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是由泰倫斯·馬力克執導,位居21世紀百佳電影第7位
本片獲得第64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提名
這部電影影評可謂兩極分化,影片在劇情上只屬於是一部平庸的作品
可它所包含的博大題材,與視角上的編排,脫題主體的敘事線外
是該片唯一讓我心生震撼的亮點。
故事講述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主人公傑克還是一個11歲的少年
父親嚴厲而粗暴,母親性情柔和。 他還有兩個兄弟。然而就是在傑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紀裡
弟弟的死讓他的家庭發生了改變。哪怕是成年後的傑克,一直如同行屍走肉
可在他猛然思考自己的人生軌跡跟童年的記憶時,成熟的他
開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切,最後原諒了父親。
影片的開頭,從母親的獨白開始:「活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秉隨天性,一種是慈悲為懷
你必須選擇一種活法,悲憫不是為了帶來自身的愉悅,而是包容他人的輕視,遺忘,憎惡
包容侮辱與傷害,天性使我們只圖享受,讓一切隨己所願,並希望掌握命運
不會偏離正軌。」 導演的視角轉到了星雲、恆星,火山爆發,甚至還出現了恐龍
而這些脫離主體的故事,又在硬推著開頭「生命意義的主題」。
而一些意味濃鬱的基督教橋段,讓表達形式跟意向產生了堆疊
這也是電影形式上的一個很明顯的突破,我雖然做了很多功課
但由於不是基督教,就不對這些橋段做以解讀。
對傑克而言父母的教育就像是這兩個問題的選項,父親讓他變堅強、成熟和自主
讓他明白弱肉強食,而母親是個善良又富有同情心的女人,她都可以餵罪犯喝水
正是父母的兩種人生態度,塑造著傑克的人格跟精神世界
影片中,傑克在父親的苛責中繼續成長,而父親批評孩子們不該做的那些事
自己有「明知故犯」,就是這樣一個暴君,讓傑克甚至動了殺父的念頭
可除了傑克對父親的忌憚,還能發現孩子會崇拜強者的細節
傑克會下意識的模仿父親走路的姿勢,而他一直覺得,他不想變成父親那樣的人
而看到這,讓人不禁也會出現思考,自己要與孩子用什麼樣的模式去相處
要給他樹立什麼樣的世界觀跟價值觀,傑克的父親,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正如父親對傑克親口所言:「或許對你嚴苛,這非我本願……」而後來傑克也說:「其實我更加像你」。
還是能體會到兩人間的親情。或許兩人的關係就像是寺內壽太郎所說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傑克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多年,直到重新審視自己的兒時生活
最終領悟到無條件去愛才是生命的真諦
醒悟後的他,向父親道了歉。而影片的最後一家人在「死亡之門」(基督教徒認為是通往永生之門)後,相擁而立。