲爾德所說的意見領袖不僅存在,並且往往會對公眾的態度和意見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們的介入加速了傳播的過程,擴大了影響,並且他們的態度會影響和改變他人的態度。
這裡存在的問題是,我們選擇什麼樣的人成為了我們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的存在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反轉事件裡,意見領袖的認知態度往往會帶來跟風和效仿,而一旦這個意見領袖意見激烈,進一步帶來的可能就是群體的情緒極化。
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信息爆炸,但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事件報導出來時,很多人可能還沒有看完長篇的或者深度的報導,僅僅藉由標籤和意見領袖的看法,就已經做出了自身的評判,成為了聲討的一員,淪為公眾輿論引導下的情緒附庸。
此外,在面對反轉事件時,「理性」是稀缺的。這個理性不僅僅是對待接收信息的公眾,需要他們理智分析和判斷事情的真實性,不著急下結論,不急表達看法和站隊,適當地「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另一方面,媒體也應該反思。新聞是對事實的陳述,而不是對於事實的想像和感情的宣洩。固然如今的傳播形勢給每一篇報導的生存可能性都提出了挑戰,但是新聞中有一些不準確信息的出現,是任何媒體和記者都無法超越的,對於一個記者來說,不能把這種「不可超越性」當做藉口,以為可以不負責任、任意出錯。
永遠保持清醒,堅守職業操守和新聞準則,才能使報導站得住腳,不會引發適得其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金:《失實新聞與新聞的真實性——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楊保軍》,《青年記者》2010年6月上旬刊
[2]褚金勇,韓雪迪.不確定的「真相」:爭議性新聞事件中的「事實爭議」研究[J].教育傳媒研究,2020(05):69-73.
[3]裴曉榮. 媒介權力的邊界[D].華中師範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